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最早写琼花诗的扬州知府

2023-07-24    刘根勤

王禹偁(公元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他不到50岁的一生中,三次被贬官、壮志难酬;然而,他将未酬的壮志化作诗词与文章,最终流芳后世,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王禹偁自称“家本寒素”。《东都事略》和《宋史》都说他世为农家,“其家以磨面为生”。他从小聪明好学,是典型的“寒门贵子”,七八岁时就能作诗文;9岁时就已有了名气,他的诗文宗奉杜甫与白居易,崇尚质朴,忧国忧民,是儒家的本色。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王禹偁登进士第。这时他还不到30岁,可谓前途大好。旋即授成武县(今山东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公元984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

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出身贫寒而胸怀大志,这基本注定他崎岖而沉郁的一生。

长洲任上,政绩不俗。知长洲县的第三年,他和罗处约的才名终于为宋太宗得知,同年秋天,他离任长洲,奉命赴京。“端拱初(公元988年),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可谓平步青云,但他却由此开启了诤臣的路子。升官当天,他写了一篇《端拱箴》,批评皇宫中生活过于奢侈。

这本来是官场忌讳,但宋太宗也是白居易的粉丝,开始还能赏识他。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太宗亲试贡士,王禹偁赋诗立就。太宗高兴地说:“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这个位置向来被认为是宰相的储备,天子近臣。这一年,他36岁。

但好运气马上就用光了。他在其后的岁月里,两次得罪太宗、一次得罪真宗,三次被贬。他以屈原为典范,作《三黜赋》以明志:“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

张杰 摄(资料图片)

张杰 摄(资料图片)

第一次贬官是去商州(今陕西商洛),第二次是滁州(安徽滁州)与扬州,第三次是蕲州(湖北蕲春)。前两次时间不长就调回京城,说明他的品德才能是受到朝廷认可的,但他的秉性过于正直,又没有过硬的依靠,所以反复被贬。在贬到蕲州不到一个月后,他就抑郁去世了,才48岁。

宋代的文人有一个特点,越贬才华越高,越贬诗写得越精彩。苏东坡是典型,而比苏东坡早了大半个世纪的王禹偁,应该是这个传统的开创者之一。

王禹偁担任扬州知府不到两年,这一时期他著作不多,却为后世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后土庙琼花诗》:“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

还有一首,“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隋炀帝与琼花的故事,妇孺皆知,但于史无据。学界公认,王禹偁的诗,是最早写扬州琼花的。此后,写扬州琼花的诗渐渐多了起来。

王杰 摄(资料图片)

王杰 摄(资料图片)

他有一篇著名的《扬州池亭即事》,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读之令人动容。

冥心阅群动,亦各趋所安。

胡为名利人,戚戚常鲜欢。

吾生四十四,结佩呼郎官。

掌言入纶阁,待诏直金銮。

匪谓得禄少,所嗟行道难。

前年谪滁上,忧畏双鬓残。

赖有琅邪溪,时濯尘缨冠。

朝佥徙淮海,任重力易殚。

君恩讵可报,感泪涕丸澜。

民瘼不能治,恻隐情悲酸。

况复多病身,名宦心已阑。

归田未果决,怀禄尚盘桓。

公退何所适,池亭一凭栏。

大美扬州,还有报国无门进退两难的心情,一览无遗。

《宋史》评价王禹偁:“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王禹偁是一代诤臣,更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质朴文风的文豪。他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苏东坡等推重。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四三引《嘉靖志》:“禹偁在扬,政暇每游咏名胜诸迹,遂以人与辞称重云。”担任过扬州地方长官的很多,游历过扬州给扬州留下文字的文人更多,但如王禹偁这般德才兼备青史留名而又命运坎坷的,却是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