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浮生六记》扬州缘

2023-12-20    赵国平

《浮生六记》是一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作者生前该书没有出版,仅以抄本在坊间流传。直到光绪丁丑年(1877年),手稿才被人在摊上购得,六记已缺其二,是残本。同年,存稿付版排印,方始得以广为传播。

沈三白苏州衣冠之家出身,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自称“天之厚我可谓至矣”。可是,成年后的沈三白却历尽坎坷,失意落魄。他的妻子陈芸娘出身贫民之家,天生丽质,秀外慧中,然而,命运多舛,她与三白哀怨悱恻的爱情故事,感人肺腑。特别在旧社会,沈三白的不幸遭遇引起失意文人的思想共鸣,因此钟情于《浮生六记》的读者队伍十分壮大,一时间争相传阅,洛阳纸贵。

沈三白虽籍贯苏州,同扬州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康乾时期的扬州,繁华冠甲江南,盐业如日中天,盐商们奢侈靡费,尽情享受,有的附庸风雅,蓄养清客,热衷于文化事业,这就客观上给社会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沈三白文采横溢,惜仕途蹉跎,起初他“随侍吾父于邗江幕中”,邗江即是扬州,后又独自在盐署代司笔墨,当一名编外的文员。他把爱妻芸娘接来扬州共同生活,“赁屋于邗江先春门外,隔河两椽。”三白夫妇皆性情中人,很懂得生活,经常从困厄生活中寻找乐趣。

先春门位于旧城东北角,俗称大东门。如今城门早已化为乌有,但城门口的大东门桥还在,桥下小秦淮河流水潺潺,绿树夹岸,沿河民居鳞次栉比。然而沈三白旧居的确切地点在哪里,由于时代变迁,已无从查考。

大东门桥 张庆 摄(资料图片)

大东门桥 张庆 摄(资料图片)

沈三白旅居扬州时期,正值乾隆“南巡盛典”前夕,“各工告竣”,他感叹道:“畅其大观,亦人生难遇者也。”他以一名外乡文人的独到眼光,对瘦西湖沿岸的湖上园林作了一番精当的评述,虽寥寥数语,却一针见血,颇有见地。“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为过。”对工巧精美的扬州园林,他的总体评价是“大约宜艳装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即她们不像清纯的村姑,而是浓妆的贵妇,这一形象比喻符合乾隆年间的实际。

芸娘红颜薄命,她的一生凄艳哀婉,最终,芳魂流落在扬州,葬于城西金匮山。三白“复至扬州,卖画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芸娘香消玉殒于嘉庆八年(1803年),距今已相隔200多年,当时三白贫病交加,芸娘的墓地一定极其简陋,多年之后,即无踪可觅。后世多位文化名人曾作过寻访,均无功而返。

寻访芸娘遗迹的队伍中,不能不提到扬州学者韦明铧。他曾多次到芸娘墓地——金匮山探访,还考证出《浮生六记》中提及的“郝家宝塔”就是如今“郝家院子”之所在,在离金匮山西北向的不远处。

早些年,韦明铧听一位扬州耆宿说,金匮山的农民平整土地,挖出了一具女尸,保存完好,年代似并不久远。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若干闺阁中的玉饰,惊奇的是这些玉器上竟刻有“芸”字!韦先生据此猜测,被农民挖出的或许就是埋葬在此的芸娘,时间地点与记载吻合,且玉簪上刻有“芸”字,似乎是最佳佐证。可惜出土的玉簪之类后来流失了,此事也不了了之。

2004年,丹桂飘香时节,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同样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的冯其庸先生忙里偷闲,再次专程探访他经常牵挂的扬州一处地方——芸娘墓。

年过耄耋的冯老,由人陪同,踏上探访的路途。殊不知,城市快速发展,郊区面貌大变,过去起伏延绵、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区,如今已拓出通衢大道。连曾经到过这里的韦先生,也难以分辨出金匮山的准确位置了。后经乡人指点,他们才找到,原来它只剩下两堆土坡,荒草萋萋,想在这处不见墓碑的土堆中找出芸娘墓,只能是幻想了。冯老并不懊丧,他兴致勃勃沿着坑洼不平的土路,随大家走到将被铲平的金匮山中央,邀一行人合影留念。

齐立广 摄(资料图片)

齐立广 摄(资料图片)

《浮生六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它有深入的研究。沈复的文笔优美,在他笔下,人们看到了一位有文化修养又有新思想的女性。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禁锢下,一名弱女子,做到这点实属难能可贵。冯老恳切地提议,扬州应该修建芸娘墓,供仰慕者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