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邵同义:以刀为笔刻“锦绣”,指上乾坤展匠心

2024-01-02    马骏 王晶 殷显春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一把小锤、一柄钻刀、一只瓷盘,工作台前的刻瓷匠人邵同义白发苍苍,聚精会神。那雕刻声初听单调刺耳,细品之下,其中蕴含着力道的深浅,节奏的疾缓,整个雕刻过程如行云流水,一分一毫都没有偏差。匠人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敲敲打打中雕琢着时光。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312/c470f27c33834725ad55f2a2869209be.png

刻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画、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人物、山水、花草、百兽,凡是笔墨描绘之物,无一不可刻画在釉面瓷器之上。它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为艺术手法,以线条部位的韵律性彰显出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可谓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

在江苏省丹阳市,邵同义的工作室里,刻瓷版的《徐墓挂剑》《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等作品或呈现于花瓶之上,或呈现于屏风之上。这些作品初看似画,用手触摸才发现,每一条线都是一刻刀,刀刀见神韵。邵同义说,刻瓷原是小众的宫廷技艺,是从皇宫走到民间的绝活,技艺流程十分讲究,由选瓷、打稿、雕刻、勾描轮廓颜色、研磨、着色、封瓷等工序构成,并综合运用钻刀法、双勾法、刮刀法等多种刀法,表现画面的明暗、远近等透视效果,从而达到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的意境。

今年65岁的邵同义从事刻瓷艺术创作四十余载,三十多年前从山东老家来到丹阳,从此在这里定居。年幼时,邵同义喜爱写写画画,15岁拜刻瓷名家王同贵先生为师,学习书画和刻瓷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把师父王同贵及十几位师兄弟请到丹阳,创办了“丹阳市陶瓷雕刻工艺厂”,从此专注于在陶瓷方寸之间刻画。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312/5cfb50a888614de695d7f0bd59db29fa.png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刻瓷要有扎实的工笔画功底,还要在书法上有造诣,此外,还得有丰富的经验才成。刻瓷无法修改,讲究耐心、眼力、手力的配合,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成。”邵同义说,刻瓷工艺非一般艺人能为之。刻瓷之道,百转千回,需匠人如行云流水般熟练。从先烧制瓷器,再刻画艺术作品,整个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手握细刻刀,镌刻着雕花山水,书写着诗情画意。绘画功底、镌刻技艺,皆要达到顶峰,且不得有丝毫马虎。一幅精美的刻瓷作品,就是匠人艺术智慧与耐心的结晶。凭借智慧与匠心,巧妙运用合金刻刀,在陶瓷之海勾勒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纹饰,从而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画卷。

不久前,“丹阳刻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邵同义认为这是“丹阳刻瓷”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非丹阳人,却坚持将他的刻瓷技艺称为“丹阳刻瓷”,这并非简单的情结。在四十余载的传承和发展中,邵同义吸收了丹阳六朝石刻、砖雕和丹阳出土西周青铜器“凤纹尊”纹饰等艺术特点,发展出刻瓷泼墨泼彩、超薄胎瓷、颜色釉雕刻等技法,形成了丹阳刻瓷独特的艺术风格。2010年,邵同义被评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丹阳刻瓷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也多次获国家、省级专业博览会金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德国曼海姆美术馆收藏,并获得亚太地区“金飞鹰”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年逾六旬,邵同义的技艺早已精湛,他的刻瓷技艺形成了线与面、墨与色、胀与裂、疏与密、轻与重的完美统一,但老人从未停下学习,并常常思索。“刻瓷技艺要往高处走,往低处沉,需要改革创新,需要技法创新。”邵同义说,他一直在探索着刻瓷技艺更高的突破,但同时也希望多创作一些接地气,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让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一辈子太长,什么事都可能改变;一辈子太短,一件事也有可能做不完。从少年刻到白头,对邵同义来说,一生只做一件事,要做就去做到极致。择一事,终一生,正是刻瓷匠人们对自身作品的严格要求和对刻瓷技艺的执着坚守,使得刻瓷技艺愈发包容和强大。在雕琢中品鉴人文风骨,以精錾细刻书写历史篇章。

作者单位:丹阳市融媒体中心 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