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江苏扬州:盘点古代科考那些事

2024-06-18    张孔生

江苏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扬州,有不少与考试相关的故事、建筑和街巷。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0451c11d57564c92a53f8ed86275441e.jpg

清代扬州科举上榜多少人?361名进士和1469名举人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科举。清朝初期的江南省经济上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每期科考上榜人数更是号称“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当时扬州府科举情况如何?

2013年,扬州广陵书社出版《中国扬州书院》,由扬州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书中附有“明清扬州府各州、县进士名录”,详细注明了这些进士的姓名、籍贯、中榜时间及中榜等级名次。《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扬州府调整固定后,主要包括两州六县,即高邮、泰州二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宝应、兴化、东台六县。”清朝扬州府靠着漕运和盐业经济,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所以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兴盛,科举十分发达。

资料显示,清代扬州府出了361名进士和1469名举人。数据显示,顺治时期有40多人,康熙时期有80多人,雍正时期有20人,乾隆时期有60多人,嘉庆时期有20多人,道光时期有30多人,咸丰时期有10多人,同治时期有20多人,光绪时期有40多人,总计361人。扬州府进士人数分布不均衡,辖境内排第一的江都共计95人,排第二的仪征共计59人,排第三的泰州共计50人,排第四的高邮共计49人,排第五的宝应共计38人,排第六的甘泉共计37人,排第七的兴化共计28人,排第八的东台共计5人。扬州府出的进士和举人主要集中在二十多个当地名门大族之中,比如江都的史致俨、顾图河、杨持衡三大家族,甘泉的杨开鼎、焦循、唐绥祖三大家族,高邮的夏之芳、王念孙、贾国维、杨福臻四大家族,泰州的陈厚耀、缪沅、宫梦仁、刘荣庆四大家族,仪征的阮元、卞宝弟两大家族,宝应的刘宝楠、朱彬、王式丹、乔莱、成康保五大家族,兴化的孙兆奎家族。其中,宝应刘宝楠家族出进士10人、举人16人,泰州陈厚耀家族出进士7人、举人30人,高邮贾国维家族出进士7人、举人8人,甘泉杨开鼎家族出进士7人、举人4人。

张孔生 摄

张孔生 摄

哪些地名和古代科考有关?状元巷探花巷至今仍在

扬州的小巷犹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东西南北,横竖曲折,密如蛛网,大都有其来历,与科考有关的主要有三个。

渡江路上有个状元巷。古时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制度始于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科考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00多名状元。从隋唐至今,扬州人文荟萃,历代出过不少科举精英,状元巷、探花巷的地名由此而来。状元巷是城南渡江路的一条支巷,在渡江路83号与81号之间,巷道入口悬挂着“状元巷”的地名牌。

据了解,这条巷道因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状元洪莹居住在此而得名。洪莹(1780年—1840年),字宾华,父亲洪恒裕原籍安徽歙县洪村,在扬州经营盐业。洪莹曾就读于扬州梅花书院。洪莹师从学者孙星衍,清嘉庆七年(1802年),与孙星衍校刊《元和姓纂》十卷。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适逢嘉庆五十大寿,特设恩科取士,洪莹一举夺魁。洪莹在巷中哪一处住房居住,目前难以确认,但他就读的梅花书院,如今却依然可见。

过去的扬州三元巷,现为文昌路(张孔生 摄)

过去的扬州三元巷,现为文昌路(张孔生 摄)

除了状元巷,在扬州曾经还有一条三元巷。三元巷就是现在文昌阁东边的文昌路,以前是扬州的老街巷,后来扩建道路,叫“三元路”,之后城市进一步发展,这段道路便成为扬州目前最长的主干道文昌路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年(1525年),扬州知府易瓒为昌明圣学、宏开文运,将原文津坊改称状元坊,纪念宋代三位扬州籍状元,并镌刻其官讳于碑额上。

张孔生 摄

张孔生 摄

在扬州老城区,不仅有以状元命名的街巷,还有一条探花巷。探花巷西起国庆路,东至沙锅井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武探花胡琨(扬州人)曾寓居此巷。

有哪些与科考有关的建筑?文昌阁和三大书院

除街巷地名外,扬州城内还有不少与科考有关的建筑。

首先是文昌阁,俗称文昌楼。文昌阁是扬州的地标建筑,位于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扬州府学文庙建筑,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阁高24.25米,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登阁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contribute_img/20240611105418/61049486731895209.jpg

除文昌阁外,扬州还有不少书院。古语有言:“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这里的“三”指的即扬州非常知名的三个书院:梅花书院、安定书院、广陵书院。梅花书院有400多年历史,曾经三易其址。著名桐城派文学家姚鼐、著名皖派学者洪桐都曾在书院任掌院。梅花书院现已变身为扬州书院博物馆,位于广陵路248号,馆内设有书院碑廊、史料展厅、书院讲堂等六部分,以实物、图片等形式讲述扬州书院的历史。

安定书院也是扬州的一所古老的书院,现已不存。它初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扬州旧城三元坊附近。建书院时,适逢监察御史来扬州巡视两淮盐政,他为书院题写“安定”院额,意在纪念被称为“安定先生”的宋代大儒胡瑗。

广陵书院系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扬州府知府赵宏煜建,乾隆年间改为竹西书院,后来移建于东关街,更名广陵书院。目前,广陵书院遗址已无处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