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刘芹: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唐代里运河风土

2025-08-12    

圆仁(793—864),俗姓壬生氏,日本下野(今日本栃木县)人。圆仁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门派创始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卒后被追谥为慈觉大师。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圆仁随日本遣唐使藤原常嗣等一行,西渡入唐求法。圆仁留唐近十年,广泛寻师求法,曾到五台山巡礼,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诸省。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细记录在唐求法巡礼的经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习俗,沿途人口、地理、交通等见闻,还有唐朝南北佛教寺院的各种仪式等。


一、圆仁里运河行程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分4卷。其中第1卷记述开成三年六月至开成四年四月十八日之间的巡礼经过,圆仁一行渡海来华,行经海陵县—扬州—楚州—海州,涉及圆仁的里运河行程。开成三年六月十三日,圆仁随日本遣唐使藤原常嗣率领的第一、第四舶船队由日本博多港启航入唐。圆仁所乘第一舶于七月二日在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着陆,大使所乘第四舶于七月一日在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大江口着陆。白潮、淮南二镇,徐琛在《圆仁入唐求法通如之旅路线考》中指出即今南通如皋白蒲镇、南通通州平潮镇。一、四两舶人于七月三日会合,便从东梁丰村东行十八里,至掘港庭(应为亭,亭为煎盐之所)延海村国清寺登岸,然后沿“掘沟”(掘港至如皋的运盐河)西行,到如皋镇,再西去海陵,于七月二十五日至扬州城。


f77bdf34-fcda-47fb-8d7d-327a044f753b.jpg

日本国宝、安藤家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写本书影


圆仁一行在扬州巡礼达半年之久,开成四年(839)二月方开启楚州之行。圆仁由扬州至楚州,经由里运河。开成四年二月十八日,往扬州平桥馆候船。十九日驾船至平桥馆东驻留。二十日,至禅智寺东边停驻,入寺巡礼。二十一日,到江阳县。二十二日,到常白堰常白桥(即邵伯堰邵伯桥)下停留,当晚亥时到路巾驿(即露筋驿)。二十三日,至高邮县,当日戌时过宝应县境内行贺桥。二十四日,到宝应县白田市,市桥南边有法花院。二十四日辰时到宝应县停驻,近侧有安乐馆。二十四日午时到山阳县,申后到楚州城。在楚州逗留一月左右,于三月二十四日酉时出里运河往淮中。


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下里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地名如高邮县、宝应县、山阳县等,还有水工地名如邵伯堰、邵伯桥、行贺桥等,沿岸驿站馆舍如路巾驿、安乐馆等,沿岸寺庙如禅智寺、法花院等,还对相关地域的距离位置做了记录,比如高邮县北去楚州宝应县界55里,南去江阳县界33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里运河沿岸的寺庙、佛事活动、节日礼俗,作了非常详尽的记述,对于今人了解唐代里运河风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唐代里运河沿岸寺庙


圆仁一行在扬州逗留达半年之久,在楚州(今淮安)停留一个月左右,对唐代两个重要的运河城市扬州、楚州有充分了解。唐至德元年(756),朝廷设置淮南节度使,治所扬州,长期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七州。扬州领有七县,分别为江阳县、天长县、六合县、高邮县、海陵县、扬子县、江都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此有记录,不过七州脱漏舒州,七县脱漏江都县。圆仁对扬州及楚州寺庙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提及多处寺庙。


(一)扬州寺庙


1.禅智寺


f232b67a-bea4-4ef8-a396-7e8c1ff9d4bc.jpg

扬州禅智寺(刘芹 提供)


圆仁一行进入扬州境域,便是从禅智寺开始。唐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五日,“未时到禅智桥东侧停留,桥北头有禅智寺”[1]10。禅智寺又叫上方禅智寺、上方寺,又名竹西寺,故址在扬州东门外月明桥北。《太平寰宇记》卷123记“蜀冈,《图经》云:‘今枕禅智寺,即隋之故宫’”。《舆地纪胜》卷37亦云:“隋炀帝宫,在江都县北五里,今为上方禅智寺。”据此可知,禅智寺原为隋宫,后改建为寺。《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宋白曰:‘禅智寺在扬州城东,寺前有桥,跨旧官河’。”对应了圆仁关于禅智寺的地理记录。


2.灵居寺


唐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八日,圆仁“斋后,雇小船向灵居寺”[1]10。灵居寺唐时属扬州六合县,河南人叔孙矩在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6)作有《大唐扬州六合县灵居寺碑》。碑文对灵居寺的修建历史作溯源,“灵居寺者,肇自齐天统元年创也”。经过北周,再历隋朝,灵居寺或兴或废。唐高宗上元元年(674),赐题寺额,灵居寺再放光彩。圆仁因行途有障,未能入寺观览寺庙景象。叔孙矩碑文对灵居寺布局作“高殿岩岩,列三尊而俨若;端门奕奕,容双驾而豁然”描绘,也对门右、门左、大殿后、讲堂后、厨西、厨东等格局布置情况一一进行说明。根据叔孙矩碑文,可知唐时灵居寺庙宇壮观、香火兴盛。


3.开元寺


唐开成三年(838)七月二十八日、三十日,开元寺僧前来慰问圆仁一行。八月一日,去开元寺巡礼,“向开元寺看定闲院,三纲老僧卅有余,共来慰问”[1]10。圆仁在扬期间,不定期去开元寺巡礼,并与寺僧互访。扬州开元寺源于南朝长乐寺,隋炀帝时改称长乐道场。唐武则天称帝后为显统治正统,遍翻典籍求据,于佛经《大云无相经》中得句“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改称大云寺。唐中宗复位后,李唐再兴,改称龙兴寺。唐玄宗开元年间定名开元寺。开元寺寺址原在今扬州城北蜀冈山脚下,南宋以后,江淮一带战乱频繁,开元寺寺庙日渐荒废。到了清代,扬州江都大桥、瓜州、甘泉三个地方都出现了开元寺,《江都县志》《北湖小志》《瓜洲续志》分别有记载。至于这几个地方的开元寺建址时间志书记载有限,与蜀冈开元寺有无渊源关系,也有待考证。


4.无量义寺


唐开成三年(838)九月一日,“从开元寺西涉河,有无量义寺。有老僧名文袭,春秋七十,新作《维摩经记》五卷。今现在堂里讲,其疏记多用肇、生、融、天台等义。比寺诸僧来集听之,听众都有卅八人,共敬重彼文袭和尚”[1]14。


5.惠照寺


唐开成三年(838)九月十九日,“惠照寺广礿法师来,相见谘谈。当寺僧等云:是《法花》座主,讲《慈恩疏》”[1]15。惠照寺,原址在扬州西门外。本是晋代遗刹,名为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改名为惠照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安国寺。唐乾元中(758—778),更名木兰院。唐开成三年,得古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始移建于现址,即文昌中路绿化岛上。700多年来,石塔寺累遭兵燹火灾,虽几度整修,至20世纪中叶,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保留到现在的,仅有石塔及明崇祯年间修建的楠木厅(藏经楼)。楠木厅原来建在石塔寺后面,现移至马路边上。


6.栖灵寺


唐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三日,斋后,“无量义寺僧道悟来相见,自道解真言。更有栖灵寺文琛法师,传闻得真言法”[1]24。栖灵寺,原名大明寺,位于扬州城西北郊蜀冈。寺庙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隋文帝杨坚60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建造30座佛塔供奉佛舍利,其中一座就在大明寺内,即栖灵塔。栖灵塔塔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大明寺随之亦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位于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栖灵塔毁于雷火,化为焦土。宋代重建,不久又毁。此后,寺名由栖灵寺恢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南巡,见“大明”二字很不高兴,有思明之嫌,敕改名作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塑像从日本回扬“探亲”,复名大明寺。


7.孝感寺


开成四年(839)正月六日,“相公随军沈弁来云:‘相公传语,从今月初五日,为国并得钱修开元寺栴檀瑞像阁,寄孝感寺讲经募缘。请本国和尚特到听讲,兼催本国诸官等结缘舍钱者’”[1]25。圆仁提及的扬州孝感寺讲经活动,是为修葺开元寺栴檀瑞像阁而募缘。此次讲经面向僧俗大众,还包括此次出使中国的日本使团。


扬州寺庙众多,诚如圆仁在其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所述:“扬州有四十余寺。就中过海来鉴真和上本住龙兴寺,影像现在。法进僧都本住白塔。臣善者,在此白塔撰《文选》矣。惠云法师亦是白塔寺僧也。每州有开元寺。龙兴寺,只是扬州龙兴寺耳。”[1]22唐时扬州寺庙香火兴旺,圆仁于此巡礼收获甚丰。圆仁对于扬州寺庙的个别单独记载,也只在相关寺僧的互访、巡礼时提及,不能一一而尽。圆仁还提到了东渡日本的鉴真法师所住的寺庙龙兴寺,随鉴真东渡日本的僧人法进(后来继鉴真为僧都)原本所住的白塔寺。随鉴真赴日的惠云法师亦是白塔寺出身。白塔寺,还曾是李善注《文选》之地。另外在开成四年(839)正月二十五日,“就延光寺僧惠威觅得《法花圆》镜三卷”[1]28,日记条目中提及了延光寺。


(二)楚州寺庙


开成四年(839)二月二十四日,“申后,到楚州城……入开元寺,住于厨库西亭”[1]31。此开元寺原为胜因寺,兴建于晋朝,位处淮安城西南万柳池。唐开元五年(717),唐玄宗赐匾给胜因寺,寺经修缮后即更名为开元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所以圆仁经过里运河沿岸的扬州、楚州,都各有一座开元寺。圆仁一行停驻淮安时,于开元寺设斋、巡礼、画佛。


开成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仅蒙敕许令住青龙寺。于义真座主所,十五日受胎藏法,供百僧,不受金刚界法”[1]32。二十六日,“缘总管不交住寺,移住龙兴寺,相去五里”[1]32。圆仁这里提及两座寺庙:青龙寺与龙兴寺。龙兴寺旧址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东岸,建成于西晋永嘉二年(308),时名为正法华院。东晋大兴二年(319),该寺院扩建,额曰“法华禅院”。唐贞观三年(629)十二月,唐太宗下诏各地交兵处修建寺刹。其时法华禅院住持谷隐,奉诏缮修。僧伽自西域碎叶国来唐,久住楚州法华禅院。唐景龙二年(708),中宗诏僧迦大士自淮入宫,执弟子礼。大士将长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一事启闻天子,中宗遣使复为缮修法华禅院,奉敕,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并且建造尊圣塔一座。自此开始,龙兴寺之名确定。


圆仁此次出使中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入唐求法巡礼,所以他的里运河行程自然最多关注沿岸寺庙。通过对圆仁所记的一些寺庙的历史溯源,兴建时代基本都在魏晋六朝时期。不难看出,自汉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六朝时期,至于巅峰。其时中国各地都建有大量寺塔庙宇。作为里运河沿岸两个重要的城市扬州和楚州(今淮安),佛教更显兴盛。


三、唐代里运河沿岸寺庙佛事


圆仁一行在扬州、楚州观览寺庙佛事活动,参与了多场寺庙设斋仪式,对里运河沿岸寺庙佛事仪轨有直接体验,巡礼收获颇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重点记述了扬州开元寺的两场设斋详情,其他的几次设斋都一带而过。


393fc567-73ed-4c5d-b238-9fccb6ed09b4.jpg

扬州大明寺(刘芹 提供)


(一)天台大师忌日设斋活动


开成三年(838)十一月二四日,天台大师忌日,扬州开元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堂头设斋仪式。天台大师,又称智者大师,是佛教天台宗开创者。隋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天台大师智顗圆寂于石城(今浙江新昌)大佛寺。大业元年(605),杨广按大师所遗图画,在天台山下建寺,即位后亲赐“国清寺”名额。天台大师遗体被移葬于天台山佛陇。杨广还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师忌辰,设千僧斋会追悼。对于此次开元寺天台大师忌日设斋活动流程及仪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作完整而详细的记录。


此次设斋活动共有60余僧参加。仪式先是由幻群法师作斋叹文,众僧依次进入寺堂内,按次列坐。然后众僧之中一僧打槌、一僧作梵,作梵之间有人分经。梵音之后,众僧念经。打槌转经结束后,一僧唱“敬礼常住三宝”,其他僧侣下床而立。梵音师作梵“如来色无尽……”,作梵之间,请益僧等入里行香。行香之后叹佛。叹佛之后,披檀越先请设斋,次读斋叹文,再唱念“释迦牟尼佛”,大众同唱佛名。之后就是唱礼。这一系列流程中,圆仁将唐朝佛事仪轨与日本佛事仪轨进行对比。他发现中国的行香仪式与日本无异,行香后叹佛与日本咒愿初叹佛之文相同,唱礼的内容与日本道“天龙八部,诸善神王”等梵呗差不多。他认为中日佛事在行香、叹佛、唱礼等仪式中有较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如“作梵”。最后,圆仁还对设斋“钱”具体分配作了说明,他说设斋“钱”,等同于日本的“布施”。“当斋将竟,随钱多少,僧众僧数,等分与僧。但赠作斋文人,别增钱数,若于众僧各与卅文,作斋文者与四百文,并呼道‘钱’,计与本国道‘布施’一般。”[1]21设斋仪式结束,众僧同一处漱口,归房。


此次巡礼开元寺的寺庙设斋活动,对圆仁归国后创制天台宗声明无疑有一定的影响。“圆仁之前,日本佛教传统仪式音乐主要限于属显教系统的奈良声明。”[2]圆仁入唐巡礼求法,将仪轨活动中“作梵”(唱梵呗)大加发挥,并进一步规范,衍变为日本佛教界的“声明”仪轨而流传下来。天台宗声明,实际上是圆仁仿照唐朝佛教仪轨,将从中国带回属密宗和净土宗系统的法要仪式音乐,与日本本土的显教传统仪式音乐合而为一创立的声明体系。

唐时寺院为人设斋,有互请僧人的习惯,《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此也作了相关记录:“若此寺设斋时,屈彼寺僧以来,令得斋,如斯轮转,随有斋事,编录寺名次第,屈余寺僧次。是乃定寺次第,取其僧次,一寺既尔,余寺亦然,互取寺次,互取僧次。”[1]21至于请僧人数,则视斋多少而定。


(二)国忌行香仪式


开成三年(838)十二月八日,为国忌之日,圆仁舍五十贯钱于开元寺设斋,供五百僧。唐宝历元年(825)十二月八日,唐敬宗为宦官所弑,故将十二月八日定为国忌日。唐朝每逢国忌日和皇帝诞辰日,朝廷官员都要前往寺院行香礼佛、设斋布施。圆仁亲历这次国忌行香仪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了仪式流程。


仪式在上午进行,参加开元寺国忌行香仪式的朝廷官员有刺史、将军、判官、录事、县司等。仪式举行前,官员先需“改鞋、澡手”。随后由殿前东西二桥登,进入寺堂中门,依次就座,礼佛。礼佛毕,文武分东西两列,前面各有数十僧同列站立,僧众手拿莲花与碧幡。唱礼师打磬,梵唱“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刺史、将军作礼。然后取香器,州官等随后取香盏,开始“行香”。刺史率文官一列向东走,将军率武官一列向西走,持莲花、碧幡僧众在前引导,大家高声唱赞“如来妙色身……”等佛偈。唱完一遍,唱礼师高唱一句“敬礼常住三宝”,大众作礼。然后接着唱赞,如此反复。两列队伍边走边唱,走至廊檐下,再回转至大殿内,官员坐下。一位老宿和尚唱读《国忌行香文》等咒愿,接着唱礼师唱赞“天龙八部”,旨在为已逝帝王求冥福。唱赞词每行结尾都有“敬礼常住三宝”,至此句时,官员皆起立礼佛。唱赞完毕,行香结束。中午安排斋饭犒劳参与行香的官员和僧众,官员在开元寺堂后大殿内吃饭,五百僧众在廊下吃饭。


整个国忌的行香仪式非常完整。用于设斋供僧的钱款,皆由参与行香的官员布施而来。圆仁除记录自己出五十贯钱参与设斋供僧法事外,还提到当时扬州都督、刺史李德裕另施钱给佛寺僧众,以用于三天之资的烧水洗浴之费。唐时国忌日和皇帝诞辰日,各州府在本地大寺举行国忌行香仪式,场面宏大,设斋已成为官员的工作内容之一,足见政府对行香仪式的重视。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主要对天台大师忌日设斋仪轨、国忌行香仪式作详尽记录。圆仁一行扬州驻留半年之久,楚州一月之余,参加了多次佛事活动。日记记载另有如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九日,日本判官藤原、朝臣贞敏也在开元寺设斋,并出钱供养新画阿弥陀佛、妙见菩萨等。开成四年三月三日,圆仁等在楚州开元寺设斋,供六十余僧。因此日是日本的大节日——女儿节,该节由中国上巳节(唐时楚州三月三日节无活动)传入。当日晚间他们还在开元寺大雄宝殿点上千盏金灯,供养妙见菩萨和四大天王像。圆仁一行里运河沿岸寺庙的求法巡礼过程,可谓收获满满。


四、唐代里运河沿岸寺庙节日礼俗


圆仁一行在扬州开元寺的半年生活经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冬至、春节、元宵节的扬州节日礼俗有了直观且切身的体验与认知。


(一)冬至


唐开成三年(838)十一月二十六日,“夜,人咸不睡,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1]21,冬至前夜人们都不睡觉,即守岁习俗。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节,人们相见要互致问候,“道俗各致礼贺”。拜贺之时,互相说着问候祝福之语。俗人贺官员,说“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之语;出家人互拜,口称冬至之辞;俗人入寺,互问冬至之语;僧人对外国僧,贺“今日冬至节,和尚万福,传灯不绝,早归本国,长为国师”等。拜贺礼毕,就互相问候天气严寒,保重身体之语。圆仁发现唐朝的冬至节与日本的正月一日之节相同,日本正月一日也有互相致贺之辞,并且日本不论是俗家还是寺家,“各储希膳,百味总集”。


冬至节,据史籍记载,唐朝规定有“休假七日”的假期制度。圆仁日记记录:“此寺家亦设三日供,百种总集。”[1]22扬州寺庙冬至休假三日。这可能是因为寺庙的特殊性,作了三日休假的特殊规定。


(二)春节


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圆仁记录了除夕守岁、燃放爆竹、祭祖礼佛、年终算账、元日拜年、节日休假的相关习俗。


除夕这日街边店铺会摆上百种饮食,与往日不同。除夕当晚,道俗通宵不寐,都有守岁习俗。傍晚时,僧人与百姓一起烧纸钱。寻常人家会在除夕后半夜燃放爆竹,口中道“万岁”来祈福。除夕唐人有点灯习俗,通常点常用之灯。这与日本的燃灯习俗有所不同,“日本国此夜宅庭屋里门前,到处尽点灯也。大唐不尔,但点常灯,不似本国也”[1]24。


寺院的除夕后半夜会打钟,众僧参集食堂礼佛。礼佛结束,寺家开始盘点寺院年终账务。“时有库司典座僧,在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账,令众闻知。”[1]24扬州寺庙岁末会计报告公开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天,即元日,又名元正,众僧相互致礼拜谒。与冬至日一样,寺家设供三日。圆仁于正月初一日记:“正月一日,甲寅,是年日也。官俗三日休假,当寺有三日斋。早朝,相公入寺礼佛。即归去。”[1]24根据《唐六典》记载,元正和冬至朝廷各给假七日。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皆记为三日假期,颇为可疑。黄涛、万军提出一种解释:“僧侣作为特殊职业者,没有必要跟政府公职人员一样放七日假,故依据官方元旦放假的法令,寺庙里做特殊规定,从元日开始只放三日假。”[3]


(三)元宵节


开成四年(839)正月十五日,此即中国之元宵节,又名灯节。圆仁在当日夜晚,便欣赏到了扬州城的灯景,“东西街中,人宅燃灯”。不仅民间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佛寺张灯也很壮观:“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皆燃油,其灯盏数不遑计知。”[1]26而民间点灯之俗本就源自佛家,佛教教义有“一灯能破千年暗”,寓意佛之光明能够驱散愚痴黑暗,可破除众生烦恼。佛前点灯,意义非常。元宵之夜,扬州无量义寺的燃灯尤显特别,“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其高七八尺许”[1]26。按照唐代一尺折合现在30.7厘米计算,七八尺应在215厘米至246厘米左右。可以想象如塔高耸的灯树,给人的视觉震撼效果。元宵节燃灯从正月十五日夜起,持续至十七日夜止,共计三日。


此外,《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还记载了扬州地区的祈雨祈晴风俗。当地方旱灾或雨灾,寺庙僧徒会诵经祈雨或祈晴。“唐国之风,乞晴即闭路北头,乞雨即闭路南头。”[1]21在中国人的认知当中,南为阳,北为阴。阳为晴,阴为雨。闭北头,即闭阴而阳通,天当晴。闭南头,即闭阳而阴通,天当雨。


(作者简介:刘芹,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耘.天台宗声明考略[J].中国音乐学,2001(1):74.

[3]黄涛,万军.日僧圆仁来华游记中的唐代节日习俗辨析[J].温州大学学报,20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