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苏州剧装扮靓戏曲大舞台——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荣森

2020-06-18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歌舞、戏剧繁荣之地,苏州也由此成为中国剧装戏具制作的发源地,尤其明代昆曲的形成更促成了剧装戏具制作业的规模化生产。至今,苏州规模化生产戏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以后,由于徽剧和京剧的兴起,苏州戏衣不仅要供应昆曲,还要供应徽剧和京剧,销路遍及苏、浙、皖等省。由于清代的京剧、汉剧、川剧、粤剧、梆子剧等剧种都是遵循明代昆剧戏剧服式,苏州剧装戏具也因此行销全国,并成为全国剧装戏具商品的流通集散中心。当时,制作戏衣、戏帽、戏鞋以及刀枪、口面、绒球、排须、点翠等专业分工的工场主要集中于阊门西中市和吴趋坊一带,并拥有一批专门绘制戏衣图案的画工。

长期以来,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承苏作精细、优雅等优良传统,同时融入绘画、刺绣、历史等各种文化艺术元素,结合缝制、制革等多种工艺,形成一门独特而系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有人以“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图案独特、色彩雅丽,工艺细致、制作精良”来形容苏州剧装戏具特点也是较为妥帖的。由于苏州剧装戏具每个品种的工艺各有其特点,且全部采用一件一制的手工制作,价格自然不菲,民间曾有“一件蟒两头猪”的说法,即绣一件蟒袍的收入等于卖两头猪,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三分之二的年收入。也正因此,过去戏衣曾是一个戏班的最大财产。苏州剧装戏具业不仅为全国戏曲演艺团体提供产品,同时也曾一度带动苏州丝绸、刺绣业的发展,历史上苏绣曾有超过半数的市场面向剧装戏具。1949年之前,全苏州几乎三分之二的女工是为戏剧服装做刺绣的,这也是苏绣能成为“四大名绣”之首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各剧装戏具作坊在合作化运动中合并成立苏州剧装戏具厂,向全国七十多个剧种供应戏衣,其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首,并能胜任戏衣、盔帽、靴鞋、刀枪、口面、头饰六大类一千余品种的制作。2006年5月,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李荣森也被列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薪火相传 祖孙三代做戏衣

李荣森祖籍镇江,1956年9月出生于苏州一个戏衣制作世家,祖父李鸿林、父亲李世泉都以制戏衣为业,从祖父那代算起,这门技艺传到李荣森手中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李荣森

李荣森祖父李鸿林,原名善仁,16岁时到苏州杨恒隆戏衣店拜店主杨槛卿为师学做戏衣。杨恒隆戏衣店是当时苏州戏衣业技术最好、规模最大的戏衣店,清宫大太监李莲英办的戏班也都到他这儿订做行头。由于李鸿林受过几年私塾教育,在戏衣行业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再加上脑子灵活,很快就掌握了戏衣制作技艺,并于两年后被店主派往北京行商,做销售戏衣的活儿。1917年,李鸿林与人合伙在北京、天津开设戏衣店。北京是中国戏剧中心,李鸿林在此结交马连良、谭培鑫、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一批戏剧名角。李鸿林23岁那年,戏衣店因经营状况不佳倒闭。四年后他重振旗鼓在苏州开起戏衣店,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不料,李鸿林35岁那年,一把大火将他在吴趋坊的戏衣店烧了个精光。李鸿林的师傅杨槛卿闻讯后安排他在自己店里做桌台师傅(即产品经营)。幸亏师傅出手相助,李鸿林这次总算“好运当道”,跟师傅学的一手绝活得以在戏衣业大施拳脚。几年后,李鸿林用手中积蓄第三次开起戏衣店,并将自己的“李泓昌戏衣店”做成全市最大,员工最多时达20余人。像当年的师傅所开的戏衣店一样,从“李泓昌戏衣店”走出的徒弟后来也都成为戏衣界的领军人物,苏州剧装戏具厂第一任厂长、技术科科长都是从李鸿林这爿店里走出来的。而李荣森的父亲李世泉继承了祖父李鸿林的手艺,成为剧装戏具行业的一把好手。

梅兰芳穿戴苏州制作的戏衣

1956年,在公私合营大潮中,“李泓昌戏衣店”与其他六十多家戏衣店联合成立苏州剧装戏具厂,生产品种主要为蟒袍、男大靠、箭衣、褶子、女披、袄裙等。其中尤以蟒袍、男大靠闻名全国。苏州剧装戏具厂成立后,李鸿林、李世泉父子先被分配到裁剪车间。后于1961年调到设计室从事剧装戏具设计,并承担昆剧服装抢救挖掘工作,所设计制作的包括天宫蟒、加官条、学士衣、青素、舞衣、霸王甲、虞姬古装、神将甲等昆剧传统式样服装受到业界好评。除此以外,李鸿林将毕生经验汇集成《戏衣裁剪技法六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国内戏剧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剧装戏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全国剧装戏具业形成北京、上海、苏州三大剧装生产基地。李鸿林凭借自己高超的戏衣制作技艺名噪一时。当时剧装设计界有“南谢、北尹、苏州李”之说,南谢即上海的谢杏生、北尹即北京的尹元贞、苏州李即指李鸿林。由于技术过硬、信誉好,全国各地的戏剧名角包括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名旦,还有麒麟童、高百岁、李如春、李万青、孙均卿、王琴生、王玉田等名家都穿过李鸿林制作的戏衣戏具。其中梅兰芳对戏衣最为讲究,每有戏衣做成,必先穿上站在台桌上让大家评议。待众人点头称“好”后,方肯着此装登台演出。

1966年,一代戏衣制作大师李鸿林病逝于苏州。李鸿林去世后,李世泉、李荣森父子在戏衣制作业传承开拓,使祖上开拓的这份家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尽管出身于戏衣世家,说来李荣森正式随父学戏衣制作还是从他的知青岁月开始的。

1969年底,伴随“上山下乡”的浪潮,14岁的李荣森随父亲李世泉一起下放到苏北滨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恢复,李世泉所在的滨海绣品厂恢复戏衣戏具制作。原本就是厂技术员的李世泉因此机缘重新开始做起戏衣。1976年,21岁的李荣森正式随父亲学起做戏衣的活儿。

虽然儿时的李荣森放学后就喜欢到苏州剧装戏具厂看祖父、父亲及其他老师傅们做戏衣,但真正走上戏衣制作这条路还是被父亲“逼”出来的。在父亲的指导下,李荣森用一年时间学会设计、开料、画白粉、刺样、印花、排版、成合等戏衣制作的各道工序,为将来的艺术之路打下全面而又坚实的基础。得益于父亲的传授方法,李荣森很快成为厂里业务骨干,入职第三年便被提拔为滨海绣品厂副厂长。

1979年,24岁的李荣森结束知青生涯返回苏州,被组织上分配到苏州剧装戏具厂放绣站工作。由于工作表现优异,业务过硬,不久,李荣森被调去做刺绣调度,负责监管各个刺绣站工作进度及质量把控。进厂第二年,李荣森又被任命为放绣站站长。不久,李荣森又被提拔为厂技术研究室主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传统艺术的复兴,戏剧演出市场急剧升温。由于各戏剧院团原有的演出戏衣戏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而被销毁,因而在这方面消费需求非常大。作为全国三大剧装戏具生产三大基地之一,苏州剧装戏具厂业务自然也是产销两旺,仅是为厂里绣戏装的绣娘队伍就有2万人之多,所生产的“金龙牌”大龙蟒在全国戏衣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至今大缎大龙蟒仍然是苏州戏衣的代表名作。

传承创新 拓出影视剧装一片天

1984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决定将《红楼梦》搬上电视屏幕。该剧由王扶林任总导演,史延芹担任服装设计。《红》剧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达140个,剧服设计、制作任务很是艰巨,史延芹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当时国内制作剧装的主要有北京、上海、苏州三大基地。经过一番思量,史延芹决定将苏州剧装戏具厂作为此次合作对象。史延芹这一选择并非没有缘由。早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山东戏剧服装厂设计师的史延芹曾在苏州剧装厂实习过半年,对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水平知根知底。她在一篇回忆《红》剧拍摄经历的文章《难忘的三年》中这样写道:“《红楼梦》的剧服设计、制作确实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担。最后选定苏州剧装戏具厂作为《红》剧服装的制作基地,其优越之处有四:一是苏州剧装戏具厂有多年制作古代戏衣的丰厚基础;第二,苏州剧装戏具厂有对传统服装经验丰实的工艺师;第三,苏州是历史上的织造之乡,早在明清年间,便是皇家的织造府所在地;第四,苏州素以‘丝绸之乡’著称,城内外有众多大小丝绸厂,提供了广阔的选料领域。”

在选定苏州剧装戏具厂为合作对象后,史延芹让苏州剧装戏具厂先根据要求做了几件戏衣进行试装拍摄,导演王扶林及“红学会”专家权威人士看后都很满意,一致决定将剧中90%以上的服装交给苏州剧装戏具厂生产。承接这一任务后,苏州剧装戏具厂上下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一干就是三年,几乎贯穿《红》剧拍摄的全过程。李荣森回忆当时情形时说:“当年剧组的服装设计师和工厂工作人员为面料、色彩搭配、各种细节精益求精,几乎从拍摄开始至拍摄结束。我还为此又通读了两遍《红楼梦》,对书里有关描写服饰的地方都做了笔记,反复推敲。”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剧装厂终于完成了《红》剧服装制作。据统计,剧装厂共为剧组制作服装2700余套,其中为王熙凤制作服装64套、林黛玉40多套。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该剧一经播放,立即在社会上刮起一股“红旋风”,中央电视台收到大量观众来信,其中不少来信称赞红剧服饰“华丽、新颖、不落俗套”。北京、香港两地在电视剧播出后举办了主要人物服装展览,观者对剧中服饰制作工艺赞叹不已。

电视剧《红楼梦》热播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红》剧搬上银幕,并由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担任导演。由于电视剧《红》剧服装大获好评,谢铁骊将电影《红楼梦》的服装交给苏州剧装戏具厂。1987年5月,谢铁骊亲自到剧装厂听取设计人员意见,并与他们切磋技艺。与电视剧相比,电影《红楼梦》剧装虽然只有数百套,但设计师们对每件戏衣的设计也是一丝不苟。厂里一线师傅个个都是刺绣、制衣高手,做起戏衣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为了提高效率赶进度,师傅们还分成女装、男装、龙袍三个组同时开工,并按时完成剧组所交给的剧衣戏具制作任务。剧中王熙凤、贾母、王夫人等人服饰较为华丽,特别是王熙凤的几套大红色服饰很是抢眼。相比之下,林黛玉的服装则显得文雅清淡多了。而贾宝玉那件袍子还是按清朝龙袍制作的,单单是绣制服装上的龙就用了许多不同的针法,算得上是所有服饰中最贵的一件。除此之外,电影《红》剧中人物所戴头饰用金、银等多种材料精制而成,这也是《红》剧饰物一大亮点。

与王扶林版电视剧《红楼梦》一样,电影《红楼梦》一经上映收获好评无数。1990年,《红楼梦》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谢铁骊为此专门给苏州剧装戏具厂写来感谢信,他在信中称“贵厂的精工制作理应分享荣誉”。

苏州剧装戏具厂为电视剧及电影《红楼梦》制作剧装戏具时,戏剧舞台还是一片红火,厂里主要业务是为舞台戏剧做戏衣,对影视剧服饰这块并不重视。虽然为电视剧及电影《红楼梦》制作剧服积累一些做影视剧装道具的经验,但总的来说,此时剧装厂还没有摆脱戏剧服饰制作的思维定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此后有一些影视剧制作单位派人上门洽谈业务时双方大多也是不欢而散。一次,上影厂派人来和剧装厂一位老业务员洽谈业务,但谈了三天还是谈不拢就走了。当时李荣森是厂里业务科副科长,得知上影厂人走了很着急,便连忙直奔火车站将对方拦了下来询问原由。对方说:“谈了几天,你们总是在谈蟒和靠,这些我们影视服装根本用不到,我们用得更多的还是袍和盔甲。”虽然只是与对方简短地进行了交流,但李荣森却敏感地意识到要打开影视剧服装市场必须要对产品进行适合影视剧特点的改革。但究竟怎么改,他心中也没有数。于是,他又与业务员带着传统戏衣找到上影厂进行现场观摩比较。果然,当演员穿上厂里的戏衣后与剧中人物形象很不协调,大红大绿的色彩也缺乏生活气息。此次上影厂之行也使李荣森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与新媒体的冲击,中国戏剧舞台遭遇一夜寒冬,舞台剧装戏具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原来热热闹闹的生产车间此时变得冷冷清清。在此情形下,1993年,李荣森被提拔为苏州剧装戏具厂副厂长。他走马上任之时,与戏剧舞台一片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装影视剧市场却是一片红火。李荣森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新机遇。经过考察研究,李荣森决定将厂里生产重心转向日渐红火的古装电影电视剧服饰戏具的制作。为了使影视服装摆脱原有浓重的戏剧味,他通过市场调研对产品造型、图案色彩、原料工艺进行改进,并逐渐得到影视剧制作单位的认可。90年代中期,李荣森接到著名导演张绍林执导的电视剧《水浒传》制作剧服的订单。这是继影视《红楼梦》后的最大一笔影视剧装订单。李荣森为此专门成立由自己担任主任的研究室,对剧中人物服饰工艺进行反复试制,并以此为契机找准影视剧服装的特点,摆脱了过去影视作品古装服饰戏曲化、程式化,缺少生活化元素的不足,以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服饰来装扮人物,很好地烘托了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和剧情。他说:“传统题材影视剧服与传统戏衣制作是有很大不同的。在造型款式上,影视剧服强调遵循历史,服饰的外观造型、面料质地、图案色彩以及制作工艺都要有所依据,必须符合历史生活背景的体现,而传统戏曲服饰程式化的特点使其服饰只代表演员角色身份,不会考虑是否符合历史,服饰可反复使用,一件蟒袍演员能从汉代穿到明代。在工艺方面,传统戏衣突出图案,强调工艺。而古装影视剧则强调真实,力求仿真。”由于把准古装影视剧剧装戏具的“脉”,《水浒传》成为影视剧装制作技艺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剧在央视一经播出,苏州剧装戏具厂的影视剧装戏具市场也随之火了起来。苏州剧装戏具厂也由此摆脱困境,踏上发展新征程。

1999年,苏州剧装戏具厂由集体单位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成立了苏州剧装戏具合作有限公司,李荣森被75位股东一致推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公司掌门人。他寻找一切机会为拓展市场而四处奔波。一次偶然机会,经朋友介绍,李荣森结识了著名电视剧制片人张纪中。几番接触下来,张纪中将自己将要投拍的古装电视剧《天龙八部》(2003年版)剧衣戏具制作交给李荣森。而李荣森带领团队所制作的剧中服饰工艺精致、造型准确,受到专家及观者好评。继《天龙八部》之后,张纪中又将自己投拍的古装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鹿鼎记》剧装戏具制作交到李荣森手中。其后,公司又承接为尤小刚导演的《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熙秘史》等古装电视剧服装道具制作任务。随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的热播,苏州剧装戏具高超的制作技艺引起了海外关注。日本、韩国等电视剧制作机构也慕名前来订货。韩国一家电视剧制作机构还特别看中李荣森为古装电视剧《水浒传》设计的古代盔甲,仅这一笔盔甲订单就达20万美元。一些大型活动古装制作也常找上门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太极表演服饰也是由苏州剧装戏具合作有限公司制作的。

在戏剧遭遇寒流,剧装戏具生产急剧下滑时,李荣森果断将生产重心转向古装影视剧,不仅扭转了剧装戏具厂倒闭的命运,同时也借此保全了一大批剧装戏具技术人才,使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绝处逢生的转机。出身戏衣世家的李荣森,内心深处依然钟情于传统戏衣的制作,随着传统文化回归,戏剧舞台开始有了生机,戏衣市场也逐渐回暖。苏州剧装戏具合作有限公司先后为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广场歌剧《图兰朵》、江苏昆剧团的《桃花扇》、江苏省京剧院的《西施归月》、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等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制作大量戏衣戏具。

虽然身居管理岗位,李荣森依然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正是源于对非遗传承的认真劲,他将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承做得有声有色。2006年,戏剧戏具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荣森也被评为该项目首批国家级传承人,苏州剧装戏具合作有限公司也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单位。作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如何培养接班人常常萦绕在李荣森脑海中。2008年,李荣森将公司从市区西百花巷迁至太湖度假区,并在当地招了一批年轻工人。年产戏衣2万件,年产值超千万元。公司创立的“金龙牌”商标也成为行业知名品牌,20世纪90年代公司产品还获得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除了工人新老更替外,为了培养剧装戏具制作高级人才,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技艺、创新发展的重任,2013年11月,李荣森注册成立“李荣森剧装戏具制作技能工作室”。至今,李荣森已带出多名徒弟,其中徒弟翁维已是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李荣森编著的《中国传统戏衣》受到行家及读者的好评。李荣森还加强与高校合作,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戏装戏具制作技艺人才的新路径。2008年,李荣森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使剧装戏具公司成为该院舞美系实践基地。而作为中国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他还常去给学生讲剧装戏具文化。他说:“从祖父开始到我这一代,我们李家制作戏衣已有一百多年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了线。我们要为传承下来的技艺负责,苏州剧装戏具技艺已有500多年历史,我们至今仍然沿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就是这个道理。当前,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对剧装戏具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

(作者简介:袁成亮,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编辑:◎袁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