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枪铸就的狙击传奇——张桃芳
2022年春节档,张艺谋和张末导演的电影《狙击手》上映,让抗美援朝战场上冷枪杀敌最高纪录创造者张桃芳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展厅里有一把苏制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展品上方就是枪的主人张桃芳在上甘岭的战地照片。
修长的枪身,锃亮的枪刺。这种步枪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口径7.62毫米,弹头初速每秒820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与其他步枪相比,该枪射击精度高,故障率低,随志愿军入朝后,深受官兵喜爱。
1952年冬,上甘岭地区一系列大规模战斗结束后,双方边打边谈,彼此在阵地上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对峙之势。当时,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强大的武器优势和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每天开着飞机、坦克对我方阵地轮番轰炸。志愿军随机应变开发出坑道战术,逐步构筑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坑道防御工事,利用复杂的坑道躲避敌人的猛烈炮火。由于与敌人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为避免无谓损失,尽快完成第一线坑道防御体系的建设,志愿军总部一度要求前沿部队“不主动惹事”“不随意开枪”。美军发现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为了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根据中央下达的批示,志愿军领导机关提出“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在全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即战士们2-3人一组,打一枪或者打一炮,就马上换一个位置,在坑道里来回穿梭,神出鬼没。此后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发挥出巨大威力,以至于志愿军第24军控制的上甘岭以南537.7高地北山被美国人称为“狙击兵岭”,被韩国人称为“狙击棱线”。这种零敲碎打的战术,把美军搞得头痛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张桃芳在上甘岭阵地(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提供)
志愿军狙击手们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特别耐寒,枪声清脆,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战士们称之为“水连珠”。其枪身较短,在狙击作战中行动灵活便于快速转移射击阵地,亦是我军创造骄人战绩的有利条件之一。但这种枪也有致命弱点——枪管只有520毫米,弹着点散布面较大,加之没有专用的瞄准镜,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根本打不好。
张桃芳,1931年出生,江苏兴化市陈堡人,因出生当日正值立秋,故小名秋小。他从小能吃苦,十七八岁时盘田、拉犁、耕田、碾场,样样农活都会干。他头脑灵活,打鸟、捕鱼都很准,特别是捕甲鱼,在甲鱼浮上水面换气时,远远地计算好位置,呼的一下钢叉掷出,能不偏不离正好刺中甲鱼。1951年3月张桃芳应征入伍,1952年9月随志愿军24军入朝参战,开启了他传奇的狙击神话。
张桃芳入朝作战的时候还是个新兵,当时“冷枪冷炮运动”在全军正进行得火热,他所在的第24军72师214团,战士们每天都在刻苦练习射击。初到朝鲜,张桃芳打靶失利。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学习,时刻琢磨手中这支步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苦练射击技术,并在手臂上捆上沉重的沙袋增强臂力,反复练习瞄准,遇到难点就向老兵请教。经过日夜苦练,他的射击本领迅速提高。
1953年1月,24军接防上甘岭,按照“零敲牛皮糖”的冷枪冷炮杀敌作战方针,张桃芳被派遣到上甘岭阵地的最前沿——7号阵地,负责狙击。第一次行动中,当一百米外有敌人出现时,张桃芳连开十几枪,结果却一发没中,还暴露了自己位置,只好撤退。回来之后,他反思之前练习的都是固定靶,但敌人是会到处跑的,如果不计算提前量,是无法打中的。再次上战场他果然找到了感觉,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经常认真计算射击要用的时间、距离,仔细琢磨手中步枪的性能和特点,枪法越来越准,战功也越来越大。
1953年2月10日,张桃芳击发9次,射杀敌军7名,成绩超过所有老狙击手。到2月底,他用247发子弹打死71个敌人的事迹,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被称为“志愿军狙神”,时任24军军长皮定均得知后大为震惊。
一天,作战参谋向他报告:战士张桃芳用247发子弹打死71个敌人。父亲是个不轻易相信传言的人,从床底下拿出一双皮暖靴,说:“把它带上,去八连看看那个张桃芳,一连看他消灭3个敌人!要是真的,就送给他,要是假的,拿回来。”
作战参谋和摄影记者王纪荣来到前沿狙击阵地。张桃芳把他们安置在一处既隐蔽又便于观察的地方,然后迅速进入狙击位置。王纪荣拿起相机赶紧抓拍了一张,刚低下头,就听见一声枪响,一个敌人倒下,紧接着敌人一个哨兵又被击中,随即敌人的狙击手也开了火。王纪荣不敢抬头,远处响起了一声枪响,张桃芳早已转移到另一处狙击位置消灭了第3个敌人。作战参谋搞了一个授靴仪式,说明了皮暖靴的来历,然后挂在张桃芳的脖子上。
——皮效农 皮卫华:《父亲皮定均在上甘岭的日日夜夜》
不久后,张桃芳被调去团里传授作战经验,全团掀起了一股向张桃芳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张桃芳的带领下,全团涌现出了大量冷枪作战的典型,如此众多狙击手的出现,让美军一度把张桃芳驻守的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伤心岭”。
1953年6月,张桃芳出席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志愿军总部为其荣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在张桃芳的特等功证书上,载有志愿军政治部记述的功绩摘要:“入阵地后能虚心学习,积极钻研提高技术,因而在31天的狙击战中,能436发子弹毙伤敌人214名,战绩显著,并能介绍推广经验,培养新的狙击手,对冷枪杀敌起有推动作用。”
“毙伤敌人214名”与张桃芳所在团的番号72师214团并非巧合,而是刻意为之。1953年春,张桃芳回国参加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动身前将装有打死敌人留下的211个弹壳的皮暖靴背到军部,军长皮定均有意说到,你打死了211个敌人,不过这算不上什么名堂!你张桃芳部队的番号是214团,只杀了211个不好看,再去打3个敌人,凑够数回去。张桃芳听完立马背上枪,一个小时后,张桃芳拿着三个弹壳回来了。
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到5月25日,3个月零26天。除去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张桃芳实际射击时间是32天,耗弹442发,击毙214名美军,创造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张桃芳自己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他以突出的战绩被载入抗美援朝战争史册,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几十年后,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评选世界十大狙击手,张桃芳入榜,位列第8。
冷枪冷炮运动与其他阵地防御作战手段相结合,为志愿军夺取战场主动权发挥了积极作用。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共毙伤敌军5.2万余人。张桃芳也成为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狙击作战的代名词,他与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一道,成为泰州人民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杰出代表。
1954年张桃芳调入空军,在徐州第五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济南空军第五航校学员大队三队飞行员。后来历任高密第一训练基地集训队副连长、北空直属中队飞行员、潍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南空军地空导弹第九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80年退役。2007年10月29日,冷枪英雄张桃芳于山东潍坊逝世,享年77岁。
(作者简介:于勇,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宣教处处长。)
- 上一篇:邓廷桢,中国力拒割让香港第一人
- 下一篇:河下古镇,何以走出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