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广飞:从“独唱”到“合唱” 让扬州昆曲姹紫嫣红
运河之上,游船之中,唱腔婉转,文词咿呀,一曲《游园惊梦》正在上演。此情此景,也真是应了“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词了。
这是央视纪录频道来到扬州拍摄的一个场景,主题是拍摄运河。运河上那些活色生香的故事和声响,那自然,就少不了昆曲了。
陆广飞
中学开始接触昆曲艺术
时光回溯,也是在这条运河,这些游船之上,康乾盛世时期,曾经日夜回响着昆曲的悠扬婉转。据史料记载,昆曲于明万历年间传入扬州。清乾隆年间,扬州设立戏曲总局,修改曲剧,当时扬州城内苏唱街和城北司徒庙成为昆曲演出重要场所。有一种说法,扬州是昆曲的第二故乡,就是因为昆曲来到扬州后,发展甚至超越发源地苏州,让昆曲名噪一时。
这次央视摄制组来到扬州,找到的扬州昆曲演唱者,名为陆广飞,80后,年纪不算大,唱昆曲却有20多年时间了。而他接触昆曲,还要从中学时说起。
不少扬州人都爱看戏,陆广飞小时候,就爱跟着大人们到处看戏。农村里的红白喜事,总要搭个戏台,演上几场,图个热闹。从那时起,陆广飞就喜欢上了戏剧。当然,小时候更关注那些精致的戏容戏服,至于唱腔什么的,不甚讲究。
在扬州中学读书时,高一的语文课讲先秦文学,到了高二,就有元杂剧、明清传奇了,开始学《窦娥冤》这样的戏本。接着,就有《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这些了。晚自习时,老师还会播放一些视频,那戏腔一出,就有些勾魂。往日里也听过其他戏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还有扬剧等,可一细品,就觉得昆曲的唱腔精微细腻、收敛含蓄,独有一股文人味道。
陆广飞参加节目介绍昆曲非遗
大学参加广陵昆曲学社
陆广飞是骨子里爱着戏曲的,在扬州大学里,他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可在大学的京剧社中,总是少不了他的身影。戏曲是真美啊,那些唱腔,那些唱词……让他如痴如醉。
大二参加京剧社团活动时,广陵昆曲学社的傅红琳老师,看到陆广飞对于戏曲的热爱,就推荐他参加昆曲学社的活动。一提昆曲,高中阶段那些姹紫嫣红的回忆,就又都在脑海中活络起来了。
当时的广陵昆曲学社,就在广陵区文化馆内。每逢周五晚上,大家齐聚,风雨无阻,演唱昆曲曲目、攀谈昆曲掌故、研究昆曲理论。时任广陵昆曲学社社长曹华老师和秘书长朱祥生先生对陆广飞的到来非常欢迎,每次参加活动也得到了曲社其他老师的支持鼓励。当时经常在曲社活动的老师还有马维衡、朱正海等。
陆广飞说,曹华老师主唱昆曲老生,嗓音醇厚,韵味十足,但是在曲社却很少演唱,主要为曲友们曲笛伴奏。陆广飞的昆曲学习主要受业于曹华老师。马维衡主唱昆曲小生,尤以巾生最为出彩,演唱考究,有书卷气;朱正海擅唱昆曲大冠生,经常演唱《长生殿·哭像》曲目,每次演唱必声情并茂;傅红琳主唱旦角,颇有神采。
大家在活动室轮流演唱,彼此都互相谦让。后学的曲友因为学习时间短和掌握曲目少,都被老师们安排先唱,之后老师们指点一二。只要是曲友先演唱过的曲目,之后的曲友不会再唱,以免重复和对比而生嫌隙,这也成为曲社演唱的一种优良的谦让传统,一直保持至今。陆广飞在曲社学习了大半年之后,曲社活动中断,而在曲社的这段时间则是他昆曲启蒙最宝贵的时光。
此后,陆广飞还参加了扬州空谷幽兰曲社,这是孟瑶老师组织的。入了门,就越发爱上了昆曲。
在大学中,陆广飞经常去扬大图书馆,借阅昆曲曲谱,那些曲谱的借阅单上,始终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后来图书馆出清,陆广飞干脆将这些昆曲曲谱都买了下来。
大学毕业后,陆广飞前往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在京城,他还找到了昆曲曲社组织,是在一所学校里。两间教室,一间是曲友们自己演唱,一间是教学。陆广飞还记得,负责教学的杨忞老师,每次来都要转两次地铁、两次公交,公益教学,毫无怨言。原来,昆曲真是一种让人容易“掉”进去的艺术啊。
陆广飞在乌镇演出
组建扬州青年爱好者昆曲协会
十多年前,陆广飞回到扬州。对于昆曲的热爱,也是与日俱增。他发现,昆曲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加。而昆曲的艺术魅力,伴随着时光的流转,昆曲的“水磨腔”正在褪去尘埃,不断焕发出新的色彩。这种色彩,因为浸润了数百年的历史,反而让年轻人更加青睐。比如白先勇先生创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就让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陆广飞心想,自己身边就有不少年轻朋友对昆曲感兴趣,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他力邀自己的老师曹华,一起成立了扬州昆曲青年班,进行昆曲的普及教学和传播。
在这个青年班上,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大学生。昆曲作为“百戏之祖”,不仅仅在于历史悠久,更在于文本,在唱腔方面,是有着极高艺术性的。比如《牡丹亭》《桃花扇》等,这些文本就是一篇篇锦绣文章。还有昆曲的唱腔,读字、字音也和普通话有着很大区别的。所以,陆广飞在青年班上,就是负责教字音的,从四声阴阳开始传授。从字清,到板正,到腔纯,一个个青春的嗓音,开始在扬州传播。
曲社进行昆曲表演,和舞台上的表演是有所区别的。曲社基本上是以唱念为主,一般分配了人物角色之后,就根据剧情发展进行表演唱。这样的唱法,能够最大限度保存下昆曲演唱的精髓,能够将几百年的唱腔较好传承。
陆广飞为青少年举行昆曲公益讲座
爱好的人多了,陆广飞就萌生了组织协会的念头,有了组织,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同好者,更能够有组织地将扬州昆曲进行传承传播。2016年,陆广飞成立了扬州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经过民政局批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青年爱好者”为名的昆曲协会。
成立协会之后,很快就有数十名青年参加,平时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研习昆曲。开始是在毛静扬老师的戏曲工作室,后来转移到谢馥春的馥园,此后又到了琼花观社区……所到之处,昆曲悠扬,参与者众。
除了平日的演唱,陆广飞还组织了很多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比如抄写尺谱活动,昆曲的曲谱是需要特别纸张的,协会专门设计制作一些昆曲尺谱纸张,寄给各地的昆曲爱好者,他们抄写好后,再进行寄回,这样一来一去,彼此也就熟悉了。
这些年,扬州昆曲曲社活动,也越来越出名。从2017年开始,连续几年都进行了“竹西同期”活动,就是由扬州市青年昆曲爱好者协会和空谷幽兰曲社联合主办的,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曲友,共聚扬州,花上两三天的时间,一起唱曲。从早上开始,一直唱到晚上,每天能够唱上十几个折子戏。天南地北的曲友,每人表演一个角色,一个一个折子戏唱下去,此中乐趣,真是外人不足道也。
2020年12月,陆广飞成为了邗江区扬州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扬州首位,也是目前唯一扬州昆曲的非遗传承人。在今年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陆广飞和他的昆曲团队也受邀前往现场,长袖一舒,唱腔一起,一段昆曲,由此而起。
作者单位:扬州报业传媒集团
- 上一篇:千年前的南京之所以“慈悲”,这位书法家功不可没
- 下一篇:明代的“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