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庆:龚自珍移居昆山后的激扬文字
昆山市亭林公园(视觉中国 提供)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定庵文集》数十卷,载有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已辑为《龚自珍全集》公开出版。他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官职。虽是今浙江杭州人,但他壮年辞职后却情有独钟地定居于江苏昆山。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在此激扬文字,为文坛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
隐居:缘起羽琌山馆
龚自珍与昆山的结缘始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十月,那是一次因公出差做客昆山的机会。由于他知道昆山孕育出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知道昆山是个科考昌盛的地方,所以当他踏上这块风水宝地时,看到昆山城里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名门接踵的文化底蕴后,觉得名不虚传,就深深地爱上了昆山。于是,龚自珍从赫赫有名的“徐氏三鼎甲”之老二、原礼部侍郎徐秉义的后裔手中,购得了位于东塘街中段的一幢旧宅,准备告老还乡后,移居昆山修身养性。
14年后的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由于性格倔强、秉公直言,龚自珍受到了朝廷的排挤,47岁时退出官场后立即南归准备隐居。一路上,龚自珍颠沛流离、悲观失望,回到杭州老家稍事休息后,就想起曾在昆山买下的那幢旧房,可去感染当地的文化氛围,专心创作,倾吐心声,便离开了杭州去昆山养老。但是,多年前购置的徐氏老宅已陈旧不堪、难以入住,龚自珍决定先行修缮,以求能有长期定居的舒适条件。他将老宅加固粉刷,顿使面貌焕新。为了营造出更加优雅的环境,龚自珍还买下东邻的一片竹林,盼望日后能源源不断提供他最爱品尝的时鲜竹笋。他还购来许多太湖怪石,在庭院中组合成了千姿百态的玲珑假山,并亲手种植了许多名贵树种和别致花卉。
在龚自珍独具匠心的加工装点下,老宅逐渐变得美轮美奂。龚自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古人将收藏奇珍异宝的地方称为“羽琌”。这座住宅里确实藏有龚自珍从京城带来的一些价值连城的古董,如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玉印、唐拓本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等。这些藏品鲜为人见,被主人视为掌上明珠、镇宅之宝,又因住宅临近风景如画的玉峰山,故龚自珍为这座新居取名为“羽琌山馆”。这个命名古朴典雅,含意深奥。屋主由于日夜陪伴在这些珍贵藏品的左右,便自豪地称自己为“羽琌山人”。
自定居昆山后,龚自珍就远离了官场的喧闹,城里秀美的玉峰和清澈的娄水抚慰了他那颗怀才不遇的孤独心灵。不久,他把妻子也接来昆山居住,在修葺一新的羽琌山馆里,过着平静而惬意的生活,在这里驰骋心绪,激扬文字,抒发着自由情感,享受着天伦之乐。
邂逅:玉峰神交林公
清道光十四年(1834)春,两江总督陶澍视察昆山时,公事之余游览了城边的玉峰山。为了纪念那次高官莅临玉峰所留下的足迹,当时的昆山县令就在玉峰山腰中建亭立碑,还在亭边巨石上刻下了陶澍来昆一游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及同游人、建亭人等有关信息。
是年夏,江苏巡抚林则徐奉旨疏浚娄江,余暇由昆山县令陪同,也游览了玉峰山景。当他爬上半山腰时,发现了这座为自己敬仰的陶澍总督而建造的凉亭时,顿生感慨,欣然挥毫,留下了两条亭联墨宝:“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写下了“道光甲午夏日,偶过昆山,来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诗语题之”的附款。该对联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玉峰山的美丽景色,而且也表露出作者对自己前程牵挂的纠结心境。事后,为了纪念林则徐到此一游且还留下墨宝的举动,昆山人将此对联刻于那座凉亭的亭柱上,并且还将亭名改为“林迹亭”。
龚自珍定居羽琌山馆后,即去游览了近在咫尺的玉峰山,当然邂逅了那座留下当朝名臣林则徐所题对联的林迹亭。此时的龚自珍好像与林则徐神交了。透过字迹反复感悟,似乎已触摸到林则徐当时怀揣的复杂心态,不禁对他的近况牵挂起来。当朝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火速赶往广东沿海查禁鸦片后,移居昆山的龚自珍立即写就《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一文,为林则徐的禁烟进言献策,盼他能旗开得胜。文中有三句掷地有声的忠告:一句是“食妖宜绝矣”,意思是吸食鸦片的“妖事”务必禁绝;一句是“火器宜讲求”,意思是新式武器一定要讲究先进,而且一定要立即求购;一句是“刑乱邦用重典”,意思是对贩毒者不能心慈手软。林则徐读到龚自珍此文深受启发,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给贩运鸦片的外国列强以沉重的打击。
林则徐和龚自珍曾经同朝为官,前者是展一代反帝英气的民族英雄,后者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爱国学者,由于共同持有鲜明的禁烟立场,他俩成了一对志同道合的刚强义士。
言志:编就《己亥杂诗》
龚自珍旧居中的厅堂(杨瑞庆 提供)
龚自珍定居的羽琌山馆周围是昆山城中的一片人文荟萃之地。原房主是当过礼部侍郎的探花徐秉义,他的哥哥是官至刑部尚书的探花徐乾学,他的弟弟是曾任文华殿大学士的状元徐元文,他的舅舅又是大名鼎鼎的爱国思想家顾炎武,他们都留下了精彩纷呈的经典美文,于是,居住于此后,也激起龚自珍旺盛的创作热情。他夜以继日地伏案作诗,才思喷涌,佳作迭出。他整理旧稿和撰写新稿后,就编集刻印。因该书完稿于他来昆山后的1839年,那年正是农历己亥年,所以龚自珍就将他的诗集命名为《己亥杂诗》,共由315首七绝组成,题材广泛,立意深刻。该书诗作基本都是政论风格,旗帜鲜明地表露观点和抒发感慨,表达出作者的鲜明立场和殷切期望,既批判旧时弊,又倡导新思想,集中反映出诗人关切民族存亡、牵挂朝政命运的爱国情结。其中,不乏有流芳百世的名诗与振聋发聩的佳句,所以,清末梁启超曾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民初的柳亚子也评说龚自珍的诗是“三百年间第一流”。
《己亥杂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后被收进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世代传诵的经典作品。这首诗展现了龚自珍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直至今日仍有启迪意义。
《己亥杂诗》中也有其他忧国忧民的讽喻之作。如“不论铁盐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生栽禾”,对不利社会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大胆揭露和尖锐批评。再有“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牵挂。
己亥年时龚自珍定居昆山,驰名文坛的《己亥杂诗》自然就留下了昆山烙印,成为他移居昆山后创作高光时期中留下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
寄情:撰写《病梅馆记》
龚自珍旧居中的假山(杨瑞庆 提供)
龚自珍定居昆山期间,正是清王朝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期。他看到了百姓的痛苦处境,不禁忧心忡忡。作为一介文人别无救国能力,只能采用作文写诗的方法来托物寄情。他曾在羽琌山馆的庭院里栽种了数十棵梅树,每天伴梅,每天看梅,没有品味梅花的骨气,没有陶醉梅花的香韵,而在另辟蹊径地赏梅,却有独一无二的收获。文人雅士总是正面咏梅,而龚自珍却在别有用心地评梅,他发现梅树上存在的种种病态,感悟出必须疗愈病梅的当务之急,于是写下了不朽名篇《病梅馆记》,实际是在殷切地呼吁清廷应赶快医治国之“病态”,实施改良。
由于受清末文坛的高压环境所迫,作者不能直言不讳,因此只能通过晦涩艰深的语言旁敲侧击。《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政治散文,以借景取喻、托梅议政的手法,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者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种种罪行,表达出作者要求改革政治制度、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当时,一些墨守成规的文人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因而,梅树常被别有用心地修成病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而且,作者指出了这种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严重,真是后患无穷。这篇文章,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句句说事。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人为病态的梅,致使梅花生长得很不正常,影射着在清王朝统治下的腐朽社会里,已充满着麻木不仁的危机——当朝通过将梅枝斫正、删密、锄直的途径,压制了大量有才华、有骨气的人才脱颖而出。而作者看到一棵棵病梅后十分伤感,呼吁立即给予治疗:让梅花亲近土地,解开束缚;让梅树自然生长,恢复完好。以病态的养梅方法,暗讽统治者在培养唯诺驯服的奴才。这篇散文意境深远、发人深省。
虽然龚自珍只在昆山居住了短短的三年,但留下的精辟文字足以证明,这三年正是龚自珍创作上的高光时期。他还没来得及在昆山施展出全部的救国抱负,就被丹阳云阳书院邀去讲课了,更不幸的是,不满50岁时龚自珍突患疾病病逝,让人惋惜不已,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后来,羽琌山馆人去楼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毁弃了。数年前,昆山在城里的东塘街富春桥附近修复了原羽琌山馆中的一些古建筑,才让今人得以似身临龚自珍曾经修缮的羽琌山馆,感念他在昆山展现的报国情怀,留下的激扬文字。
(作者简介:杨瑞庆,昆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栏目编辑:计欣然
参考文献
[1]胡舜申.开胥蛇门议[M]//范成大撰.陆振岳校.吴郡志:卷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4-27.
[2]陆广微撰.曹林娣校注.吴地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顾震涛撰.甘蘭经等校.吴门表隐:卷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正德〕姑苏志(一):卷10 水[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5]〔正德〕姑苏志(二):卷16 城池[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6]袁康,吴平.越绝书:卷2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7]顾颉刚著.王煦华辑.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8]徐国宝.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145.
[9]赵晔撰.徐天祜音注.苗麓校点.吴越春秋:卷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1.
[10]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438.
[11]冯普仁.吴地交通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4.
[12]范成大撰.陆振岳校.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3]朱长文撰.金菊林校.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4]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J].学术月刊,1999(12).
[15]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1:286.
[16]成一农.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M]//中村圭尔,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5-183.
- 上一篇:卢同根:大写的产盐人
- 下一篇:江苏籍剧作家陈白尘:狱中创作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