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地方志部门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2023-12-29    吉 祥
       近年来,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引起广泛探讨,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收集途径也在档案馆、图书馆和地方志等部门得到实践推广。口述历史打破了过去以文献、档案为来源开展志书编纂的路径依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已在方志界成为共识[1]。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开展的“记忆与荣耀”口述历史项目为案例,从项目定位、方案设计、组织领导、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剖析项目的具体做法,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志部门如何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和研究、服务三轮修志进行了深入思考,以资共同探讨。

一、地方志部门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现实意义

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是资料性,开展口述历史采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地方志的资料来源。

(一)抢救记忆

口述历史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抢救那些“活态”的史料,某种程度上讲“人在则史存,人无则史亡”。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管委会现有近百名退休干部,他们参与了园区的早期开发建设,亲身经历了很多重大事件、重大项目和重要决策,可以说每一位老干部都是一段“活历史”。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早期亲历者年龄的增长,那段记忆也逐渐模糊和消退,这些“活历史”一旦离开,这段历史也将逝去,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收集史料

口述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口述访谈收集史料,填补现存记录的空白、弥补其不足,校正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差。譬如园区开发建设早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重要时刻留下的文字材料并不完整,甚至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档案馆保存的1992至1994年间的永久档案仅106卷,且主要为文书档案,内容相对单薄。

(三)丰富细节

档案中所记载的多为工作性、事务性的材料,很多历史细节难以在其中得以反映,亲历者所讲述的环境、所描述的细节、所表现的情感,使口述史料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个性特征[2]。此外,还可以通过挖掘大的历史趋势下个体的心路历程、人生感悟等主体信息,增加历史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起到进一步扩充文献资料的作用,让整个历史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层次感。

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具体做法

2021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了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邀请园区的决策者、执行者和见证者采集口述历史。此项工作旨在抢救宝贵的“活历史”,深度还原园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挖掘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过往,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以更加直观的影像形式,填补园区发展史上文献和档案的空白。截至2023年7月,项目累计访谈66人,采集视频时长约175小时,对应文字约129万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做法如下:

(一)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在方案设计方面,项目以“记忆与荣耀”为主题,力争实现三个目的:记忆讲好历程,荣耀摆好成绩,在此基础上传承好精神。项目实施前,充分开展调研,听取多方意见,充分论证后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项目定位、实施步骤、选题大纲等,并从长久考虑,将此项工作常态化推进,首轮采集覆盖园区开发建设的前20年,今后每10年采集归档一次,形成园区特色的口述历史体系。

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了以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党政办主任为副组长、档案管理中心和各相关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谋划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执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落实保障项目经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档案管理中心负责,人员由党政办、老干部局、借鉴办、档案管理中心、培训管理中心、新闻中心等部门的相关处室负责人和专职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策划实施、关键环节审核和成果的宣传报道。

在团队组建方面,一是通过公开采购,签约苏州广电作为项目执行方,借助拥有丰富采访经历的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广电部门的媒资和经验优势。口述访谈并不是面对镜头简单的无情绪的事件陈述,而是个人主观表达,访谈效果的好坏与互动的程度息息相关。只有拥有丰富采访经验的执行团队才能在沟通、采访时陪伴、引导受访者打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达到预期目标。二是聘请参与园区开发、熟悉园区历史、且有较高威望的老领导担任项目顾问,充分发挥顾问团队的知识和人际优势。三是组织单位内部的档案业务部门、地方志部门和党史部门共同参与,群策群力,融合多元智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资源和综合优势。

(二)加强文献研究、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工作质量

口述历史虽以弥补文献和档案资料的不足为主要目的,但其实践与研究并不排除文献和档案资料。相反,口述课题的选择、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提纲的编写、口述过程的引导等,无一不以广泛占有文献和档案资料为前提。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基于馆藏历年大事记、历年党工委扩大会议报告、历届中新理事会主报告、历届党工委领导分工等一手档案和现有的地方志、年鉴、图书等资料,以园区发展的时间进程为主线,梳理出园区开发建设的大致发展脉络,加强知识储备,以确保口述史料质量。

第一,定好主题。苏州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大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其近30年的开发建设历程,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动缩影。我们对口述历史征集主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选题侧重从项目筹划、选址落地、征地拆迁、争取政策、开发建设、转型升级、改革探路等方面,讲述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二要突出“园区经验”的精神内核。自1994年成立以来,园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宝贵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贡献给改革开放事业的“三大法宝”之一。选题围绕“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园区精神内核,力争将宝贵的“园区经验”以口述史料的形式留存,积淀和传承园区精神。三要展现“中新合作”的成功典范。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合作项目,借鉴新加坡经验是园区与其他开发区的显著区别。选题从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亲商服务、产城融合、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展现园区人从借鉴吸收到创新引领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希望这些选题能原原本本地还原园区历史背后的故事,希望后来者看到这段口述历史的时候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区建设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成就中所凝结的智慧和辛劳。

第二,选好对象。对象选取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原则,秉持决策者应采尽采、执行者能采尽采、见证者按需尽采的原则,采访对象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主政者、具体参与的建设者以及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等,以一个个块状记忆,最终串成一系列口述历史。二是代表性原则,采访对象中既有重大活动的策划者,也有重要制度的首创者,还有重点项目的开拓者,基于他们的讲述,进一步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理清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可靠性原则,邀请的采访对象多是长期在园区工作和生活过的退休老领导、老同志,都是园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园区精神的塑造者,政治觉悟高、党性意识强,以口述采访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从立史存照的角度看,真实性、可靠性比较高,也最具深刻性和权威性。

第三,做好采访。借鉴新闻学的采访规范,针对每一个采集对象,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首先研读采访对象的相关材料,主要是既有档案材料和老干部部门提供的信息,重点加强对被采访对象过往经历的了解,编好采访提纲草稿,并当面邀请采访对象,争取他们对项目的理解支持。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采访,即在正式采访前预先与口述者进行沟通,并根据预采访掌握的信息进一步修订正式采访提纲。提纲不要求面面俱到,一般只列采访要点,只要能够达到口述人了解采访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就可以,避免过分细致地罗列具体问题,框限口述人的思路。最后做好正式采访,过程中注意引导口述者多讲述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等背后的故事和案例,充分尊重口述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鼓励口述者总结过往经验和教训。此轮采集,多位亲历者讲述了许多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具有重要意义但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既有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始末,如《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的签署、项目建议书的起草和报批;也有重大决策的揭秘,如CSSD中新股比转换、谅解备忘录签订的前因后果;有重大战略的布局过程,如园区“一号产业”生物医药的抉择过程;还有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前的酸甜苦辣,如赴外推介园区、跟着新方学习招商的点滴故事。

第四,收好资料。全面收集采访过程中产生的采访提纲、预采访录音、正式采访的录像,包括与之对应的文字转录稿、外文翻译稿,以及拍摄的与采访对象和其讲述内容相关的文件、照片和实物等等。同时根据口述人提供的线索,有针对性地加强早期史料的征集力度,特别是对园区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手稿、文件、信函、回忆文章、著作、照片、视频、实物等档案。上述史料已纳入园区“三重一特”档案专题数据库,与档案文献形成互补,永久保存。

(三)创新工作方法、编好口述成果,展现口述价值

口述史料的管理方式上借鉴了档案学的分类编目方法。口述史料是以数字化形态存在的口述历史文本、音频、视频、图像资料以及相关的元数据信息,这与音视频档案类似。项目组对收集到的口述史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逐一进行分类、著录、编目和挂接,多维度编制检索目录,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研发建设“星聚”音视频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素材上传、存储、管理、检索、关联、共享、下载等功能,能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匹配、语音识别自动著录,实现了不同形态的口述资料的一体化编目、索引、检索与访问,提高了口述史料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口述成果采用专题片和出版物两种方式,以“尊重历史、还原史实”为原则,采用以事件为中心的编纂体例,针对每个主题,由多人进行讲述,从多个角度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或一段时期内的事情讲清楚,强调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兼顾细节性和故事性,立体式呈现事件的全貌。编纂过程中多听取采访对象、顾问团队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校正,去伪存真,兼顾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各自的特点,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做到专题片尊重历史不走样、出版物还原史实有干货。一方面知人论事,坚持把人物放到历史中去看、去说,不仅讲成绩和经验,还总结教训和遗憾;另一方面以人带史,坚持历史是人创造的,说历史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节点,在内容的选择上,着力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既有反映园区发展的大事件,也有典型事迹和经典个案。

对口述成果的运用,着重处理好口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项目计划在完成口述历史的采集整理后,一是通过馆内布展、图书出版等途径,发挥口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通过口述历史结合现有文献,看清楚园区近30年由表及里的巨大改变,提升新老园区人的认同感和融入感,持续激励一代代园区人奋斗创业;二是适应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编写形式多样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引导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园区、赓续奋斗;三是充分运用线上展览、媒体发布、网络平台推送等数字化传播途径展示项目成果,传播园区故事,增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提升口述历史影响力。最终以一个系统性的成果,全面展现园区的发展成就,献礼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

三、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对地方志部门的启示

口述历史作为一项研究方法,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作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编写的传统[3],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史料结合起来,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方志领域,多视角记录和反映历史成为可能。为此,方志部门可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一方面为口述历史研究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研究,着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保密、伦理、质量、真伪等现实问题。

口述历史作为一手历史史料,与档案文献相比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改变了读者与档案文献之间单向的阅读理解关系,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不断去伪存真,使得历史越来越接近本真[4],从来源上确保地方志的资料属性。因此,地方志部门应用好口述历史这一史料特性,以占有更多的一手资料为目的,开展有特色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把档案、文献、图书中没有记载、记载不详或鲜为人知的史料挖掘出来,提高志书的史料价值。同时,还可以与广电、传媒等社会机构建立联系,积极拥抱新媒体的力量,加大口述成果的推广、项目经验的总结,不断扩大口述历史的影响力。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修志理念,它不是一个短平快工程,而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对地方志部门而言,应充分利用两轮志书的编修间歇期,一是常态化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譬如:定期收集本地年鉴、报纸、图书、新闻媒资、重大事件专题等,构建有地方特色的资料数据库,逐年逐月推进,保证资料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为口述历史项目的开展奠定资料基础,并逐步解决修志中普遍遇到的资料缺失问题。二是做实“大方志”格局,主动加强与党史、档案、图书馆等部门的合作,通过联合策划口述历史项目,实现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把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作为日常修志工作的延续,并持续开展下去。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选择最具时代意义、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可行性的选题,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志编研成果,详史书之略、补档案之缺,用生动的史实帮助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了解和认识国情、地情。

(作者简介:吉祥,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业务一处副处长、馆员,研究方向为口述历史采集、档案数据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