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千年之后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志书?

—江苏志书编纂的实践与思考

2024-03-07    

如果从两汉时期大量出现的地记算起,方志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即使是方志体例在宋代定型以来,也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千年间,知识记载和传播的技术及手段突飞猛进,人们的阅读工具、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方志体例和写作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中国古代显学的地方志,如何在今天改变知之者甚少、传播力甚弱、影响力甚小的局面,需要我们关注背后的环境变化。

一是古代地方志很多功能正在被很多领域所替代。比如,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历史记录和传播功能;政务信息,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向上呈情功能;形式多样的地情书,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育人功能。二是历史记载的形态,也从纸质书籍向图片、音视频和实物转变。今天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博物馆如日中天,就是例证。短视频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博物馆这种文化形态进入中国也只有一百多年。这些新载体发展迅速,深受群众喜爱。三是历史记载的主体,也从修志人向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甚至自媒体转变,今天已经进入“人人是历史见证者,人人也是历史记录者”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面对这些变化,作为现代方志人,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好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现今的社会呈现什么样的作品,如何做到不仅给后人留下史料,更给今人有所启迪,应是我们这一代方志人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此,近年来江苏在志书编纂方面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然历史记载的形态在不断更新,江苏的全媒体志书、江苏省情影像志和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就应运而生;既然历史记载的主体在不断增加,我们历史记录,就不能等着部门呈报资料,而是应该主动从主流媒体、各部门单位的政务新媒体中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月度微记录、年度记录便应时而成。从大的层面来说,江苏方志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一是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编纂主题志鉴;二是提高地方志记录历史的时效性,推出年度即时性记录;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四是强化高显示度的江苏文化标识,编纂重点史志作品。在探索中,我们也思考和总结出了一些当代方志的发展方向。

一、做有文采的志书

近年来,一种新的文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方志文学”。这种非虚构的文学体例,把地方的建置沿革、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山川地理、物产、风情、风物、风俗的今昔对比作为参照,以书写展现新时代的巨变。比如,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写自己的家乡苏州《我的天堂》,记述了苏州近30年的历史性巨变。再比如,南京的著名作家叶兆言,借鉴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的笔法,写作了《南京传》,拿叶兆言自己的话说,他并不想写一本南京的地方志,而是想以南京为平台来书写整个中国的历史。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周世康,为了把自己家乡海门的发展历史书写出来,3年闭门苦心读书撰写,参阅了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9本海门旧志,写成了《海门传》。

从这些事例来看,文学作品与方志史籍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事实上,中国古代很多地方志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大部分方志都是地方的名家大家所写,其中不少还是文学家,如江苏苏州的《吴郡志》就是南宋文学家、大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清末南京文学家、写《随园食单》的袁枚,就修纂了〔乾隆〕《江宁县新志》。他用抒情诗的优美笔法,这样描述南京:“东南之奥区,山水之都会,形家所指为龙蟠虎踞者是与。或左或右,忽前忽后,若断若续,或整或参差,此天地之精魄,凝结一气以布濩,骨脉相属而窾窍皆通者也。”

7cfe60c4-fa61-4c1a-a5d2-cd0fff3cd06f.jpg

《南京传》与《海门传》

因此,当代新编的地方志,还是要讲究文采,在快节奏社会里创造出一个形式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空间,提高它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江苏名镇名村志的编纂过程中,格外注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东山镇志》第一篇文章《天堂中的天堂》就是由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撰写,《吕四港镇志》开篇的《中国·吕四赋》由著名辞赋家袁瑞良撰写。志书正文的语言则简练而不失文学性。《姜杭村志》写吴歌乡音:“姜杭村民喊唱山歌,代代口授心传,发展丰富,其韵律爽朗婉转,节奏自由明快,韵味原始质朴。可喊可唱,可哼可吟……”朗朗的歌声如同随风飘传到耳边。篇首引言、图片配文等文字上也要下功夫,比如《东山镇志》中东山特产碧螺春的图片下配文:“明前碧螺贵如金。吸收着山水精华,陶冶着花香果香,七万个嫩芽才换得一斤碧螺春,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读罢这段文字,仿佛碧螺春茶香已飘浮在鼻间。

二、做有历史细节的志书

谈及地方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本本大部头作品。一轮志书平均一部110万字,二轮志书平均一部120万字,江苏年鉴25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往往对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做全景式扫描。这类经典史籍,大则大矣,全则全矣,但阅读门槛较高,对普通读者不甚友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适合阅读的书籍,而是用以查询的文献。“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2019年4月开始改版为文化号的时候,一开始就用志书的内容,结果发现可读性比较差,缺少很多细节和故事,在读者中很难引起共鸣。

要编纂老百姓爱看愿读的史志作品,就要在不改变志书原有体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留住历史细节,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地还原历史真相。比如,在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时,收录了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65篇作为原章节之外的延伸阅读,以佐证和补充正文,浓墨重彩地重现了史实细节,全景式地记录和再现了江苏20多年“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的历史。即将出版的《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体量会是援藏志的两倍以上,收录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216篇。这样的志书,阅读起来,是不是就有味道得多?

5673c613-88bb-4f41-94f4-44e9294c6e70.jpeg

《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亮相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另一本志书《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后文称《实录》),开创了实时编纂的工作方法。在2020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时就开始一边收集资料,一边编纂。这本书编纂的最大优势,就是历史细节足够丰富,每天发生的重要事件,每个重要节点的总结,应有尽有。这本书不仅记述了江苏省内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成果,还有3000多名“逆行者”支援湖北抗疫可歌可泣的历史;不仅记述了疫情防控的实践举措,还有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经验总结;不仅记述了抗疫斗争中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还有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不仅有抗疫的工作过程,也有“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江苏模式和抗疫经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实录》时间下限为2020年9月8日,就是全国抗疫表彰大会的时间,彼时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在书后留下了“后续表彰”“后续抗疫”的二维码,努力补充后续的历史细节。等到《实录》在2020年11月26日在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亮相的时候,读者可以扫描书后二维码查看最新的表彰名单和后续的抗疫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整记述。

三、做赏心悦目的志书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力,多用“智商”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多用“情商”去评判,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财商”来计量一个人的赚钱能力。现在人们安居乐业,开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于是出现了“美商”这个概念。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美的社会。这几年,江苏地方志工作,无论是江苏省情网、江苏省方志馆网站,还是方志馆的布展、省情影像志等都力图用最美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大众。

就书籍编纂而言,我们努力让传统的地方志书籍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品位,也就是说,用最美书籍的标准,采用最美的图片、最美的封面和最美的版心设计,来打造方志书籍。例如,《中国淮扬菜志》就彻底颠覆了传统志书的体例束缚和形态风格,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实现了内容与形式、叙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我们在志书编纂工作中的一次新尝试。《中国淮扬菜志》不同于一般志书的“大部头”,每册都小巧精致,故事性强,更贴近百姓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该书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一函七册,提交出版的时候字数52万字,我们精简到一函五册,字数减少了8.3万字,同时大幅度增加图片数量,共收录了434张精美图片,展示了400多道淮扬名菜、300多道风味小吃,图文并茂,让人垂涎欲滴。

另一个例子是《江苏地方志》杂志。这本刊物是全省地方志系统唯一一个具有正规双刊号、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2019年以前,印数不到3000本,主要以系统内赠阅为主,订阅量少,社会影响力薄弱。从2019年起,我们确立“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版。一是变来稿选编为约稿选编,二是按照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就特定专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三是打造“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同时,我们对杂志的整体风格进行了重新设计,结合当期文化专题,选用相匹配的美术作品进行封面设计,刊物内芯版面注重图文并茂,使得从内容到装帧都呈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展示了江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刊物风格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22年,杂志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艺术周推荐提名,并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质量的提高,带来杂志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发行量从2019年的20份提升至2023年的8000份,总印数达到9600份。

四、做全媒体的志书

当今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智能手机时代,“刷屏阅读”“碎片化阅读”和音频、视频、图片阅读逐渐占据了主导。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帮助完成快速阅读或深度阅读,我们打造了崭新的“全媒体志书”。全媒体志书打破了“图片是文字附属”这一传统观念,形成图片独立讲述历史的叙述方式。同时,还跟进现代技术的发展,把二维码延伸阅读的功能引入志书,扩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力图让读者在有限版面中获取更大信息量。

我们倾力推出的江苏名镇名村志,做到了将文字、音频和视频充分融合,比起枯燥的传统志书,看起来更像一本本充满着创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游攻略”。每一本江苏名镇名村志都收录了十几个到七八十个不等的视频二维码,其中《东山镇志》收入视频多达41段,不但包括东山镇情概况、名胜古迹,也包括“除夕莫厘峰伴观音”“六月廿四荷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目前,“江苏名镇名村志”已出版31部,受到社会一致好评。《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也收录了历史图片以及高原风光美图360余幅,历史影像视频23个;《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图片1300幅,视频60个,绘声绘色再现历史场景。

五、做国际化的志书

志鉴产品真实可信,朴实无华,流传久远,是与世界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桥梁。英文版《江苏年鉴》已连续编纂出版十余年,是全国较早一部专门面向海外,全面、系统和深度介绍省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为海外人士认识江苏、了解江苏提供了基本资料和信息,也为国外研究江苏、研究汉学提供了基本素材,被世界很多重要图书馆收藏。

2023年6月,《江苏年鉴(2021)》英文版亮相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交流会暨企业家太湖论坛,作为大会宣传资料,分发给参会的200多名全球重点跨国公司高管、外商协会代表,助力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在探索双语志书上做出了更多努力。《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的前言、概述、标题等内容都以双语呈现,向世界展示了70年来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即将出版的省情书《这里是江苏》,也通过这种形式,期待让世界更了解江苏,用中国独有的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总之,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要用新技术、新形态、新思路进行时代化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新的历史记录和知识传播体系的变化,让地方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此文由作者在2023年11月8日第十二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来。

(作者简介:左健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