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地情研究

大丰:我与沧海话桑田

2023-12-22    王义云

位于现今江苏沿海中部的盐城大丰区,是长江和黄河夺淮东流入海的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滨海平原,地形南宽北窄,呈不规则三角形,似一颗竖着的宝葫芦,蕴含无穷无尽的宝藏和神力。她见证过沧桑巨变的几番轮回,陆地化为沧海,沧海又退为盐碱地,然后盐碱地点缀出烟雾缭绕的盐场,盐场又被开垦为阡陌纵横、绿意盎然的桑田,桑田又成为生机勃勃的沿海开放前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在近千年的时光中,曾经的沧海横流,变成了平畴沃野。诗情画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大丰先民辛勤劳动和包容天地、顺化自然的杰作。

沧海变湿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远古的大丰是动植物的天堂,沼泽连片、芦苇苍苍,獐、麋鹿、野猪在此生息繁衍。约7500年前,冰期结束,气候转暖,海平面大幅上升,今天盐城境内皆成浅海。约7000年前,海平面回落到与现在大体相平的位置,大丰西部一小片区域又重新成陆,东部很大一片区域仍是浅海。直到1000多年前,大丰的西团、白驹、刘庄一线,东边不远处仍是大海。

沧海变桑田,谈何容易,海滩湿地则是海洋和桑田的过渡地带。大丰的这片滩涂则成为了鸟兽、盐蒿和芦苇的世界。大丰有5000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的辐射沙洲东沙岛,112千米的海岸线、1000多平方千米的沿海滩涂,2.83万公顷林地面积,其中沿海滩涂面积为全国各县市区之最,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系统。这么广阔的过渡地带和立体的生态系统是大自然对大丰的馈赠,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和旅游休闲者的天堂。

35487c98-c090-4c14-be05-84ba9a338349.jpg

野生麋鹿种群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提供)

《诗经·小雅》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群鹿儿呦呦叫着,悠然自得在原野里吃着艾蒿。穿越历史的烟尘,这场景也在2000多年后的大丰滩涂上每日上演。麋鹿俗称“四不像”,被称作是湿地精灵,也是大丰乃至盐城的生态名片,本是湿地的主人,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地球广袤的湿地里,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湿地的大量围垦,一度走到灭绝的边缘。大丰这片海滩接纳了它,毫不犹豫地把它从灭绝线上“拉”了回来。1986年8月,39头奄奄一息的麋鹿从英国漂洋过海,被放养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到了它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通过引种扩群、行为再塑、野化放归等“三步走”,这一世界珍稀物种竟然在这片海滩上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繁衍壮大,数量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巨大转变,再现了远古时代麋鹿种群的繁盛。大丰用宽广的胸襟挽救了麋鹿,实现麋鹿种群的健康稳定发展。这是一代代麋鹿守护者努力的结果,也是大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麋鹿喜好生活的沿海滩涂也是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世界。大丰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有陆上脊椎动物100多种,还有丹顶鹤、天鹅、牙獐、黑嘴鸥、震旦鸦雀、白尾海雕等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木本、草本、地被植物500多种。这些动植物使得大丰多彩而丰富。

沧海变盐场:千锅煮得盐如玉

盐,五味之首,调味的必需品。大海里有丰富的盐业资源。但如何把盐业资源转化为能食用的盐,确要很大的学问,需付出极大的辛苦。大丰成陆后,海岸逐渐东移,老百姓为图生计,纷纷开发盐灶,“煮海为盐”。四川楹联作家杨旭东写的“晚眺忆当年,灶火红腾,千锅煮得盐如玉”,形象地刻画出当年煮海为盐的火热恢宏场景,更反映出大丰盐的品质之优,艺术地呈现出盐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大丰曾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地和集散地,产盐历史悠久。自西汉时,大丰属于海陵县,为煎盐之区,即“煮海利兴、穿渠通运”。但大丰靠近海边,每当海潮漫涨之时,很多盐灶被冲毁,导致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唐朝时,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江淮地区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有大的发展,成为京师财赋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为抵御海潮,766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筑堤堰捍海,北起盐城阜宁沟墩,南抵海陵大团(今大丰新丰镇境内),全长141里。自此,大丰境内海岸方有挡潮屏障,“农事、盐课两受其益”。该堰时称“常丰堰”,寓保常年丰收之意。以至于当时的宰相刘晏说:“引海陵之仓,衣食巩洛。”海陵之仓是粮仓,也是盐仓,可见海陵县的粮食、盐业生产对东都洛阳的重要性。

到了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常丰堰年久失修,泰州知州王文祐决定增修捍海堰。到了天圣年间的1021年,年轻的进士范仲淹从千里之外的集庆军(今安徽省亳州市)节度推官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来到东海之滨的西溪。那时每年秋季海水上潮的时候,海涛便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常有溃堤,使得盐场和农田备受浸泡、侵害,农业、盐业受到很大的损失,广大农民、盐民无以为生,只好扶老携幼外出逃荒。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怎能不着急?怎不令人心痛?既然工部的官员和主政一方的盐城、兴化、海陵县令也不问这件事,范仲淹就担当起这一重任。

范仲淹多次访问当地百姓,了解灾情,分析受灾的主要原因和治理办法。他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重修、续修捍海堰,要从海陵大团延长到虎墩(今东台富安),也就是今天大丰的新丰、刘庄、白驹、草堰一线直至东台的富安。天圣三年(1025)秋后,已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带领泰州、楚州、通州的4万多民工,开始了修复捍海堰的工程。不久后,范仲淹因母亲去世,为给母亲守孝,不得已离开了泰州。泰州知州张纶便接替了范仲淹的工作。天圣六年(1028)七月,首期工程北起大团,经刘庄、草堰、东台、小淘浦(今东台安丰)至虎墩,长达150里,堰基宽10米、高5米、顶宽3.3米的捍海堰,终于修成了。

捍海堰的修复,解决了沿海州县百姓日夜提心吊胆的海潮之患,东御潮卤,西蓄淡水,保护了泰、通、楚3州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良田、盐场。《宋史·张纶传》中记载“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原来逃离家乡的2600户人家,陆续返回了家园,还为张纶修建了生祠。沿海多年未出现潮灾的记载。生产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田赋和盐税也大量增加了。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捍海堰又被称为范公堤。

南宋以后,黄河夺泗入淮,苏北海岸向东淤涨,加速了大丰地区的成陆。明代,大丰已是淮盐的主要产地之一,境内海滩日益扩大,煎灶纷纷东移靠海,建起了众多抵御海潮、外泄洪水的闸口,范公堤以西渐渐成为农业区。范公堤以东沿串场河有淮南中十(个)盐场,大丰境内有刘庄、白驹、草堰、小海、丁溪五个整(盐)场和何垛、伍佑两(盐)场的部分区域。团是盐区生产组织,是灶户聚团共煎、抱团合作、煮海为盐的历史见证。每个盐场设几个团,草堰场就有西团、东团、南团、北团等地名。每个团设若干火灶。灶是灶民煎盐的主要工具。当时,海边是盐灶遍地,如上灶、中灶、下灶、南沙灶、三灶、六灶、彭家灶,以地理位置、序号、姓氏等命名,历代志书广泛记载,是海盐文化的遗迹和遗存。大丰境内的地名如草庙、草堰,也与煮海为盐有关。烧盐需要大量的草,而大丰境内海滩有大量的芦苇蒿草,可以用来烧盐。竹港下游的一块滩涂湿地被称作草庙,就曾属丁溪场。

到了明初,江南人口迁徙到江北。大丰境内增添的人丁相当一部分被充实到制盐行业。此时,第三代煮盐器具“”(一种敞口平底锅)逐步取代第二代煮盐器具“盘铁”,促进了盐业发展。至明正德七年(1512),两淮盐场增至30个。万历年间(1573—1620),得益于盐法改革,“散煮”盐脱颖而出,盐产量明显增加,朝廷戍边粮饷很大部分取自两淮盐税。清初延续明时制度,推进“保护盐课,打击垦殖”政策,境内的盐业生产仍具规模。至清乾嘉时期,大丰盐业兴旺发达,盐产曾占淮南盐的三分之一。

现代考古中,在大丰共发现盐业相关遗址50余处,与古代盐业相关的遗址包括盐场官署、制盐作坊、运盐河道、盐工居址及墓葬等,遗址年代多为唐至明清时期,部分遗址年代跨度较大,存在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验证了大丰境内古代盐业的繁荣。这些遗址中有4处规模较大且文化层较厚,串场河从其西侧穿过。结合文献记载,这4处遗址可与历史上的伍佑、刘庄、草堰、丁溪盐场进行对应。大丰盐业考古已成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江苏盐业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海变良田:粮棉大县“金大丰”

随着海岸线的日渐东移,盐场距海日远,卤气日淡,盐业逐渐衰落,盐民、盐商日益困难,迫切需要谋求出路。虽有部分盐民随岸线东移继续煎盐谋生,但很多盐民为了生存,已将盐分轻的荒地垦为耕地。自明代中叶起,范公堤以西盐灶已陆续被灶民垦成农田。清朝中后期,零星垦地越来越多。低洼地为沤田(水田),一年种植一熟水稻;在相对高地间种一些旱谷和杂粮。

到了近代,盐场废、耕地兴成为历史必然和时代潮流。随着私垦面积的不断扩大,朝廷开始改变过去“禁垦”的政策,转而实行放垦,丈量田亩,征收赋税。而大规模的盐垦,是从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等人废灶兴垦开始的。将“煮海为盐”转变为“兴垦植棉”,谈何容易,只有创办近代私营农垦企业,壮大民族资本,才能与外国列强资本相抗衡。张謇出于“实业救国”的需要,从淮南盐业衰落的实际出发,以独到的眼光,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废灶兴垦,以棉为纲;支持轻纺,发展工商”,创办盐垦公司的设想。他身体力行,于1900年率先在南通吕四场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苦心经营十载,成效显著,为整个淮南产盐区域由盐转垦,积累了丰富经验。

1912年,想到海门乡亲们背井离乡到上海从事苦力,要为他们寻求出路,同时为自己创办的大生纱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张謇带领一批人到苏北考察,徒步穿行于沿海的荒滩上。把这片土地变成棉仓和粮仓,又解决苏北百姓就业的想法,闪现在他的脑海。面对范公堤以东通州至灌河陈家港、绵延700多里的大片盐碱地,张謇看出了其中蕴藏的无限商机。他与草堰场最大的盐商、上海地产界大佬周扶九不谋而合,作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决定—大面积废灶兴垦,发展棉植。一家寄托着美好希望的公司应运而生。

1917年,周扶九与张謇共同筹组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以满足两人合资创办的大生纱厂以及上海、无锡等地棉花原料需求,赶上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公司取名“大丰”,是希望公司的棉业能够收成丰硕。1918年12月24日,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农业股份公司之一。

公司起初位于草堰场的煎盐灶区,范围南以小洋河、东洋河与本场上段分界,西以斗龙港与原刘庄场分界,北以斗龙港下游与伍佑场分界,东濒大海,总面积约700平方千米,包括滩涂在内110万亩,实有土地85万亩,是当年占地面积最大的盐垦公司。公司定额股金为200万元,周扶九带头以垣产荡地折价入股,加上10余万元现金入股,累计高达53万余元,占整个公司股金25%以上,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因用于工程的资金只有约40万元,为应付工程开支,遂不断举债,招股集资。开垦时工程办事处驻裕丰区之小港镇,即今新丰镇。他们在茫茫滩涂上筚路蓝缕,开河、修堤、造闸、筑路、建桥、盖屋,掀起了涮碱治田、兴垦植棉的创业热潮。为盐碱地涮碱,他们重金请来专家,用硫磺等化学物质治盐碱,经过客土、压沙、松土等工序,再种大麦、高粱等中和田地,再大面积种植棉花。

79ecfb25-2850-4bf8-855a-84fe87c48a7a.jpg

大丰公司图(图片来源:盐城市政协编《盐城文史资料》)

大丰公司创办初期,有盐灶900多副,实煎盐470余副。经过多年的废灶兴垦,到1931年,盐灶不足100副。盐业衰落了,但兴垦却并不容易。到1928年公司垦地27万亩,因资本不足,借债兴工,售地还债,几乎全部分散出租,佃户领地耕种。据1931年的统计,地租占该公司收入的92.4%,自垦收入仅占6.2%,收获甚微。该公司租金很高,加之经常遭遇水灾虫害,剥削佃户残酷,引起广大佃户的反抗。在旧时代,张謇要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足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一个县级行政区划,里面有众多的“丰”或类似的字命名地名,在全国也独树一帜,寄托了民心所盼。大丰公司建立后,进行科学规划,先后筑成一条海堤,开挖5条东西走向的干河及3条南北走向的干河,按河网化、条田化并举的方针,公司将整个垦区划分为35个管理区,而35个管理区名中有34个含“丰”字。如今大丰含有“丰”字的地名,多从这些地名而来。这些地名既朗朗上口,又富有活力。虽然有些地名已经不用了,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收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喜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以及大片盐碱地逐步改造为旱田,大丰改变了一年一熟为稻、麦两熟,农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苏北重要的粮棉产区,成为粮棉大县。

现在,大丰还有很多农民在土场上收稻谷。有外地人见到后很惊讶,问:为什么不把土场浇筑成水泥场,这样更便于收稻谷?大丰人不慌不忙地解释:浇筑成水泥场,这块地就废了,只有在收秋季庄稼时方便,但闲时多呀,我们在土场上还可以种菜和瓜果,一年四季都有绿蔬吃。在冬春季,大丰农村屋前屋后、土场上,能长的地方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菜。大丰人的勤劳和智慧由此可见一斑。现在的大丰,是国家优质棉花、大麦、蚕茧基地,成为闻名全国的产棉大县“金大丰”。面对庄稼的丰收,大丰人有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淡定、从容和享受,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大丰正成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沧海变花海:多彩湿地、花里大丰

大丰不仅有粮棉的丰收,还有花的丰收。大丰又一次变成了“海”,这次是变成了花的海洋。多彩湿地、花里大丰,将湿地与花海并列,大丰着力打造出“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荷兰花海。1919年,张謇邀请围海造田经验丰富的荷兰水利专家亨利克·特莱克,来到今大丰新丰镇境内考察农田水利建设。面对一片苍茫的滩涂湿地,亨利克运用西方最先进技术,与当地人一道不畏艰难,建立了区、匡、排、条四级排灌水系,治水安民、利水富民,在一片盐碱地上建成当时十分领先的“村镇规划第一镇”。近100年后的2012年,已经成为粮仓的大丰为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深度挖掘民国村镇规划的历史底蕴,提出以“地上长花、湖中生花、树上开花”为主要内容的“多彩荷兰村”建设思路,踏上了荷兰花海从无到有的建设征程。

32285839-9a8a-4125-a058-71c9580b6e3d.jpg

荷兰花海 (盐阜大众报社 提供)

目标虽远大,关键在实干。大丰的荷兰花海刚开始建设时,郁金香培育成本十分高,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这一难关必须闯过。十年前,新丰镇不惜重金,专门聘请荷兰郁金香种植专家尼可·卡义克作为荷兰花海技术顾问,攻关培育出具有中国魅力的郁金香种球。尼可将荷兰的土壤管理技术带到大丰,教会当地农民,并逐渐扩大研发团队。团队苦心钻研,不负众望,先后成功培育出“黄美人”“人见人爱”等8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在郁金香种球繁育领域的空白,实现郁金香种球的国产化、产业化,从而一举解决了荷兰花海郁金香种球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如今,荷兰花海共种植有300多个品种、3000多万株郁金香,大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的海洋。在这里,“郁”见大丰。如今的荷兰花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是国内郁金香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形态最美、业态最全的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

千年以来,大海东去,却并不代表她缺席,大海还在静静地看着西边这片年轻土地的沧桑巨变。大丰人也没有忘记大海,他们建设大丰港和铁路支线,利用这片海联通世界,走向世界,在海上划出一条条弧线,将丰富的商品输送到海外。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大海、高铁、飞机来到大丰,感受多彩湿地,畅游花里大丰,享受着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富有。

大丰的“丰”跟粮食丰收有关,也与物质丰富和精神丰盈有关。美好的想象,美好的未来,都在“丰”这个字上寄托了富足。这片土地很年轻,正如它的名字,追求大的丰收,仿佛有巨大的肥力和化沧海为桑田的魔力,千年来顽强地迸发出进取的力量。不论是在近代化变革中承载起实业救国的使命,还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寻觅出独具特色的道路,大丰这片土地注定要走向富足,迈上五彩缤纷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义云,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宣传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