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甄晓燕: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集大成之作— 《南船纪》简评
明朝时期,南京造船业达到鼎盛,至今仍存有大量与古代造船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南京也是中国首批“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的城市之一。有明一代,共有4部影响深远的有关造船的著作,《南船纪》是其中出版最早且最有价值的。该书以船为纲,对明代南京木船的结构、工料定额、船政管理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要文献。
一、沈与《南船纪》
《南船纪》的作者为明朝官员沈,字子由,号江村,江苏吴江人。他生于弘治四年(1491),在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后到南京担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同时兼管龙江都水分司。沈从政时期积累了大量技术管理经验,著有《吴江水利考》《南船纪》《南厂志》等著作。《南船纪》是一部重要的造船技术典籍,重点整理了明代前中期造船技术与管理制度。嘉靖十八年(1539),沈奉命负责整顿南京地方船政的废弛状况,旨在减少造船资源的浪费,并将造船所用的工料绘制图样并登记造册。沈仔细调研后即着手编制《南船纪》,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内容,“将旧册附以新编”[1]2,丰富了全书的章节体例。编撰完成后再同营缮、都水、屯田等各司稽查校对,最终订正定稿。《南船纪》成编后,沈自捐俸禄刊印样本,留存工部,以备稽核。嘉靖二十年(1541),该书第一版刊刻发行,现已失传。第二版为清乾隆六年(1741)由沈八世孙沈守义根据家藏版本重新刊印,《四库全书》存目,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
《南船纪》共有4卷,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最为完备的造船专书之一。内容大致如下:卷1为“黄船”“战巡船”“后湖金水河船”“快船”“裁革船”5类船舶的图样,这一部分篇幅最多,将上述五类船舶细分为26种子船型,系统收录了各船的外形、尺寸、工料等内容。卷2列举了“黄船”“匾浅船”“战巡等船”“后湖金水河船”“马快船”“裁革各船”6种船型的修造规定、沿革变化以及配备数量。卷3记载了南京工部都水司和龙江提举司这两个主管机构的人员设置和职掌情况。卷4说明了造船、收船、处置余料的做法以及稽考的章程条例。
总体而言,《南船纪》在内容上详略得当、点面俱到,格式上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朝南京的造船技术,也为后世其他船政专著的撰写提供了参考依据,是明朝船政专书的奠基之作。
二、《南船纪》的主要内容
《南船纪》一书以船为纲,不仅重点介绍了各类船舶的造船技术,还对修造船工料、管理制度等各项事宜作了规定。既是当时修造船舶的参考标准,也是官方的船政管理手册。深入研究《南船纪》,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绘制了各类船型的外形图
本书归纳总结了南京地区建造的5大类共26种船舶,包括:预备大黄船、大黄船、小黄船(匾浅船同)、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划船同)、桥船、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巡沙船、一百料一颗印巡船、九江式哨船、安庆哨船(大胜关哨船)、轻浅便利船、后湖一号楼船、后湖二号楼船、后湖平船、金水河渔船、快船、海船、蜈蚣船以及两头船。各类型船只均配有手绘图样,船图共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各船的整体样式图,占多数;另一类是船体结构图,仅对黄船的结构作有绘制。其中,整体样式图重视对各船形制作全面展示,类似于当代工程制图中主视图的样式,较好地遵照当时所造实船比例,对各船的整体造型、局部构件和装饰纹路均作绘制,少数图样对部分上层建筑构件配有简要文字介绍;船体结构图重视对船舶内部结构作细致展示,在样式上类似于前者,共两幅。一幅对黄船的船壳板、舱壁、肋骨、侧板等下层结构有详细的描绘,另一幅对黄船的舷侧板、舭板、桅杆夹、船柱等上层建筑有细致展现。相比于整体样式图,船体结构图配有更多的文字介绍,详尽标注出各构件的位置和名称。上述配图以直观、写实、详略得当的构图风格,呈现出当时所造船舶的外形和构造,加深了读者对当时船舶构造和用料情况的整体理解。
(二)记载了明代造船工料定额
明朝,造船工料在国家财政中属于一笔较大开支,且没有统一的规范,“或制异而料同,或制同而料异,稽查无证”[1]2,造船工料定额则对各船规格作了明确规定。《南船纪》首先记录的一般是船舶设计尺寸和参数;其次是以木材为主的构件尺寸,同时也是主要构件;最后是其他造船用料,即次要构件,甚至精确到石灰、白麻、染料等用量较少的造船工料数量。在对船舶的各部位构件的记述上,《南船纪》耗费一半以上的篇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具体包括以船底板、龙骨、船底肋骨等组成的船底结构部件,以舱壁、舷侧、船首、船尾、肋骨组成的横框架结构部件,以桅杆、蓬座、风帆、鼓组成的上层建筑构件,以桨、橹、篙、纤、插水板等构成的操纵工具,以及船鼓、船旗、油饰彩画等装饰品。《南船纪》对上述构件的用料情况均作有尺度、重量、数量等形式的阐述,较先前记述造船技术的典籍均更为完备。因两头船裁革已久,无法得见其样式,故本书共记载了26种船舶的造船工料定额。这些数据不仅为各类型船舶所用工料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朝廷堵塞船政漏洞制定了稽查管理的范本。
(三)阐明了南京船政管理体系
此前,“因革之制,典司之体,尚未之详”[1]2。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设置水衡都尉,此后随着改朝换代,官名和官品也屡次变更。明朝,凡在两直隶者,“悉属之工部都水司,郎中司其总。其在外河埽之治,造船之役,差主事一员监之。故龙江关有工部分司云”[2]。说明此时已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管理体制。本书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南京地区造船厂的情况。一方面由工部都水司统领南直隶和北直隶的水利工程建设,下设龙江等分司。南京工部都水司设郎中一名为总管,下设注选主事一名,均驻扎提举司督造船舶。另一方面设置提举司管辖造船厂的管理人员,内有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此外,对于工匠、帮工、司吏等不同工种的具体分工与人数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最后,《南船纪》对龙江提举司下辖土地的用途与田亩数量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记载,其中闲置土地多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供“提举司征收贮库”[3]。
总体而言,《南船纪》一书以明代南京地区的造船技术和船政管理为核心,全面记录了船舶设计、工料定额及制度规范,为当时的船政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其系统性体现在图文并茂的船型设计、详尽的数据记录以及对造船管理体制的清晰梳理。这不仅反映了明代造船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凸显了造船业在明代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技术与制度的结合体,《南船纪》奠定了后续船政文献的基础,是理解明代造船业整体格局及其历史价值的重要依据。
三、《南船纪》的独特价值
《南船纪》作为明朝官修4部造船专著中最早成书的一部,拥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成为研究明代造船史、手工业史的经典文献。
(一)《南船纪》是《龙江船厂志》的重要参考文献
《龙江船厂志》是李昭祥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撰而成的船政专书,成书时间晚于《南船纪》。此书是李昭祥任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且督理龙江都水分司时所编,与沈有着相似的任职经历。王亮功在其1999年点校出版的《龙江船厂志》中明确指出“其资料来源:……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主要参阅沈的《南船纪》”[4]。仔细对比两书插图可以发现,《龙江船厂志》几乎全部直接采用《南船纪》中的各类船型样式图,二者图形基本一致。在《龙江船厂志》文本内容中,共有八处直接引用《南船纪》原文记载且标注了出处,此外还间接引用了大量《南船纪》的内容,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增删。
(二)《南船纪》是考据中国古代船型的基础史料
现代学者也多采用《南船纪》一书考证古代船舶的船型样式。谭玉华通过考据认为,蜈蚣船的原型现有两种说法,但都采用汪鋐《奏陈愚见以弥边患事》中的记载,其记叙不仅笼统还存在大量错误,通过与《南船纪》中的翔实记载相比对,可以确认蜈蚣船应源于对东南亚兰卡桨帆船的引进与仿制。[5]龚昌奇、张启龙、席龙飞根据《南船纪》中所记载的船底板与舷侧外板列数,认为2010年9月在山东菏泽发现的一艘木船为150料船,并对其进行全面测绘与复原。[6]
(三)《南船纪》是研究郑和船队的珍贵资料
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更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可惜的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全部原始档案并没有得到完好地保存,至今仍下落不明,后代学者只能在其他书籍中搜寻有关郑和船队的记录。现有学者多以《龙江船厂志》为研究郑和船队的重要史料,但此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借鉴《南船纪》。郑和船队所用船舶,大多造于龙江造船厂。《南船纪》对当时南京地区的造船业,特别是龙江造船厂有着完整而系统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南船纪》是研究郑和船队船型的第一手资料。
李约瑟曾说:“中国的海军在1100年—1450年之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7]《南船纪》不仅是中国造船史上的瑰宝,更是同一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造船技术达到巅峰的记录。《南船纪》作为明代造船技术与管理的集大成之作,彰显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与科技智慧的辉煌成就。其内容翔实、体例完整,不仅为明代船政提供了制度化保障,还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从这一角度看,《南船纪》不仅是造船技术的重要史料,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为后人探索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本。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YCX23_38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甄晓燕,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栏目编辑:计欣然
参考文献
[1]沈著.王亮功点校.南船纪:钦定四库全书提要[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2]沈著.王亮功点校.南船纪:卷3 典司之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3]沈著.王亮功点校.南船纪:卷3 典司之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4]李昭祥著.王亮功点校.龙江船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谭玉华.汪鋐《奏陈愚见以弥边患事》疏蜈蚣船辨[J].海交史研究,2019(1):28-44.
[6]龚昌奇,张启龙,席龙飞.山东菏泽元代古船的测绘与研究[M]//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航海——文明之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1944—1984)[M].陈养正,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 上一篇:清代扬州私修方志与“扬州梦” 小说的地域叙事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