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程章灿:凝视大运河的古人之眼与今人之眼 ——读《大运河历史图谱》

2025-11-14    

在古代,如果一个读书人,有条件独处一室,“左图右史”,他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一个幸运的人。与偏重文字的史书相比,配有图像的书不易制作,绘图需要有专门才华,刻板也需要有专门技术,因而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若不是属于特别重要的题材,或者出于特别大的兴趣,不会费力去生产此类图像之书。因此,传世“图”书的数量总体上比较少,从传播者和阅读者的角度来说,能够收藏到、阅读到这类传世“图”书的,内心感到欣幸之余,视觉也会得到满足。《大运河历史图谱》是一本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选出来、汇辑而成的珍贵图谱,今天能读到这本书,我也是倍感荣幸。


82882416-9fdf-4f4d-a8d9-c7d6371ee675.jpeg

《大运河历史图谱》 


古代书籍史上的“图”书,比较常见的有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舆地之图籍。这类书是关乎疆域尤其是边疆的重要秘籍,如《禹贡山川地图》《岭海舆图》《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等,历代统治者将其视为珍宝,轻易不外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刘邦攻下秦都咸阳之后,首先命萧何收其舆图之书,这显然是有远见卓识的举措。


第二类是山川胜迹图。如《三辅黄图》《关中胜迹图志》等,此类图书重在描绘山川形胜古迹,不仅有助于城池的军事防卫,也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观览名胜古迹提供了重要的向导。


第三类是专门为经典著作配图的书。如《易图说》《三礼图》《山海经图》,又如萧云从《离骚图》等,一看书名就知道,这些书是配合《周易》《礼记》《仪礼》《周礼》《山海经》《离骚》等经典著作的,为研读经典提供了重要辅助。


从上述三类“图”书的主题内容来看,有资格、有条件配“图”的书籍,是不一般的。《大运河历史图谱》就是为大运河配的图,其中所收图片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版,不仅表明大运河很早就是攸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话题,也是当下中国文化的热门主题,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大IP之一。这本书不仅具有文献史料价值,也有历史文化价值。从字面意义上说,大运河当然不是一部文化典籍,但是,从大运河所体现的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来看,从大运河所具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来看,大运河胜似一部文化经典,值得有一部“历史图谱”为它而生。


这部《大运河历史图谱》,书名不叫“地图”,不叫“图志”,而是叫“图谱”,是有用意的。图谱与地图、图志毕竟不同,它是指经过系统的分类编辑、用来说明事物的图表,也就是通过图像更好地展现某一事物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图谱”常与“知识”联用,组成“知识图谱”这一词组,这种说法越来越流行,使用者也越来越多。从文献命名的角度来看,“图谱”比“地图”“图志”更专业一些,更高级一些,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图谱”一词显得更新潮一些。其实,“图谱”一词是很传统的,它来源很早,至迟在南朝就已经出现了。《隋书经籍志》是中国书籍史上最重要、最经典的书目之一。据《隋书经籍志》记载,5世纪的南朝学者王俭,在编撰当时的图书目录时,曾将其分成七类,名为《七志》。《七志》当中,一曰经典志,二曰诸子志,三曰文翰志,四曰军书志,五曰阴阳志,六曰术艺志,七曰图谱志。图谱志专门收录各地的图书,可见图谱之书在南朝就盛极一时,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从书籍史的角度来说,“图谱”这个书名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传世古书中以图谱命名而传世者,可举南宋人唐仲友编撰的《帝王经世图谱》为例。这本书的知识性与系统性最为突出,很受乾隆皇帝的重视。


eca9b4d4-1185-44cf-9315-6dd151ab32c8.jpeg

《大运河历史图谱》中收录的清康熙年间的《运河全图》


21世纪以来,图谱成为图书出版的新热点与阅读界的新宠儿。传统文化典籍中,有许多“图状山川,影写云物”的文化资源,值得发掘利用,以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2019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了《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2020年又组织编选了《长江历史图谱》,首次对有关江南大运河和长江的历史舆图做了专题文献整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从700多种古代政书、大臣奏疏、水利学家个人文集和各地旧方志中,精选出80余组(幅)有关大运河河道变迁、堤坝维护、沿河风情等地图、绘画,所收录图的时间始于春秋,止于民国,跨度超过2500年。收录对象以江苏段为主,空间范围涵盖清代江南省(大致包括今江苏、上海和安徽)区域,兼及浙江、山东部分地区。本书是对江南大运河历史舆图的首次汇集整理,线装,共一函三册,约170个筒子页,资料丰富,内容详尽,收录了明、清、民国时期珍贵的大运河图谱,共60余种。书稿内容包括“古运河图”“运河总图”“运河分图”“河患河务图”“沿河风情图”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所收图谱均按照年代编排,每幅图都有图注。此书为两年后的《大运河历史图谱》打下了基础。


2025年7月,由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编选的《大运河历史图谱》由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涵盖古运河图、京杭大运河全图、京津冀运河图、山东运河图、苏北运河图、淮扬运河图、江南运河图、浙东运河图、河署河务图9个部分。与《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相比,《大运河历史图谱》无疑视野更开阔,涵盖更全面,格局更大。

大运河是那么宏伟,那么壮观,使我们心潮澎湃,发思古之幽情。古人留下的文字,固然可以使我们通过阅读想象他们对大运河的认知和观察;而古人留下的各种大运河图像,就是更好的视觉文化的文本。可以说,《大运河历史图谱》就是一部大运河的视觉文化读本,一座专题的大运河博物馆。近些年,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颇受欢迎,馆内多媒介的立体展陈,展现的是今人对于大运河的观看视角,而《大运河历史图谱》就是从古人的视角展现古人对于大运河的观看,正可以与博物馆形成互补。


作为视觉文化读本,《大运河历史图谱》还有三个亮点,应该点赞:


其一,图像采集上集腋成裘,推陈出新。本书以图为主,主要反映运河河道、水运工程、沿河风情,选图力求清晰美观。图片选自京杭大运河沿线各省府州县与部分乡镇方志,古代水利志书、水利史书,少量选自古代大型类书等其他文献,来源多样,形成开河、治河、用河、观河等系统知识图景。 


其二,图像印制上精益求精。书中图像精选底本,印制清晰美观,特别是据天津图书馆珍藏的《运河全图》高清影印而成的《京杭大运河彩图》,以及卷末所附《康熙南巡图(无锡运河段)》,皆是全彩图像,足以作为艺术珍品来反复品读。


其三,装帧设计上古为今用。书籍采用线装与经折装结合的装帧形式,运用“金镶玉”修复工艺,不仅还原了传统古籍保护中特有的形制特点,还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如何遴选文献资源,如何选用图像底本,如何装帧编排,如何呈现给读者,如何引导读者阅读欣赏,这一系列工作都凝聚了今人尤其是编选者的目光。总之,从《大运河历史图谱》中,我们看到了凝视大运河的古人之眼与今人之眼的交汇与融聚。


(作者简介:程章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栏目编辑:计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