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溯源周庄 史前探秘

2022-11-14    符李敏

江阴是古太湖地区最早的先民聚居地之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江阴史前史至少可上溯到7000年前。自第四纪晚期以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面上升。距今7500年前,现今江阴的不少地方当时还浸没在海水之中。到了距今6500年至2000年间,江阴、无锡、常州、昆山、青浦等地基本上没有受到海浸,于是,江阴开始出现原始部落。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fd1543dce1ea43088e3dec1b62f61d80.jpg

大约6000年以前,周庄集镇西面的龙爪墩村范围内,已有氏族定居,从事农耕渔猎和原始纺织,形成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村落。龙爪墩出土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耜耕农业也就是锄耕农业阶段。这时候农业的耕作方法起初是刀耕火种,即用石刀、石斧等在住地附近的荒地上砍伐灌木杂草,放火焚烧,用尖木棒等点播种子。继而又发展为锄耕农业,即在已经开垦过的田地上用石锄、石铲、骨角锄等翻土。

▲龙爪墩出土崧泽文化石器

▲龙爪墩出土崧泽文化石器

作为农业副业的家畜饲养业已经出现,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羊和水牛。由于农业、家畜饲养还不发达,所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里地处长江南岸,草木茂盛,先民们采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用渔网捕鱼,并用石球、石丸来投掷猎取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主要由妇女承担的制陶业有了新的发展。她们选用黏土,用手制的方法,制成陶胎,烧制成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陶器,夹砂陶制成釜、鼎一类的炊具,用来烧煮食物。泥质陶器主要有豆、钵、罐等,一般用作盛食器皿。

制玉业也已开始出现。龙爪墩遗址出土的玉璜,呈半圆形,两端各钻有小孔,可以系上绳子挂在胸前,可见是当时妇女的装饰品。龙爪墩还出土陶纺轮,呈圆饼形,中央有小圆孔,用以插杆。当时,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织布技术,能利用野生葛纤维纺纱织布。

▲龙爪墩出土崧泽文化玉器

▲龙爪墩出土崧泽文化玉器

母系氏族制度缓慢地向前发展,便逐渐进入父系氏族制度阶段。到了大约4000年前,进入了被考古学称为“良渚文化”时期,江南地区水域面积逐步缩小,先民们难以获取生活和生产用水,于是便开凿水井,以解决人们必需的水源。农业生产由锄耕农业进入犁耕农业,开始使用石犁,大大提高了稻作生产的劳动效率,此外,运用了适合于在水稻田中除草的中耕农具耕田器,还有鹿角镐等。

这个时期,周庄集镇东北的陶城成为先民的另一个聚居之处。陶城的范围西靠张家港河,南至唐家巷,东连城头上,北为田野。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陶城为“南唐时屯戍之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陶城陆续出土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陶城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呈长方形,整体高出四周4米,占地约百亩,与原称三里十三步相符。据当地老农说,陶城城头用土夯成,从未看见城砖,也不知筑于何年。1968年,出土成堆古陶器。1978年烧窑制坯取土,陆续发现60多口排列有序的泥井,其中个别为石井,井中出土数百件陶器,以素面黑陶居多,还有陶纺锤、磨削石凿、石斧、骨针、青铜钺、鹿角镐等原始工具。据考古学家实地考察,认定陶城于第四纪全新世处于长江入海口岸,其出土文物系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代产物,属江南青莲岗、良渚文化。1991年,陶城西南方向1公里处的王家巷村黄土墩出土东周时代石纺轮、石凿各一件。1995年7月,在连接陶城偏东北处路口桥村王墩台地,发掘出大量原始陶器碎片,皆系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产物,与陶城出土文物属性相同。

▲陶城遗址

▲陶城遗址

在良渚文化时期,制陶、琢玉、骨角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多样化、专业化,生产技术日益改进。由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发展,各氏族部落的财物逐渐增多,生产有了剩余。陶制酒器的出现,说明先民用多余的粮食来酿酒,于是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交换,促进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产生。

后来,中原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黄帝及其后裔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等的帝国统治,不断向黄淮、江淮、江南扩展势力。到帝尧陶唐氏统治时,经过战争,大江南北的各部落都臣服于中原帝尧陶唐氏的统治,从原始时代的末期走向奴隶制文明时代。

作者单位:江阴市周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