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究竟指的是何处?
淮海路。上海、南京等很多地方都有一条名为淮海的马路,这是对淮海战役的纪念。
徐州“淮海”身份的家喻户晓与这场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息息相关。
虽然早在这场战役之前,徐州与淮海挂上了钩,但淮海战役对徐州“淮海”身份的强化作用更为显著。
1986年,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成立。2017年,徐州被确定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概念已深深嵌入徐州的城市文化之中。
“淮海战役”之名在作战前就已确立。根据《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这一电文,淮海战役原计划准备三个作战区,一为新安、运河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邳州、新沂两市城区一带;二为两淮高宝地区,约相当于今淮安市区和金湖县;三是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今天的连云港市除了赣榆区,都属于这一地区。在这片区域中,淮安和海州是较大的城市,因此称为“淮海战役”是十分恰当的。
淮海战役最终的作战规模超过预期,主战场远超原计划的地理范围。但无论如何,本来以淮安、淮阴、海州为主体的“淮海”,从此与徐州如影随形。
在革命年代,与“淮海”名称相关的不仅只有淮海战役,还有中共在苏北腹地建立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区。
苏北抗日根据地分为两块,一为因盐城、阜宁命名的盐阜区,二为处于淮安、海州一带,以沭阳为中心的淮海区。淮海区的“淮海”和“淮海战役”的“淮海”地理概念是一致的。
再往历史深处看,把淮安、海州所在的苏北腹地称作“淮海”由来已久,没有徐州什么事。
南明江北四镇为淮海、徐泗、凤寿、滁和。“淮海”为淮安与海州的并称,徐州则另外属于“徐泗”,与淮海不相干。清代在省和府州之间设有“道”一级行政区划,淮海与连云港间为淮海道,淮安与徐州间则为淮徐道。
在更早期的历史中,淮海更多的是指以扬州为中心的苏中一带。中国古代诗词史可以充分反映这一倾向:苏东坡在扬州任职时,写了《和陶饮酒二十首》,描绘在扬州饮酒的情形,其中有“淮海虽故楚,无复轻扬风”的句子;与苏东坡同时代的词人秦观是高邮人,他自号淮海居士,有作品集《淮海集》;文天祥在与元军谈判时被扣留,后在镇江脱难,逃亡于高邮、泰州、南通一带,发出“飘零淮海命何轻”的感叹;明末松江人陈子龙也在一首诗作《扬州》里把扬州叫做“淮海名都”……
秦观像,秦观号“淮海居士”
“淮海”甚至和扬州行政区画上了等号。元末,朱元璋在攻占扬州后设置淮海府,淮海府辖有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征、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淮海府后来改名为扬州府。清代中期的扬州名人阮元编撰《淮海英灵集》,收录清初时当地已故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的籍贯涉及扬州、通州、泰州、高邮、甘泉、江都、宝应、仪征、东台、兴化、泰兴、如皋。这些地方合起来恰恰是清初扬州府的疆域。把淮海等同于扬州,可能是受了《禹贡》“淮海惟扬州”的影响。
古代扬州长期被视为“淮海”
可惜的是,扬州的“淮海”印记在今天已经十分淡薄,市区的淮海路之名源于纪念淮海战役,和古代扬州的“淮海”身份无关。不过,旧属扬州府的苏中地区,其“淮海”标签并没有完全作古。“淮海”保留在了泰州的城市名片“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中。
总之,在中国古代,淮海有时是淮河与大海的合称,有时作为地区名而存在。作为地区名,淮海长期指的是以扬州为中心的苏中地区,但在后期,苏北的淮安和海州已渐渐被称作淮海。这样,在清代,出现“南淮海”和“北淮海”并存的情况。随后,“南淮海”式微,淮海主要成为苏北腹地的表述。自淮海战役后,徐州取代淮安、海州,成为最能彰显“淮海”身份的城市,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