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医脉“藏”在这幅壁画里
江苏省中医院一楼西大厅“上新”的一幅名为《千年医脉》的大尺寸壁画,成为一道人文新景。人们经过此地,总要驻足观看,千年医脉以另一种方式在人们心中传承。
《千年医脉》局部
扁鹊神情专注地给一位病患“望闻问切”,赤裸着手臂的关羽正在接受神奇的“刮骨疗伤”,垂髫小儿也来见“儿科之祖”……壁画中,一位位耳熟能详的古代名医、一幅幅生动的古代就医场景,打开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大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十多部影响深远的“国宝级”中医名著,按照时间脉络贯穿其中,让观者大呼“涨知识”。
典籍里的中医药,蕴藏着怎样的中国智慧和动人故事?首届国家岐黄学者、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教授向记者娓娓道来,打开了壁画里的“中华宝藏”——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被称为“中医学第一经典”,它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文明;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东汉张仲景精选的三百多个古代名方,此前被广泛用于抗击疫情的清肺排毒汤就出自这里;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还曾给过屠呦呦灵感,她在提取青蒿素的实验中失败了两百多次,直到看到此书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洞悉了提取时不能加热这个关键所在……
《千年医脉》同时也是一幅充满了江苏元素的大型壁画。
葛洪是镇江句容人,画面中另一位名医——《温热论》作者叶天士则来自苏州,他身后的虎丘塔揭示了温病学这一流派与地域的紧密关联。“水乡湿气重,易滋生疫病。大运河的贯通,让苏州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随着城市规模、人流量的不断加大,专门研究瘟疫的温病学说也在这里诞生。”
中国药学史上耀眼“明珠”《本草纲目》的首次面世则在南京。“这部巨著太过庞大,共52卷、约190万字,在印刷手段有限的年代,很多人没信心它能出版,最后李时珍把它带到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南京。”虽然《本草纲目》金陵本刊印出来的时候,李时珍已去世3年,但纸墨遗珍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古都南京在出版领域的辉煌历史。
在底蕴深厚的千年医脉里来一场“Citywalk”,一根银针、一把药草不仅凝聚了古人对于科学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中华哲学、中华美学的精髓也都蕴含其中。
“举个最普遍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有一种叫‘三七’的中药,它既能活血又能反过来止血,看似矛盾,但中医药理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的体现。”方祝元说,东西方人存在体质差异,比如溶栓抗凝的西药阿司匹林,外国人起步就要吃100毫克,但中国人如果按这个剂量服用,有的就会出现牙龈出血、皮下淤血,严重的还有胃肠道出血,因此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是当代中医人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
如今每天有近3万人就诊的省中医院,见证了在中医文化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医的“朋友圈”。作为江苏省中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所长,方祝元发现,由于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年轻人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增多,现在选择通过中医方式调理高血压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有中医防治青少年近视眼,也受到年轻人的推崇。为了照顾上班族的时间,医院除了从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600多名名医专家坐诊,周六、周日、节假日开设无假日门诊,传统特色疗法中心还开启“夜门诊”。
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方祝元认为,要以“年轻化”叙事传播好中华传统文化。医院不仅是诊疗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空间。近年来医院利用院内的公共空间打造名药长廊、名医之林等展示窗口,而由刘绥芝在耄耋之年倾心创作的壁画《千年医脉》则是又一个创新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在壁画中央,5位来自省中医院的当代“国医大师”目光坚定地站立在屏风前,上书的“大医精诚”4个大字正是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既要有高超精湛的技术,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记者 陈洁 实习生 谢逸琪)
- 上一篇:南京太仆寺为何不在南京而在滁州?
- 下一篇:新发现的扁鹊医书中,有没有换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