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碑的前世今生
在蜿蜒的洪泽湖大堤上,竖立着一块刻有毛泽东手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石碑。
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展开了全流域、多目标的全面治理,从而迈出了新中国根治淮河水患的第一步。
鲜为人知的是,这块高约3米的石碑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洪泽湖时御题“示河臣”碑改刻的。此外,在三河闸管理所院内还有一块“示河臣”断碑,在洪泽湖大堤五里牌处又立着一块仿制的“示河臣”碑。
为何会有三块“示河臣”碑?两块乾隆御碑中,为何一块被改刻,另一块断碑却能保存下来?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石碑
原栖身于五里牌“龙亭”
每当人们走过洪泽湖大堤上的周桥船坞处,都会在刻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字样的高大石碑前驻足观赏。但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块石碑上方的祥云和基座下方的龙纹图案。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抚摸着这块历经风雨洗礼和岁月磨砺的古碑,讲述了其不凡的身世。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沿着洪泽湖大堤南行,到达五里牌处,离蒋坝不远时,随臣们却劝其不要再向前行。因为,当时蒋坝有一河坝名为“卧虎坝”,随臣们认为有“龙虎相斗”之讳。但他们又不敢向皇帝明说,于是就找了一个由头,让河道总督高斌向乾隆递上一份恢复五坝建设的请示报告。
高斌在报告中说,原来的仁、义、礼、智、信五坝中,只有两个坝能泄洪,其它三个坝已失去泄洪功能,汛期洪泽湖水位过高,洪水不能及时宣泄,将对大堤造成极大的威胁。乾隆对此高度重视,并对高斌的报告作出了批示。治河官员将乾隆的御笔批示镌刻成碑,竖立在五里牌,并修建了碑亭,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龙亭”。
“龙亭”之下挖出一块断碑
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这块乾隆御碑历经战火,“龙亭”也遭毁坏,但碑石仍保存了下来。
时间到了1966年,这块封建帝王石碑也被列为“四旧”产物,但由于碑身巨大,并不容易彻底毁坏。1967年,人们将原来的碑文磨去,改刻毛泽东手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碑额改刻成“东方红”图案,移立于现周桥船坞处。
当时没有留下图纸,更没有照片。当一些人还执着于从故纸堆里找寻乾隆御碑碑文谜底的时候,另一群人却在洪泽湖畔偶然发现了御碑的“孪生”兄弟,从而揭开了碑文全貌。
原来,1978年,洪泽湖大堤又进行了一次加固维修。由于原“龙亭”所处地势较高,人们便在此取土。取土过程中,人们从“龙亭”地下挖出一块石碑。待清理完毕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该碑与在此之前被磨掉的乾隆御碑从尺寸到字迹、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碑身已断为两截。
裴安年介绍,该碑或许是因材质问题,或许是因工程意外,当时断为两截。而现立于周桥船坞处的乾隆御碑,是在断碑之后重刻的。由于御碑非同小可,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断碑掩埋于“龙亭”之下。
后来,这块断碑重新竖立起来,现藏于三河闸管理所院内。碑身正面为乾隆所题之诗,碑背面为治水官员名录,最后落款为“阅高堰坝示河臣作”,这就是人们现将这块乾隆御碑称为“示河臣”碑的由来。
“示河臣”碑
复制的御碑又发生断裂
2000年,为开发洪泽湖旅游景点,洪泽计划重竖“示河臣”碑。但是,原御碑已被改刻重竖,后出土的碑被运至三河闸管理所,一时难以协调调出。于是,有关部门决定按原碑尺寸复制一块重竖在五里牌。复制重竖的过程,又与250多年前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和戏剧性的巧合。
乾隆御碑复制完成后,洪泽计划于2005年5月举行重竖揭牌仪式。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复制好的石碑断了。
原来,4月23日早晨,负责竖碑的工程人员想将石碑从制作工地——原洪泽县老车站处运至安装地的五里牌,于是自作主张地动用起运设备去吊碑。哪知就在石碑被吊起后,起重机缆绳突然断开,石碑猛然坠落,摔成两截。
断碑不可能复原,只能再刻一块。经多方分头联系寻找石料,好不容易在山东省平邑县找到了可以刻制这么大石碑的石材。随后,洪泽组织有关人员前往山东,组织多人加班赶制,最终在5月1日前将石碑运至五里牌重竖。
今天,人们在五里牌看见的石碑就是第二次复制的乾隆“示河臣”碑。
作者单位:淮安日报社 淮安市档案馆
- 上一篇:西塘桥今昔
- 下一篇:找到了!孔子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河流,原来在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