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村落中的千载风流
“地丰天赋江风水色,政通人和鸟语花香”,悬挂在江苏常熟经开区李袁历史名人馆中的这副对联,是现代李袁村的生动注解。随着“千村美居”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李袁村逐渐变得秀美多姿起来,蕴含在古村落中的古朴典雅韵味逐步显现,这样的赞誉并不为过。但如果更深一步了解,笼罩在李袁村历史上的层层面纱被逐步揭开之时,更多与李袁村相关的人物轮廓逐渐清晰,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这李袁村的风雅不仅于此。
李袁村古老村落
走在李袁村(问村)的古老街巷内,凝望绿苔丛生的屋檐,抚摸斑驳沧桑的墙壁,思绪在恍惚间已洞穿千年。遥想宋康王赵构,一路被金兵追击,仓皇渡江南来,曾过桥问路于此。静静摆放在村中的长石板,传说就是赵构当年渡河之石桥,称之为“御渡桥”。细细观察,马蹄印痕迹隐隐其上,似乎在无声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想这康王赵构,一路南下奔逃,好不容易摆脱了金人藩篱,匆忙之时,侥幸之余,惊魂未定,竟还有闲情雅致欣赏古村之美,竟还会出口询问“此村何名?”当真也算得上一个风流人物。这即是问村之名的由来。
传说中的御渡桥
问村的历史其实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因为问村还被称之为孟村。相传三国时有一孝子孟宗,其母年老病重之时,忽欲吃笋。时值寒冬,笋未出土,何处可寻?孟宗抱竹号哭,感天动地,笋忽迸出。孟宗欣喜异常,持笋归家,煮笋奉母,母病痊愈。事传日广,遂将孟宗哭竹之处,即孟母所居之村巷,称之为孟村。此传说流传近2000年之久,想不到李袁曾还因孝心而远近闻名。
根据李袁历史名人馆的记载,该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有南宋时期任中书舍人、力主抗金的季陵,有明代过目不忘、智擒盗贼的陈易,有清代自强不息、勤于讲习的王振生……每一个在当时都出类拔萃。
让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有二,其一是哈工大教授秦曾煌。他主编的《电工学》,至今印数已近900万册。看到熟悉的封面,想起求学期间曾在此科目上所花精力最多、研读时间最久,难免有故友重逢的亲切。
其二便是奇人黄摩西。被称之为奇人,是因为他主编了苏州历史上第一张报纸《独立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大学文学社团刊物《雁来红》,创办过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学桴》(《东吴学报》),参与创办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期刊之一《小说林》,曾朴的小说《孽海花》第一次在上面连载。他主编的《普通百科新大词典》,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百科全书;他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真善美”观点,在文学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第一个将“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纳入中国文学之列;他第一个引入欧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最具规模的、真正的《中国文学史》……在短短的40多年生涯中,实现了这么多个第一,黄摩西是名副其实的奇人。
此外,李袁村还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顾建帆,在抗日、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程振生、沈同生、秦栋臣……看着这些英雄、烈士人物的事迹,想到他们为民族解放、保家卫国作出的牺牲,再看到李袁的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清新自然随处,古韵今风并存,人民富裕安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觉油然而生。
民安物阜人才俊,李袁风流千古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经开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