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你的家乡哪些美景能上课本封面?
网友们纷纷将自己拍摄的图像搭配教科书模板,做出一幅幅极具美感的“课本封面”,上了热搜,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他们选取的多为自己家乡的美景。如果在古代,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可以上封面呢?
江苏徐州:我家沛台很不错
1506年(明正德元年),36岁的唐伯虎,陪同吏部左侍郎王鏊到徐州游览沛台。沛台,又名歌风台,在今徐州沛县境内。
沛台4米多高,据传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6l岁的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平叛后,于返长安途中经过家乡沛县,在与故老子弟欢宴时,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分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
刘邦离开沛县之后,乡人在他唱大风歌的地方筑高台纪念。
自此后,沛台便成为旅游胜地,历代文人来此瞻仰凭吊者众多。南北朝的庾信,唐代的胡曾、陈陶,宋代的贺铸、文天祥,元代的吴师道、李凤,明代的阎尔梅,清代的袁枚,都到过沛台,留下千古名句。
“上得歌台风满天,如闻击筑十三弦。还乡高会山河动,开国元音创守全。”“一代君臣酣饮后,千年魂魄故乡中。青天弓箭无留影,落日山河有大风。”
到元代,《高祖返乡》还被写成戏曲,流传甚广。相应的,沛台的名气也比从前更为响亮,成为“沛县古八景”之一。如果当时也要选一处美景作为课本封面,沛台一定会是徐州的重要选择项。
沛台实景图 明·唐寅 故宫博物院藏
沛台原在沛县古县城东南,屡迁屡建。现在的沛台和过去相比变化很大。唐伯虎游览沛台后,画了一幅画,为我们留下明代沛台的模样。画中有诗:
此地曾经王辇巡,比邻争睹帝王身。
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
仗剑当时冀亡命,入关不意竟降秦。
千年泗上荒台在,落日牛羊感路人。
“世随邑改井犹存,碑勒风歌字失真”,大概当时还有一口汉井留存,还有一块大风歌碑。唐伯虎说这块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漫漶不清了(“失真”)。现在的沛台内,存有大风歌碑三块,其中一块为汉代残碑,仅存原碑3/4,据传为东汉蔡邕或曹喜所书,也有人说是西汉爰礼所书。这应该就是唐伯虎所看到的那块碑。
江苏南京:从八景到四十八景,尽收笔下
竟陵派开山祖师钟惺能诗善文,45岁才学画,竟也画得不错。
1608年,这位湖北人来到“才俊翕集,风流弘长”的南京城,并很快融入当地文艺圈。在诗词唱酬之余,他春天的时候去过牛首山,秋天的时候也流连于栖霞枫叶。他为上百幅牛首历代祖师画像重新装裱,也为红叶写下可堪再三吟咏的诗文。
早在洪武年间,太仓人史谨便对金陵胜景进行了品评,造出了“金陵八景”这个概念。明代中期,文徵明游览南京,画出《金陵十景图》。之后,金陵景色便以“组团”的形式,频频入诗入文入画。钟惺受其影响,也将南京美景收入笔下。
在现存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金陵十景图》中,我们依稀能辨认出钟惺选取了十个景色作为南京胜景的代表,它们分别为:燕子矶、达摩洞、牛首山、祈泽池、弘济寺、钟山、灵谷寺、凭虚阁、莫愁湖、石头城。
从形式看,很明显钟惺受到以文徵明等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景物册页的影响;而从其笔墨看,又融入了元人旨趣: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富于萧散空灵的文人画气质。
恽寿平将其画作推为逸品,“从荒寒一境悟入,所以落笔辄有会心”。钱锺书更赞其以“诗境诗心入画”,画品超出晚明大画家程嘉燧、李流芳。
金陵十景图中的石头城 明·钟惺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既有名胜古迹,又有自然风光。钟山、北湖、梅花山、凤凰台……前人将南京的景色总结为“八景”“十景”“四十八景”,魏克绘制金陵四季,文伯仁为南京创作《金陵古今名胜十八景》,黄克晦、郭存仁都画过《金陵八景图》。清人石涛为南京画过十四幅一组的画作,樊圻也画过《金陵五景图》。每一幅图画都为我们留下古代南京的美景,每一幅图画也都可刊登于教材封面。
江苏苏州:湖山之胜,入诗入画
画家沈周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看惯了苏州的山山水水。对苏州山水,他的评价是,“吴中无甚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像天平山、天池、虎丘,是苏州风景最好的地方,但一天之内就可以游遍。远一点的,像光福、邓尉二山,“亦一宿可尽”。
苏州的风景,沈周太熟悉了,屡屡为图为诗。他画过《姑苏十景》,写过《江南春词》。到晚年,沈周又画了一长卷,将苏州的风景全数收入,山塘、虎丘、许墅、天池、天平山、支硎山……直到帆樯如织,浩渺无际的太湖。沈周希望他的这幅长卷,能让未到过苏州的人看到“吴下山水”的大概。
这就是《苏州山水全图》。该图山峦重叠起伏,结构繁复,皴法细密,却脉络分明。
对沈周的苏州题材画作,吴宽曾说:“吴中多湖山之胜,余数与沈君启南往游。其间尤胜处,辄有诗纪之,然不如启南纪之于画之似也。”
他笔下的虎丘山,立于层峦叠嶂,很是繁复;他笔下的山塘,又多处留白,极其简约。
苏州山水全图卷局部 明·沈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塘,是大唐白居易的政绩。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一到苏州,他便修筑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堤,束水排灌,改善了苏州西北郊的农田水利和交通便利。工程期间,白太守亲临现场:“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他眼中所见的苏州景象,在沈周的画笔之下,复活了。在画中山塘部分,岸边皆是人家,小桥一座,泊舟二三,正是前人诗中所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如诗如画场景。
江苏扬州:春风十里,从这里吹起
要谈扬州的美,从哪里谈起呢?
“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曾是追游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风景过于迷人,总让文人骚客惦记着。即便现在的流行歌曲里唱的“十里春风”,也是从唐代的扬州吹起的,杜牧说:“春风十里扬州路”。
作为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扬州自古繁华。胡商盐贩往来,珠翠珍怪盛市。
对于清代画家袁耀,我们只知道他是江都(今扬州)人,甚至连他生于何时死于何地都不甚清楚。作为一名扬州人,他自然会画扬州。袁耀画过扬州四景:春台明月、平流涌瀑、万松叠翠和平岗艳雪,这些景点代表了扬州的四季变换和自然美景。
1747年(乾隆十二年),他为我们留下一幅《邗江胜览图》:镇淮门、市河、梅花岭、蜀岗,等等,都被他一一画入图中。画中的扬州城为山河环绕,房屋、树木、舟船、桥梁、人物,极为精巧。从中,我们也能粗略领略到扬州之美。
邗江胜览图 清·袁耀 故宫博物院藏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狼山观海、惠山试茶、平湖秋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十景”“八景”。它们是每一个地方的门面,通过它们可深入了解当地人文历史,从这个角度讲,这些美景都是当地厚重人文历史的封面。
作者单位: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