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船”说
水韵吴江,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漾、荡、湖、河、港、溪、潭……滋养着苏州吴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也让船成为当地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
摆渡船
摆渡船
说到小桥流水人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江南。再说到船,粉墙黛瓦的江南古镇,波光粼粼的水巷,一条条在水面荡漾的摇橹船,成为脑海中的主要场景。那停泊在码头、渡口的摆渡船,似乎都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摆渡船的功能主要是运送人或货物。据传,杨湾港渡口的摆渡船,头尾呈方形,船底是平宽的,行驶速度虽然不快,但十分安全,大大便利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頔塘运河杨湾港渡口由生产队管理,来此乘船每次都得往船上的小木箱里投5分钱,收工时会清算一整天的收入,同时给忙碌了一天的渡工记工分。实行承包制之后,渡工支付承包费可直接承包一条船,算是暂时成为了船的主人。
后来,摆渡船在运河中通行的时候,被大型铁制运输船撞翻,且无法修复,杨湾港渡口就没有了摆渡船。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基础建设越来越好,车辆越来越多,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摆渡船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杨湾港、庄西漾、宜水港、太浦河向阳……诸多渡口也消失在了岁月长河里。
网船
网船
对于渔民来说,网船是日常生活的家,也是赖以生存的工具。以前,在吴江水域内,以捕鱼为生的民众,被称作“网船人”,他们将辛勤捕捞到的鱼虾等水产品,供应给周边市场,换取报酬维持生活。
过去的渔民身份低微,生活也十分艰苦。他们吃住都在船上,船艄上有橹(一般由妇女摇船),把控着船的方向和船行驶的速度,还有行灶制作日常的食物。船舱是一家人的卧室,人多时可将船舱隔开。
舱底是储物的地方,一些粮食、杂物都放在了这里。船头是捕鱼的地方,渔民会站在船头上撒网、放线、收线……捕获各类鱼虾。活水舱是存放活鱼、活虾等的重要场所,其前部没有用木板全部封住,而是嵌着数条细铁棍或钢筋,让舱内的水和外面的水保持流通状态,减少鱼、虾的死亡率。船顶盖着芦苇或竹篾编的席子,主要作用是防水,保持船内的干爽。
改革开放以来,网船慢慢驶入了历史的港湾,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渔民们纷纷上岸建造或购买房屋,开始了新的生活。
娶亲船
逛过江南古镇,参加过传统水乡婚礼的你,是否也对才子佳人携手对视,碧水红船相映成趣的场景印象深刻呢?这艘船一般为男方的娶亲船,以前村里人称其为“讨新娘子船”。
旧时,吴江乡村里,村道普遍狭小,若遇雨天,更是泥泞难走,因此当地人结婚时都选择用船来娶亲,这也是水乡的一大特色。
娶亲是人生的一项大事,村里的富裕人家都会选择租用大船。接亲前,还需要给大船好好装饰一下。船棚的芦菲贴上喜字,门上贴“恩爱夫妻比翼鸟、志同道合百年好”等婚庆对联,门框两边各挂上一个大花球,接亲用的花轿则放在面积较大的船头处。船棚顶上的青竹,有“节节高”的寓意。八位手持竹篙的撑篙人,排场十足。
船舱分成两隔,前舱坐着账房先生、媒人,后舱坐着新郎、新娘和一些亲属。船到达女方家、男方家的埠桥头时,都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来通知两方家人。
后随着工业的发展,挂机船开始代替大船,成为乡村里结婚娶亲的主要用船,虽然礼仪和船的装扮并没有太大变化,但行船速度比以前的人工船快了很多。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设施的完善,人们开始选择车辆接亲,娶亲船便定格在了民俗记忆之中。
摇快船
据记载,明代时芦墟就已经有了摇快船的活动,明末时开始进入兴盛期。“我闻吴长兴,奋志抗胡虏。借以练舟师,三军暗编组。遗风三百年,犹未改其故。”讲述的便是吴江松陵镇柳胥村人吴易(南明抗清将领),在今汾湖一带以赛船方式操练水兵的故事。清乾隆、嘉庆年间郭频伽《分湖欸乃歌》中有“窑港西漾锣鼓闹,纷纷注目碧波中”的诗句,并注释了:“谓摇快船也。”
以前,为纪念一位为民驱除蝗虫的英雄,芦墟镇草里村的“刘王庙”,每年年初都会举行“猛将会”,摇快船是出会时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从初四开始,一般举行三天,十几只快船在水面上“接渡”“拆渡”的场景,声势浩大,非常精彩。
如今,芦墟摇快船已入选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以表演或体验项目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吴江船俗,尽展江南水乡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上一篇:渡江“五马”的来龙去脉
- 下一篇:为什么说今年的端午“60年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