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顾炎武入祀昆山文庙始末

2024-08-09    杨瑞庆

文庙始建于东汉,普及于唐代,因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文庙又称孔庙。从祀孔庙是传统社会中儒者期望获取的最高荣誉。昆山文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初在察院场旧址(今中山堂之后),建筑较为简陋。宋元祐年间移建至齐礼坊(今西大桥北堍)。元至正十七年(1357),知州费复初为了提升城池文气,将文庙进行重修和扩建,昆山文庙一时成为周围香火旺盛的著名文庙之一。据〔嘉靖〕《昆山县志》载,当时昆山文庙具有五进之深的规模,除建有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外,还有用于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用的明伦堂。明伦堂之左设有名宦祠,祭祀历代在昆山任职的清廉为民的好官,明伦堂之右设有乡贤祠,祭祀与昆山本地有关的历代贤士。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顾炎武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明亡后,他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逝世于山西曲沃,归葬昆山千灯镇。因不与清廷合作,顾炎武离世后,长期没有获得入祀文庙的资格,连地方上的乡贤祠里都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引起了昆山文坛有识之士的愤愤不平。出于对顾炎武的敬重,一些官员学者还是想尽办法纪念他。清道光七年(1827),江苏巡抚陶澍在苏州建造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时,将顾炎武刻像供奉,还给予“一代大儒,学贯天人。隐居求志,比迹河汾”的评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京城文坛大家何绍基和张穆发起,通过集资,利用顾炎武北游期间曾经寓居的报国寺西园房舍,修建了一座小型的顾亭林祠堂,供仰慕者春秋祭祀;清道光三十年(1850),由新阳(清雍正二年,分昆山县置新阳县,两县同城分治)县学训导韩印发起,将玉山书院东部福济道院前堂改建成顾炎武专祠,并将“春云出岫”和“秋水横波”两块饱经沧桑的古昆石置于祠前;道光末年,新阳县令万立钧于千墩(今千灯)顾炎武墓地前建起亭林祠堂,内藏《天下郡国利病书》手抄本及一双大号遗履,供参观者瞻仰。

a0e4ac05-c8a7-4d15-b00c-b385677e6024.jpg

清末《神州日报》的《先贤入祀文庙》画稿 (曹渭清 提供)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和“经世致用”学风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有识之士积极推动顾炎武入祀孔庙。同治年间,归安(今浙江湖州)陆心源作《拟顾炎武从祀议》,提出应将顾炎武从祀孔庙。潘祖荫在同治十二年(1873)为庞钟璐《文庙祀典考》作序时,列举了历代应当从祀而尚未从祀的大儒,黄宗羲、顾炎武在列。光绪十年(1884),江西学政陈宝琛奏请将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被礼部驳回。光绪三十三年(1907),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清廷命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

当顾炎武被“平反”的消息传到昆山,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翌年,昆山举行了盛大的顾炎武入祀文庙的仪式,规格之高、场面之大前所未有。宣统元年(1909)八月的一天,昆山、新阳两县县官、学人齐聚玉山书院的顾炎武专祠,行告祷辞后,由穿着盛装的顾氏族裔虔诚地手捧神位,抬轿送入文庙。据载,一切礼节和祭文由昆山名儒朱绍成主持和撰写,仪式肃穆,场面隆重,这是顾炎武离世227年后才拥有的姗姗来迟的祭祀待遇。

清末,由于照相机没有普及,报刊盛行利用画报传递新闻。昆山地处上海之邻,顾炎武入祀文庙的消息不胫而走地传到了上海,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获悉后,就派出画家临场描图,发表了一幅《先贤入祀文庙》的图画新闻,还配置了简要文字,一时引起了轰动。

清宣统元年(1909)八月九日的《神州日报》,中间夹着一张八开大小的对折图稿,其右面为32cmX27.5cm的《先贤入祀文庙》石印黑白版画页。所画内容为列队抬轿,将顾炎武神位送入文庙的场面。画中可见穿戴整齐的司仪提灯举旗,为抬轿队伍鸣锣开道,显示出入祀仪式之隆重,入祀身份之尊崇。画面上石阶渐次,洞景幽深,花草簇拥,蔚为壮观。图画上方附有行草题款:“昆山绅商学界,以先贤顾亭林为一代大儒,现奉准入祀文庙配飨,爰特先始恭刊。神位日昨由顾姓宗祠内排齐,全副仪仗恭送入祀文庙,以彰绝学而隆报飨。”这里,用了“配飨”“大儒”“奉准”“恭送”“绝学”等高评关键词,以表对顾炎武入祀文庙实至名归的点赞,读后如沐春风,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图画四周采用花边衬托,以示产生吉祥如意的美感。左下方有“甘臣”印章,甘臣为著名画家刘霖的字,他是《神州日报》的画师,水平出众,名声在外。因由大家作画,更增添了这则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顾炎武的神位不但入祀昆山文庙的先贤祠中,而且还入祀最高层次的曲阜孔庙。从春秋至清朝,孔庙两庑(大成殿两侧房屋)共奉祀历代贤人158个牌位,代表了儒家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系。其中,西庑第64位供奉了“先儒顾炎武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的牌位。

至此,官方每年都名正言顺地去昆山文庙对顾炎武进行春秋两祭。民国初期文庙毁弃后,昆山人就到设在亭林园东斋亭林祠和千灯顾园亭林祠中叩拜。1914年,著名学者、清朝遗老梁鼎芬专程去千灯顾园扫墓,发现墓地萧条、祠堂寒酸,就立即捐款修墓修祠,使亭林祠堂的面貌焕然一新。1963年纪念顾炎武诞生350周年和2013年纪念顾炎武诞生400周年时,昆山举办过两次盛大的祭祀活动。每年7月15日的“顾炎武纪念日”都举办小型的纪念活动。

如今,人们只能在昆山的志书中看到昆山文庙那些曾经辉煌的示意图,连明伦堂前的双层翘檐下那块玲珑空灵的“元云石”(又称“玄云石”,昆山首位状元卫泾置于石浦西园的旧物,后由费复初移至文庙,清康熙年间为了避讳,改为“元云石”)也不知去向了。当1936年将顾炎武专祠移入亭林园东斋时,两块古昆石也同时被移到东斋前,今日的东斋已改建成昆石馆,两块古昆石已成为昆石馆中的“镇馆之宝”。千灯顾园亭林祠经修缮后对外开放,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那个历经沧桑的亭林园东斋亭林祠,已于1988年在玉峰南麓另辟新址,被改建成“顾炎武纪念馆”,数年前又经重修、布馆,以全新的面貌展示这位伟大的爱国思想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作者简介:杨瑞庆,昆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