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加岭:扬子津考论
扬子津,又称杨子津、扬子渡,是隋唐时期沟通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著名津渡。隋开皇十年(590)首次出现于史书记载中。随着瓜洲不断淤涨,扬子津渡口逐渐淤塞。唐永淳元年(682),朝廷置扬子县,扬子镇(即扬子津附近的集镇,又名杨子镇)作为扬子县的治所所在地,成为大运河沿岸繁华的重镇。开元二十六年(738)齐濣开伊娄河后,瓜洲逐渐替代扬子津,成为润、扬两地的重要渡口,但扬子津依然是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宋以后改扬子镇为扬子桥或扬子桥镇,但元时个别人还称扬子津。2002年,扬子津街道成立,迎来了新的辉煌。
一、扬子津地理位置考辨
关于扬子津的地理位置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扬州城南十五里,如〔万历〕《江都县志》卷七:“杨子津,在城南一十五里。即杨子桥,一名杨子渡。旧杨子县治也。”〔雍正〕《扬州府志》卷八:“杨子津,在府城南十五里,即杨子桥,一名杨子渡,又名杨子镇。”〔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十六:“杨子镇,即古杨子津,旧以为即古杨子县,非也。宋、元以桥名,今以镇名。在府城南十五里,与今茱萸湾相近。”另一种说法是在仪征城东,如〔隆庆〕《仪征县志》卷二:“扬子津,在县东。李白诗‘挥策扬子津’,又曰‘汉水东连扬子津’是也。”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卷一:“凡言‘扬子津’者皆仪征渡江处也。”又说:“是伊娄河未开以前,凡渡江者皆由六合之瓜步、仪征之扬子津也。”其实,刘文淇等总纂的〔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三提到“扬子津,在县东”似乎并不理直气壮,在词条后附注:“按,《府志》云:‘在府城南十五里,即扬子桥,一名扬子渡,又名扬子镇。’入江都县。旧《志》、陆《志》,并属仪征。今仍之。”刘文淇的观点似乎受到某些地方势力的牵制。〔万历〕《扬州府志》、〔康熙〕《扬州府志》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采用两说并存。而笔者采信第一种说法。
(一)从唐诗中来看
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有这样的描述:“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其另一首诗《宿杨子津,寄刘处士》则曰:“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这两首诗都说明扬子津与镇江京口距离较近,如若扬子津在仪征新城镇附近,是望不到京口景色的。刘禹锡《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有“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说明扬子津与对岸镇江金山寺的距离较近,否则听不到金山寺钟声。晚唐诗人吴融《题扬子津亭》则道:“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惊人旅鬓斩新白,无事海门依旧青……”扬子津渡口的亭壁上,题满了赠别诗,此处送行的人实在太多。诗中所说“海门”,系指焦山以北分峙江中的松寥山与夷山,可见此诗的地理坐标仍是焦山—松寥山与夷山—扬子津一线。
(二)从出土文物来看
1960年3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施桥镇考古发现唐代的一排东西向木桩,此乃唐代扬州港长江港区桩式码头的重要物证。同年疏浚京杭大运河工程时,在距施桥镇东南400米的新河底部靠西坡处发现唐代大木船和独木舟各一艘。大木船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见扬州城南施桥附近曾经是长江的主泓或重要的夹江,其附近有港口、渡口。此外,扬州城南出土大量唐、五代时期与扬子县、永贞县有关的古墓,约有7座,如大和九年(835)解少卿墓〔墓志:“雁门解府君,名少卿……大和九年九月七日寝疾终于私第……以其年十一月八日葬于杨子县风亭坊之原。”疏证:“解少卿墓志,1970年2月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县汊河公社绿庄大队于庄生产队(今扬州市邗江区汊河镇陆洲村于庄)唐墓。”〕[1]153-155;南唐保大四年(946)太原郡王氏夫人墓〔墓志:“夫人,太原名族也……夫人以保大四年正月十四日葬于永贞县广化后江乡附葬茔所庄上。”疏证:“太原郡王氏夫人墓志,1964年12月,出土于扬州市邗江县运西公社鞠庄大队(今扬州市邗江区运西乡鞠庄)。”〕[1]378-380,等等。说明扬州城南在唐代、五代时期是人口聚集区、经济发达区,是扬子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仪征城东十里没有出土过唐代墓葬或文物,尚缺乏唐代为繁华的扬子津所在地的相关证据。
(三)从地方志所载地图来看
〔嘉靖〕《惟扬志》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本,其所载地图表明志书编者认可扬子津在扬州城南十五里。《唐仪真图》表明扬子津在伊娄河口,扬子县治所在三汊河附近,与同一张地图上胥浦(即唐代白沙镇西边二三公里外的集镇)有几十公里的距离。《隋唐扬州图》表明扬子津与瓜洲是对岸。〔隆庆〕《仪真县志》是现存仪征最早的县志,初刻于隆庆元年(1567)。其中有《唐疆域图第一》,扬子津在伊娄河河口,夹江对岸是瓜洲。陆师修纂〔康熙〕《仪真县志》中《唐扬子县图》显示,扬子津依然在伊娄河河口,瓜洲依然在江中。
此外,从当今扬子津街道、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等命名来看,当代扬州市政府及文史专家绝大多数认可扬子津在扬州城南十五里。
二、扬子津地理位置分歧的症结
南唐昇元元年(937),扬子县改永贞县。据黄彬琦、王旭《唐宋时期瓜洲沙洲变迁与沿江政区响应》载,“唐末以来的永贞县以扬子镇为州治,县南濒江,瓜洲镇、白沙镇皆处县域。割县以后,《元丰九域志》载江都县辖扬子镇、瓜洲镇在内的七镇……伴随着县域的一分为二,永贞县的县治也存在迁移,县治旧在扬子镇,割县以后则以白沙镇地为县治,而旧县治所在地的扬子镇归江都县”。从唐永淳元年(682)到南唐昇元元年,扬子县的治所一直在扬子津附近的扬子镇,经济、文化中心也在扬子县的东部。北宋乾德二年(964),永贞县迎銮镇升格为建安军。雍熙二年(985)永贞县与江都县实施了区划调整,永贞县域东部(即扬子津附近)划归江都县。区划调整后的永贞县将县治设于白沙镇(位置在今仪征境内真州镇),随后永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西移到今仪征市。后世史家对古扬子津(今扬州市邗江区汊河街道)附近曾属于扬子县250多年的历史经常忽略,把扬子津、扬子宫、扬子院等归于今仪征市境内,造成扬子津、扬子宫、扬子院等西移的现象。因此唐代、五代前期扬子县的行政区域及雍熙二年(985)永贞县“割隶”建安军以及区划调整是造成扬子津地理方位分歧的症结所在。
三、扬子津在隋唐的重要地位
隋代,扬子津是杨广登基前后吟咏与饮宴的场所。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征集淮南10余万民工开挖邗沟,自山阳(今淮安)至扬子津入江。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临扬子津,在江边建钓台,建临江宫于此,亦曰扬子宫。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驾出扬子津,又幸临江宫,“二月,炀帝幸临江宫,并百僚饯于凝晖殿,庭酺,戏为乐数日。时羽葆初成,霜戈花氅,羽旆龙旂,横街塞陌,二十余里,晖翳云日。前代羽卫,无盛斯时”[2]。杨广在此作《四时白纻歌·江都夏》《夏日临江诗》等。隋代柳《奉和晚日扬子江应教诗》《奉和晚日扬子江应制诗》都应写于扬子津,为柳与杨广唱和之作。
隋唐时期,扬子津是军事战略要地。隋灭陈统一中国后,南方士族豪强煽动叛乱。隋开皇十年(590),江南原陈朝故境纷纷反叛。隋文帝杨坚命杨素率军由扬子津渡江平叛。后者先于京口(今镇江)击破叛军朱莫问,后步步为营,荡平江南匪患。隋大业九年(613),余杭人刘元进在江南起兵,并出兵攻打润州(今镇江)。隋炀帝随即派吐万绪、鱼俱罗讨伐刘元进。吐万绪等率军夜渡扬子津,击退刘元进叛军。在隋朝统治的30多年间,两次大规模由扬子津渡江南下平叛,足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唐朝自武德年间(618—626)起,朝廷就不断在扬子津用兵,著名的有四次。第一次是武德六年(623),辅公祏造反,李渊诏河南安抚大使任瓖带兵自扬子津渡江讨伐。第二次是武德七年,李靖攻克扬子镇。第三次是至德二年(757)二月,永王李璘叛乱,淮南采访使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在扬子津合兵讨伐李璘。第四次是光启三年(887)四月,淮南都将毕师铎发动兵变。毕师铎自高邮袭击广陵(今扬州)不成功便驻扎扬子津。宣州观察秦彦派遣连队到扬子津来帮毕师铎攻陷广陵。庐州刺史杨行密率军攻打秦彦,也驻扎扬子津,不久秦彦败走。
隋唐两代,扬子津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扬子驿、扬子津亭。大业元年(605),京杭大运河邗沟段循邗沟故道达扬子津,当时瓜洲尚在江心,扬子津成为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津渡,每年数千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扬子津直达邗沟,运抵关中。隋唐时,扬子津渡口兼管理驿政,在此设置水陆相兼的扬子驿,以备南来北往的官员以及传递公文的信使在此换乘舟、舆、马。扬子津渡口,是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几次东渡的地点,扬子津畔既济寺,还是鉴真大师过往歇足的地方。江南运河地势高,河水浅涸而通航不畅,漕船由京口过江时需向西绕过瓜洲沙尾(今仪征东)才能抵达北岸的扬子津,“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之所漂损”[3],严重影响南北漕运的效率。开元二十六年(738),润州刺史齐澣开凿伊娄河,自此瓜洲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上的著名津渡。此后,扬子津更名为扬子桥,其渡口功能虽然消失,但南有伊娄河(瓜洲运河)与瓜洲渡相通,北有东西向仪扬河连接,当时官府漕运、江淮大地物产的交流、南来北往的旅客航运,仍要经过这里,这里仍不失为水陆交通要冲及大运河沿线重要枢纽。
在唐代,扬子津是经济重镇。唐广德二年(764),盐铁使兼转运使刘晏设置十三巡院,负责查禁私盐。其中在扬子县扬子津置扬子巡院(简称扬子院),且居十三巡院之首。扬子院既管漕运,又管盐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扬子留后还兼任江淮以南两税使,还直管江淮两税钱粮,是当时天下第一巡院,储藏大量的税米、丝绸布匹以及盐税等税银和钱币。时人形容说:“货财在扬州者,填委如山。”扬子巡院的盐税占当时全国盐税半数以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盐铁使包佶一次由扬子巡院发运钱帛800万,足见其存储钱财之多。刘晏派部下李若初在扬子津附近筹建了10个造船厂,制造大小不同、能适应各种水势和具有特殊结构的各类运船。刘晏还在此建扬子仓,江南各州上交来的税米先在此储存,再根据朝廷指令经运河转河阴仓。
唐代扬子津也是诗渡。丁仙芝于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担任主簿,后来调任余杭尉,在赴任渡江途中,写下《渡扬子江》,其中有“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李白《横江词》(六首之三),其中有“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贞元十六年至十七年(800—801),刘禹锡赴任徐泗濠节度掌书记,路过扬州时写下《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其中“客游广陵郡,晚出临江城”“悠然京华意,怅望怀远程”等诗句,隐约表达出他期望早日离开扬州,渴望进京的心情。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他在《别夔州官吏》中说“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在辞别同僚述去向时,诗人迫不及待地说自己首先要去扬子津。宝历二年(826)冬,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与罢和州刺史的刘禹锡相遇于扬子津。大和二年(828),白居易作《临都驿答梦得六言二首》,有句:“扬子津头月下,临都驿里灯前。”卢仝《扬子津》有“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祖咏《泊扬子津》有“才入维扬郡,乡关入路遥”。
四、宋元以后扬子津的衍变
宋代,人们在远离江岸的扬子津上修建桥梁,成为通往瓜洲渡口的重要通道,便更名为扬子桥。
北宋真宗天禧间(1017—1021),为减少长江的直接冲击,江淮发运使贾宗在仪扬运河和瓜洲运河之交汇处扬子桥引江入运,开凿扬州新河,经新河湾,绕扬城南,连接古运河,经黄金坝、湾头镇东行,史称“近堰漕路”,扬子桥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还是迎来送往之地。皇祐二年(1050),司马光任同知太常礼院时作《送不疑知常州》,其中云:“祖帐青门道,归帆扬子津。”苏颂《和刘明仲都曹见别》有:“朱方亭下归心速,扬子桥边别泪多。”
南宋期间,扬子桥又成军事战略要地。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建立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同年秋,金军分兵攻宋。宋高宗内心唯恐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不顾主战派大臣和将领们的反对,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建炎三年(1129)二月,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攻陷天长,前锋直抵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的地方。宋高宗乍闻战报,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金兵杀入扬州,追到扬子桥才返回。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进犯扬子桥。刘锜命镇江府左军统领员琦率部邀击,于皂角林与金军激战。皂角林之战是完颜亮南犯以来首次失利的恶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南宋淳熙十二年(1189),杨万里来到扬州后写《皂角林》《舟过扬子桥远望》两首诗来吟咏皂角林之战。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攻扬州,扬州都统姜才布三叠阵拒敌,与元军战于扬子桥,肩中流矢,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披靡,屡败元军。
南宋期间,扬子桥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的必经之路。据南宋初年郑刚《西征道里记》记载:绍兴九年(1139)“(五月)三日,济渡至瓜州镇扬子桥,宿扬州城外”。吕本中《广陵》有“柳色团涡岸,春风扬子桥”。德祐二年(1276),临安(今杭州)陷落,严光大记录南宋官员赴元大都请和行程的《祈请使行程记》云: “(二月)二十日,阿术元帅统诸臣从官,同太皇太后续差到。阁赞吴忠翊督战,孙通直赍手诏,带北朝马数千往扬州。至扬子桥,炮声连响……阿术平章请回扬子桥……三月初一日早,方知文丞相已脱去……初二日,宿扬子桥圃内,乘铺马。”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写道:“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另文天祥《出真州》有“瓜洲相望隔山椒,烟树光中扬子桥”。
元代,扬子桥是南北交通的一个重要水道,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沿着古镇的运河,南来北往的客货船只往来穿梭。元萨都剌《同友人扬子江送客》云:“将军之马骏且雄,葛仙骑之如游龙。金陵之酒香且冽,葛仙饮之豪兴发。马上送客扬子津,下马饮客金陵春。主人上马客已渡,回首江南江北人。”朝鲜诗人李齐贤《多景楼陪权一斋用古人韵同赋》:“扬子津南古润州,几番欢乐几番愁……”说明宋元时,扬子津与扬子桥是混用的。
明代有扬子桥镇,市场繁荣,盛于邻镇。明洪武间,兵部尚书单安仁上疏请将瓜洲仓厫移扬子桥,以免大江风潮之患。明朝在瓜洲运河立关征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初,时任朝鲜济州三邑推刷敬差官崔溥渡海返里奔父丧,途中遭遇海难,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浙江台州登陆获救。经当地官员审查,排除倭寇嫌疑后,由中国官员护送,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朝鲜。回国后,崔溥撰写《漂海录》,其中有:“过攀桂门……扬子铺至扬子桥。桥废,只有阁悬标,又有桥仓。”明代画家钱穀《纪行图册》、张复《水程图》以王世贞隆庆四年(1570)六月《适晋纪行》为蓝本,两个图册中都有扬子桥,画面中运河中舟楫穿梭,桥畔房屋众多,可见繁荣。明代诗人在扬子桥抒发他们的幽思,如汪广洋《夜泊扬子桥》、王猷定《舟泊扬子桥》、李东阳《杨子湾》、郭第《出扬子桥,喜见江南山色》等。
清朝,扬子桥依然是旅客南来北往的重要一站,扬子桥镇依旧繁华。同治后,税关从瓜洲移设扬子桥三汊河。谈迁《北游录·纪程》记述的是他在顺治十年至顺治十三年(1653—1656)从嘉兴出发去北京期间的经历见闻,其中有“庚子,晴。舟趋扬子渡,即扬子桥旧县也”的记述;《北游录·后纪程》记载其顺治十三年从北京南下回南方家乡的经过,记有:“乙酉,晴。度钞关,二十里扬子桥。桥以唐时名,今废,即三叉河也。”康熙三十六年(1697),石涛作诗:“扬子桥边江水泛,柳绿弄色不管人。白头……”此诗见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石涛《扬子桥边》。曹寅《楝亭诗钞》卷3《赴淮舟行杂诗十二首》有:“扬子桥边路,愁牵百丈长。”其他在扬子桥的吟咏,有法重正《扬子桥遇雪》、王士禄《夜行扬子桥道中》、王士正《新秋扬子桥舟中》、鲍皋《扬子桥》、张铉《出扬子桥喜见江南山色》等。
咸丰三年(1853)、六年、八年,太平军“三进三出”扬州城,对扬州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扬子桥镇受到重创。20世纪30年代,扬子桥市场依旧兴旺。扬子桥镇的地形是沿古运河湾道而立,沿河岸设单面街市,镇上商店林立,粮食、杂货、食品、棉布、茶馆、酒肆、钱庄,凡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物品都有供应。1934年《新江苏报》刊载《扬子桥镇突来匪众图掳劫,保卫队士开枪抵御,匪势不支向北逃窜》:“江都邑属二区扬子桥镇,于昨(二十日)晚十二时,突来盗匪多人,各持枪械,图劫本镇北首福兴昌陆陈木号。”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扬子桥镇仍然繁盛。1946年《新江苏报》刊载《扬子桥巡官王宗裕接充,虞英才任消防队长》,说明抗战后,扬子桥镇还有相关机构入驻。
五、小 结
从唐人的诗歌、出土文物,〔嘉靖〕《惟扬志》、〔隆庆〕《仪真县志》等所绘地图以及当今扬子津街道、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等命名可以推测扬子津在扬州城南十五里,即今邗江区汊河街道东南方向高旻寺附近。隋唐时期,扬子津以津渡闻名,又有扬子宫、扬子驿、扬子院、扬子镇等,后成为扬子县的治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宋元以后改扬子桥或扬子桥镇,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2002年,随着扬州市邗江区扬子津街道成立,扬子津再次兴起。
(作者简介:罗加岭,扬州市文史馆副研究馆员。)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李文才疏证.隋唐五代扬州地区石刻文献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1.
[2]阿史当阿修.姚文田纂.〔嘉庆〕扬州府志:卷30 古迹一[M]//扬州文库:第6册.扬州:广陵书社,2015:476-477.
[3]刘昫著.赵莹编修.旧唐书:卷190[M].北京:中华书局,1973: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