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巧红 王仙美:江苏港口的发展变迁与传承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其港口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回溯江苏港口的历史,探讨港口发展脉络及文化保护与传承,为现代港口建设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一、古港肇始,军运向商贸运输转变
江苏是长江流域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古人类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江苏先民逐渐演进为以农耕为主,辅以采集和渔猎的经济生活方式,早期船舶通常在自然岸坡靠泊,可被视为原始的港口。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在江南地区强势崛起,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使江苏水上活动日益频繁。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国为西征楚国,开凿胥溪,以避长江之险;三十四年(前486),吴国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这一时期的江苏港口主要为军事服务,在运道沿线建有港口设施和城池,作为军事物资中转基地。吴国和越国的水军都曾沿着海岸线北上伐齐,在连云港发现大量吴越文化遗址,证实吴越两国曾把连云港作为北上的中转站,负责运输的战船可在连云港沿海靠泊。为军事服务的港口,也带动了地区间的交流,胥溪和邗沟此后均发展成为江南地区和江淮地区间的重要水运干道。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为加快地区间沟通交流,加强水运通道建设,先后开凿丹徒运河、茱萸沟等,形成了沟通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的水运通道。当时境内的盐铁运输已比较兴盛,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带动江苏港口初步发展。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政治、文化重心开始南移,南京成为“六朝”都城。以南京为中心的水运网络开始形成,开凿了破冈渎、上容渎,整治了江南运河,加强了南京与太湖流域的沟通。随着水运交通的发达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在商船集中停泊的地方,逐渐形成一批以泊船码头为中心的码头集镇。其中在南京最著名的有长干里(今中华门一带)、横塘(今莫愁湖一带)、方山津(今江宁方山一带)、石头津(今清凉山一带)。南朝乐府诗《长干里》和左思《吴都赋》,描绘了水上人家的生活,也展现了“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码头集镇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开启了与海外地区的交流,许多海船往来于中国和南洋诸国,以及印度、日本、朝鲜之间,江苏与南海地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进一步带动港口发展。
二、因漕而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始大规模整治全国运河,特别是开凿大运河,把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联通起来,构建了遍及全国的水运网络。大运河的开凿将南北地区联成一体,巩固全国统一,也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唐玄宗起,对漕运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置专管漕运的转运使,并逐步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保障江淮漕粮运往北方。随着北方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加之军事的需要,北运的漕粮不断增多,北宋中叶由江淮运河北运的漕粮多达600万石以上。商贸活动随漕运的兴盛逐渐活跃起来,大运河上“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大运河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水运大通道。
水运的兴盛与地区的发展相互促进。伴随漕运和商贸的繁荣,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今镇江)和江都(今扬州),运河与淮河汇合处的楚州(今淮安)都逐步发展为具有重要水运枢纽功能的港口城市。其中,扬州港是唐宋时期中国最繁忙的港埠之一,是淮南漕运、盐运的枢纽,北宋司马光描写扬州“万商落日船交尾”,展现了扬州番舶云集、商贾如织的繁华景象。同时,扬州港也是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往来海外的商船大多停泊于此,不仅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还加速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唐代扬州设有专门接待外国人的旅馆,大食、波斯、新罗、日本等国在扬州的侨民有数万人之众。9世纪阿拉伯学者伊本·考尔大贝在其《道程及郡国志》一书中,曾谈到中国唐代四大商港,扬州港即为其中之一。
三、盛极一时,促进经济贸易繁荣发展
元统一全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制定了“海运漕粮”的国策,而江苏地区既是漕运的基地,又是海运的起点,港口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刘家港逐渐成为海外贸易港,凭借优越的港航条件和大规模的国内、国际贸易,海内外商船亦云集于刘家港,国内有浙、闽、粤沿海诸省的客商,国外“凡高丽、琉球诸夷,往来市易”,故谓之“六国码头”。明成祖永乐年间,依托刘家港自然海港和南京龙江造船厂的发达造船业,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亚洲、东非等30多个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家与地区,客观上扩大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传播了中华文明。
明清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市镇兴起,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农业、水利、丝棉纺织业等均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港口作为货物贸易中转的重要节点,保障了区域货物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作为江苏地区乃至全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棉布、米粮和丝绸等大宗商品和消费品交换频繁,其辖区内运河沿线浒墅关商贸兴盛,是全国税额最高的五大钞关之一,反映了江苏运河沿线港口的繁荣景象。
四、近代化发展,支撑城市经济
1882年,南京首座轮船码头——下关功德船码头建成使用(岳巧红 提供)
进入近代,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镇江、苏州、南通、南京等相继开埠,成为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和攫取物资的门户。沿江港口码头为适应轮船靠泊随之逐步向近代码头设施发展。
南京港1895年最先开埠,英、法等国为满足运输需求,先后在下关、浦口建设了码头,开始大量物资的转运。港口的发展,促进了热河路、中山码头和九家圩一带街市的形成,下关港埠也逐渐繁盛,同时带动报关行、转运公司和煤炭分销处等港口关联行业的发展。
1910年,南通天生码头建造完成,南通地区所需的煤炭、燃油等均用货轮运至天生港。天生港码头逐步成为上海至扬州航线上的重要港口。方便的停靠条件使通过港口的客货逐渐增多,促使与港口相关的行业纷纷出现,其中以报关行、转运行居多。
1935年6月,连云港港开港,离连云港十余里的墟沟,也因港口建设和沿海渔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商业和渔业为主的城镇。富商巨贾来往于老窑、墟沟者络绎不绝,各种商务日益发达,有商店二百所。十余家沙石公司和一些港口商务管理部门也相继在连云港建立办事机构。
五、恢复建设,助力江苏探索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20世纪50年代反封建改造、60年代贯彻“以港养港,以港建港”政策、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推进,江苏港口建设有所恢复,但发展速度仍旧缓慢,港口总体规模仍然偏小。1978年,江苏港口通过能力仅为0.5亿吨,最大靠泊等级仅为1万吨级,主要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港口甚至靠人拉肩扛装卸货物。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使港口体制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港口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沿江港口建设南京新生圩、扬州卞港、镇江大港、南通狼山等新港区,沿海连云港港突破淤泥质地基建港的关键技术难题,开辟庙岭新港区,一批万吨级以上海轮泊位及原油、煤炭等大宗货物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最大靠泊等级达到3.5万吨级。至1990年,沿江沿海港口共新建生产性泊位171个,新增通过能力1亿吨。到1990年底,全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322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综合通过能力1.5亿吨。
港口生产运输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从1978年的0.6亿吨增长到1990年的1.3亿吨,南京港吞吐量于1986年突破4000万吨,南通港、镇江港、连云港港吞吐量先后于1985年至1988年间突破1000万吨大关。港口集装箱运输逐步兴起,1981年张家港港在浮码头上成功装卸国际标准集装箱,成为江苏港口最早出现集装箱运输业务的港口,至1990年,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万标箱,开辟了至中国香港以及日本名古屋、神户等地的集装箱航线。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步伐,江苏港口口岸开放区域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地区拓展。1978年以前,全省仅有连云港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82年至1986年间,南通港、张家港港、南京港和镇江港相继对外开放,推动了沿江港口由内河型、封闭式港口向江海型、开放式港口转变。
六、加快建设,有力引导产业集聚
2007年第五代集装箱船停靠太仓港(岳巧红 提供)
1990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的部署,制定了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积极建设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随后的10年间,全省各地实施“以港兴市”,港口进入加快建设、集聚产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沿江地区大力发展大进大出的基础性港口型工业,一批钢铁、石化、电力企业在沿江设厂,逐步汇集形成特征鲜明、与港口关系密切的产业带。
为更好地服务产业开发,江苏港口继续加快建设步伐。沿江新辟了常熟、太仓、常州等港口、港区,新建、扩建了一批公用码头和企业、商贸专用海轮泊位;沿海连云港港采用“爆破挤淤”技术完成西大堤建设,初步形成环抱式港口总体格局,盐城大丰区突破侵蚀性海岸建港的新技术,南通吕四港起步开发;内河港口也开始蓬勃发展,徐州港跻身全国内河港口十强的行列。到2000年底,全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约95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8个,最大靠泊等级达到5万吨级,综合通过能力6亿吨,是1990年的4倍。
产业快速集聚和港口基础设施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带动了港口生产运营稳步发展。2000年,全省港口吞吐量达到4.1亿吨,是1990年的3倍多,主要港口货种突破了能源和建材的局限,逐步向产成品扩展,形成多元化货种共同发展的结构。集装箱运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96年中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苏沿江港口大部分国际航线转到上海港,但在内贸和外贸内支线箱量增长的带动下,江苏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2000年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7万标箱,是1990年的8倍。
七、全面开发,跨越式提升服务能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全国港口实施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下放并实施政企分开。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水陆并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推行以路补水政策,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建成,10.5米航道上延至南京,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港口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布局、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1—2012年,全省港口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873.8亿元,至2012年底,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4.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1220万标箱。这一时期,江苏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攀升,在2000年基础上跨越15个亿吨台阶,于2012年达到19.5亿吨。苏州港、南京港、南通港、连云港港、江阴港、镇江港、泰州港的货物吞吐量相继突破亿吨,其中苏州、南通、南京三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江苏成为全国亿吨大港数最多的省份。
沿海掀起港口开发热潮。沿海除前三岛港区以外,徐圩、赣榆、灌河、响水、滨海、射阳、大丰、洋口和吕四港区全部启动建设。以连云港港为龙头的沿海港口加快构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008年南通洋口港区烂沙洋10万吨级北航道一期工程开工,为我国在辐射沙洲建港提供了实践经验。2012年连云港港25万吨级进港航道正式通航,揭开了江苏深水大港发展新序章。沿海各市以大港口带动大产业,加强与大型石化、冶金、电力等企业集团的合作,形成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带。
沿江港口不断推进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建设。以集装箱、铁矿石、煤炭、原油四大货种为重点的港口能力建设成效最为显著,最大靠泊等级达到了20万吨,在中国能源及重要物资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吞吐量的30%左右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中转,沿江大型企业所需的海进江原油、70%的进口铁矿石、30%的集装箱由江苏沿江港口中转,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依托港口,沿江地区形成密集的产业带,一批以大运量和外贸为主的大型企业快速向沿江地区集聚,沿江地区集中全省90%以上的大型冶金石化企业、60%的电力企业,初步形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内河港口充分结合江苏干线航道网建设和地方航道整治,以京杭大运河水运主通道、江海河联运系统和重要物资运输系统的内河港口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集聚沿河产业,形成港口在前,企业、园区和交易市场在后,联系紧密、产运销一体的沿河产业集聚区。
八、转型升级,江苏港口尽显千年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运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江苏港口进入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交通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江苏全面实施“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港口发展总体思路,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全省港口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一体化改革,港口布局更加完善,生产运营稳步推进,绿色智慧平安港口建设成效突出,是有史以来港口基础能力提高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战略地位作用不断强化的时期,创造了江苏港口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
这10年,江苏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以来,江苏港口加快沿海港口群建设,强化沿江港口功能升级,推进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至2023年底,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8.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2009万标箱。沿海港口以沿海大开发战略为引领,加快深水大港建设,全面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及洋口港区15万吨级、南通吕四港区10万吨级、盐城大丰港区10万吨级等一批深水航道工程,4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相继建成,还建设了盐城港滨海LNG、南通港中天钢铁等深水专业化码头;沿江港口以12.5米深水航道为带动加快提档升级,港口能力结构不断优化,最大可接卸20万吨级散货船;内河港口以集约化为方向,随着京杭大运河、连申线、宿连航道等干线航道建设项目重大突破,加快建成徐州双楼、无锡城郊、淮安新港、宿迁中心港等为代表的内河规模化作业区。
这10年,江苏港口综合服务实力快速提升。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2023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1亿吨,集装箱国际海运网络不断完善,与江苏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前20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航线通达率达60%,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家中有9个实现海运直达。2023年全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标箱,有力支撑外贸进出口企稳回升。成立了江苏省港口集团,深化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推动实施了多式联运、信息化和绿色港口等试点示范工程,全省港口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岸电设施数量、接电艘次、用电总量位居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首位,累计获评中国绿色港口、亚太绿色港口10个,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四期码头建成全国内河及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南京港龙潭集装箱码头获五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和四星级“中国智慧港口”授牌,两项荣誉均为全国唯一上榜内河港口。
这10年,江苏港口战略地位作用不断强化。已建成大宗战略物资的输送纽带和运转中枢,承担了全省90%以上的能源和外贸运输物资。沿江沿海港口还承接了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转运物资,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90%的外贸原油、70%的外贸铁矿石、20%的集装箱通过江苏港口中转。沿海、沿江、沿运河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全省80%左右的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港而建。沿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石化、造船企业,70%以上的水泥、造纸企业和60%以上的电力企业,沿海港口服务保障了盛虹炼化、中海油、中天钢铁、金光纸业等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落地,运河沿线吸引了润泽新材料、天合光能等一批百亿级企业落户。
随着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港口在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传播港航文化的重要载体。2024年,南京港组织了港口开放日活动,来自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中国港口协会会员单位和媒体单位近百人在新生圩港区、龙潭港区交流参观。在江苏港航文化遗存名录中,“南京港”“黄田港”“窑湾码头”“御码头”“刘家港”“黄泗浦”“大生码头”“大浦港”“上关渡”“下关渡”“瓜洲古渡”“西津古渡”等港口遗存跨越千年,展示出港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
〔作者简介:岳巧红,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运事业部副总工程师;王仙美,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水运)。〕
栏目编辑:王魁诗
- 上一篇:张学锋:唐代海外交通中苏州黄泗浦的卫星港功能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