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杨木高:南京“老虎桥”新考

2025-08-12    

在南京,提到“老虎桥”,可谓妇孺皆知。它既是一座桥名,也是一个街巷名,更与一座监狱的名字紧密相连。


2012年6月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地名大全》一书中,有两个词条介绍“老虎桥”。一个是介绍“老虎桥”作为桥名的由来:


老虎桥,桥(废)。位于进香河路南段,原进香河上。东连老虎桥(街),西接卫巷。〔同治〕《上江两县志》即载有此桥名。清代建,“由邑人林森茂捐修”。建桥时,桥东附近有集园、蔚园两座园林,其中蔚园内有一景点叫“老虎刺”正对该桥,故以景点名中“老虎”二字得桥名。


另一个词条是介绍“老虎桥”作为街巷名:


老虎桥,街巷。位于进香河路南段东侧。原为进香河上一座桥,西起进香河路,向东接四牌楼(巷),再折向南接小纱帽巷。〔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即有此街,以西连进香河上老虎桥得名。


这两个词条成为解释“老虎桥”作为桥名和街巷名的权威版本。2012年3月陈济民所著《南京掌故》(修订版)一书中,文章《老虎桥为何以老虎为名》对“老虎桥”桥名的由来和老虎桥监狱做了介绍,其内容和《南京地名大全》一书的介绍基本相同。


那么,进香河上是否有“老虎桥”的存在?林森茂捐修的“老虎桥”是这座桥吗?“集园”和“蔚园”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蔚园”里的“老虎刺”真的正对这座桥吗?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老虎桥”的桥名和街巷名以及老虎桥监狱的名称和建设时间进行了新的考证。


经过考证,得出以下结论:进香河上没有桥称为“老虎桥”;“老虎桥”与“老虎刺”没有关系;林森茂捐修的“老虎桥”在内秦淮河下浮桥之南,即今天的施府桥;老虎桥监狱只是俗称,监狱的正式名称并非如此,其修建时间不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而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半年。


一、进香河上没有“老虎桥”


8527f4bf-d199-483b-900f-8d7f503085d9.jpg

图1 进香河上的桥(源自〔道光〕《上元县志》)


进香河是明朝开挖的一条贯通玄武湖和杨吴城壕的小河,因市民常乘船去城北鸡笼山上的鸡鸣寺进香而得名。明清时期,南京被称为江宁府,市内以内秦淮河为界,河的北面为上元县,河的南面为江宁县。清代南京地方志有多个版本,如〔乾隆〕《上元县志》、〔道光〕《上元县志》和〔同治〕《上江两县志》等。每本志书对进香河上架设的桥梁均有明确记载,有的记载为五座桥,有的记载为六座桥,但都没有“老虎桥”。


〔道光〕《上元县志》载:“莲花桥在北门桥东,严家桥在莲花桥北,红板桥在严家桥北,石桥在红板桥北,西仓桥在石桥北,进香桥在西仓桥北十庙围墙外,以上六桥跨明进香河。”(图1)


〔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厢卷”载:“右东北第九甲:老虎桥、单牌楼、中门十庙、北极阁、西仓桥(明黄冈杜濬居此)、磨盘巷、栖贤巷、银鱼巷、五福巷、莲花第五桥(其北有春水园、曹恺堂别业也,汤贞愍诗莲花桥北石桥东,是也)、九代巷(有汪氏蔚园)。”这里记载的“老虎桥”在“右东北第九甲”,是街巷名。“甲”是同治三年(1864)清军重新占领江宁后对城市管理的一个单元,100家设1甲,每甲设甲长,城中一共有122甲,城外有24甲,归保甲局管辖。


据宣统元年(1909)南洋陆师学堂编绘的《清江宁省城图》中标注,进香河上彼时仍仅有西仓桥、大石桥、红板桥、蒋庙桥(严家桥)和莲花桥五座桥,没有标注“老虎桥”。


那么,作为桥名的“老虎桥”到底在哪?笔者认为,有桥必有水,桥一定是架在水上。进香河水经莲花桥流入杨吴城壕,向东流经通贤桥至新浮桥,最终注入珍珠河。这一河段可能存在一条支流北上,延伸至小纱帽巷、四牌楼巷一带,“老虎桥”极有可能是架设在这条支流上的一座小桥。现代学者薛冰在其《格致南京》一书中认为:“莲花桥则是跨杨吴城濠之桥,现位于进香河与杨吴城濠汇合处;桥北面河旧有莲花庵。旧有莲花桥路东至通贤桥,一九三四年并入珠江路。而老虎桥则位于四牌楼与通贤桥之间,不属进香河五桥之一,现存路名。”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老虎桥”具体位置尚需要进一步考证,但肯定不在进香河上。


二、蔚园的“老虎刺”与“老虎桥”没有关系


4c6e2247-fbb6-4697-9763-69d0a024a725.jpg

图2 九代巷和老虎桥位置图(源自〔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7)


历史上,进香河东侧确实有集园、蔚园的存在,两座园林均为私家园林。集园、蔚园以及进香河南端东侧的春水园、琴隐园等私家园林,最终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此后,进香河东侧人烟稀少,十分荒凉,昔日的繁华盛景不复存在,现该区域的街巷“蓁巷”就是最好的注解(“蓁”解释为“草木茂盛”或者“荆棘丛生”)。直到20世纪初期,清政府在此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并新建罪犯习艺所(新式监狱),这片土地才逐渐恢复了人气。


集园的主人汪正鋆(1787—1836),字镕吾,号均之,监生,系清朝大臣汪志伊(1743—1818)第四子。汪正鋆性情敦朴,绩学嗜古,雅好诗歌,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闱挑取誊录,此后便不求仕途上进,在金陵修筑集园以自娱。两江总督孙玉庭、陶澍与其为忘年交,屡劝仕进不就。汪正鋆著有《集园遗书诗文》《钞春草堂杂著》《宋玉带楼韵》《文录赤石子集》等。《金陵园墅志》“卷上”载:“集园在石桥北,桐城汪均之正鋆居金陵所筑,有保澄轩、集台、海潮庵诸胜。”汪正鋆去世后,集园荒废。后在清代画家汤贻汾(1778-1853)的帮助下,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被曹秉仁(又名曹士虎,字恺堂,江苏武进人)购买,之后曹氏开始重修集园,将其更名为“爱园”。名画《爱园图》系汤贻汾的画作,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幅画作清楚地描绘了爱园的景致,也清楚地标出爱园具体位置就在大石桥北、进香河东,即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斯霞小学)、东南大学榴园宾馆一带。可见,集园大约建于道光初期,晚期改为爱园。


那么蔚园又在哪里?〔道光〕《上元县志》载:“……汪氏蔚园、集园、怡园,不可胜纪也。”可见在道光之前蔚园就已经存在。〔光绪〕《续纂江宁府志》记载:“进香河南迳西仓、北石、红板、严家、莲花第五桥,而合清溪(蔚园有三层楼、老虎刺,集园有保澄轩、集台、潮音庵,皆在水东)。”又卷8中记载:“九代巷蔚园,汪邺楼所居。”另有民国时期的《金陵园墅志》“卷上”载:“汪氏蔚园在九代巷,佚其人名。”也就是说,蔚园的主人是汪邺楼,蔚园又称为汪氏蔚园,在九代巷。〔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7图中标明九代巷在西仓桥、九眼井的东面,四牌楼的北面(相当于今北京东路一段,见图2)。


汪邺楼原名汪度(1777—1826),上元人,字白也、仲容,庠生。朴学好文,年少时,以布衣客于魏杞父子间,得受其学,善倚声,晚居古佛庵,著有《玉山堂词》。汪度早年与梅曾亮、严峻生、汪嘉昇等交往甚密。嘉庆七年(1802)前后汪度馆于随园。洪亮吉曾有诗《题汪度诗集后》云:“何物书生解游戏,鹅笼不住住鸡笼。”滇南诗人严廷中(1795-1864)诗咏《汪邺楼招诸友集蔚园》:“清晨打浆入烟霞,白下桥边取路斜。结伴来寻三径竹,将篱犹胜数枝花。浓荫庭院人思酒,落日江湖客忆家。笋绿樱红好时节,感君留我醉天雅。”可见汪度好交友,常约文人雅士在蔚园饮酒作诗。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集园、蔚园的主人均姓汪,两座私家园林均在进香河东侧、大石桥北侧,大致为现在东南大学校园的西部。蔚园里确实也有“老虎刺”的景点,但是言及“老虎刺”对着桥,桥取名“老虎桥”,未免有点牵强。作为街巷名的“老虎桥”应该离桥不远,而街巷老虎桥位于进香河南端东侧,蔚园位于进香河北端的东侧,两地相距将近1000米,中间还隔有东仓巷、盈余巷、南仓巷、太平巷等,“桥”如何正对“老虎刺”?笔者认为,汪氏蔚园的“老虎刺”与“老虎桥”没有关系,桥不可能因“老虎刺”而得名。


三、林森茂捐修的“老虎桥”不是进香河畔的“老虎桥”


be3bb1ec-b771-4fc2-8ad2-de5026f73332.jpg

图3 林森茂捐修老虎桥位置图(源自〔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7)


历史上,一个叫林森茂的南京人确实捐修过“老虎桥”。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记载:“老虎桥在县西十里,光绪元年,邑人林森茂捐修。”这里的“县”当指的是江宁县或者是上元县(江宁县和上元县均由江宁府管辖),此时的江宁县衙在银作坊(今秦淮区长乐路9号附近,1958年拓宽长乐路时拆除原江宁县衙),上元县的县衙在中正街(今白下路101号,尚存部分县衙建筑)。林森茂捐修的“老虎桥”位于“县西十里”,很显然不在进香河东侧。林森茂在光绪元年的捐修,实际上是出钱维修,因为这里的“老虎桥”已经存在多年。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7载有“县西十里”的“老虎桥”,位于下浮桥之南的施家巷和五福街之间(图3)。“城厢卷”载:“右西南第三十七甲:萝卜地、回龙街、陆家巷、崇恩街、新盛街、毛家苑、五福街、老虎桥。”这个“老虎桥”原叫“张侯桥”。据〔康熙〕《江宁县志》卷3“桥”载:“张侯桥在淮水南,瓦官寺以近,张昭宅因名。传为吴张昭所造,晋义熙六年,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即此。”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改封“娄侯”,其宅邸曾在此桥边,称作“娄侯桥”,后因谐音被讹传为“老虎桥”,到了清代又因附近府衙的存在,被改称为“老府桥”。


《南京地名大全》词条对“老府桥”的解释:“老府桥,街巷(废)。位于升州路西段南侧,下浮桥东南施府桥巷中段。原有娄侯桥,以三国时娄侯张昭曾住此地桥边得名。后桥边成街巷,‘娄侯’讹为‘老虎’,称老虎桥。继又转音为老府桥。1950年,此街巷与施家巷合并,各取一字称施府桥。”位于今五福街北段的“老虎桥”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老虎桥监狱是民间俗称


提到“老虎桥”,不能不提老虎桥监狱。


关于老虎桥监狱名称的由来,《玄武区志》记载:“由于监狱大门阴森森像一个老虎嘴巴,市民就管大门斜对面的小桥叫‘老虎桥’,也把监狱称为老虎桥监狱。”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南京地名大全》中写道:“至于民间传‘老虎桥,原为进香河上的一座桥,因临近监狱,过去称入狱如同入虎口,桥因此得名’,或者所谓‘龙生九子,其一如虎,为监狱神(图腾),桥靠监狱,故称老虎桥’等,这些均与事实不符。因桥建于清光绪之前,监狱始建于清光绪末,是先有桥,后有监狱,桥不可能在还没有监狱的情况下,就以其作为参照物而得名。”监狱实际上是因地处老虎桥街巷(地址为老虎桥32号)而被称为“老虎桥监狱”,它仅仅是民间俗称。


在正规的政府公文中,均没有使用过“老虎桥监狱”这一名称。笔者查阅“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该数据库完整收录从创刊年至停刊年的《益世报》(1915—1949)和《申报》(1872—1949)两种报纸〕,最早使用“老虎桥监狱”一词的是1946年11月8日《申报》的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周佛海宣判前后:未宣判要求公平判断 判死刑后热泪涔涔而下》。至于民间何时将该监狱称为“老虎桥监狱”,已经无法查考。


该监狱于宣统元年(1909)五月开办,建成后曾使用过多个名称。筹建时名叫“江宁罪犯习艺所”;开办后称“江南模范监狱”,辛亥革命时毁于战火;1914年10月北洋政府司法部派员重修,1915年1月更名为“江苏江宁监狱”;从1917年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一直称“江苏第一监狱”;抗战胜利之后,监狱改称为“首都监狱”;南京解放后,1949年6月称“南京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更名为“南京市监狱”;1955年6月,改为“江苏省第一监狱”;1993年12月,监狱更名为“江苏省南京监狱”。1999年3月,监狱整体搬迁到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宁双路,继续使用“江苏省南京监狱”名称。因此,在监狱的规范名称中,从来没有使用过“老虎桥监狱”这一名称。


这所监狱建于何时?权威的出处有两个:一是《江苏省志·大事记》:“(1905年)清政府在南京老虎桥创办了近代最早的监狱,定名为江南省城模范监狱。模范监狱有房220余间,可容犯人500多人,第一任提调官为知府许星璧、杨钟羲。”二是《江苏省志·司法志》:“光绪三十一年,江苏拨库银lO万两,在南京城内进香河老虎桥45号开工建新监,占地47184平方米,其中水塘、水沟面积为5290平方米。光绪三十三年建成,定名江宁罪犯习艺所。宣统元年,改称江南模范监狱。有监房104间,容纳犯人800人。新监地势偏低,靠近水塘,大沟又低于进香河底,监舍阴暗潮湿,夏季秽气蒸薰,大雨时院中积水难排。”其他所有公开出版物提及老虎桥监狱的建设时间均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但我们从两江总督端方向清政府汇报该监狱筹建和拟开办情况的两份奏折中发现,监狱开始建设的时间不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而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半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第一份奏折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二日钦奉上谕,翰林院撰文吴荫培奏罪犯习艺所新章,请责成各省府州县一律分设一折,著各省督抚所属一体认真办理。等因,钦此。当经前署督臣周馥饬司遵议,并派员去天津习艺所详细考查,饬由江南筹防局在省城大石桥地方购买民地五十八亩有奇,平迤清旷,较远市廛,以之建造罪犯习艺所尚属相宜,嗣因费钜难筹,未能修建。”[1]从这一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江总督周馥在职期间(1904年9月至1906年9月)试图按照清政府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初二日谕旨的要求筹建罪犯习艺所,但因为经费问题未能修建,只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宣统元年(1909)五月,第二份奏折记载:“近年钦奉谕旨,令各省设罪犯习艺所……曾于上年二月间奏明,饬令各司道于库存项下,无论如何为难,设法筹拨,陆续支放应用……旋在江安粮道库筹拨银十万两,派员勘估,绘图鸠工,兴造监狱一所……即于本年五月开办。”[2]“在江安粮道库筹拨银十万两”的时间是“上年二月间”之后,即1908年。监狱的开办时间是“本年五月”,即1909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江总督周馥调任闽浙总督,端方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到任后方才启动罪犯习艺所修建工作。另据1923年法权委员会《考察司法记》记载:“江苏第一监狱设在江宁,前清南洋总督端方任内建筑,初名江南模范监狱,辛亥革命时迭遭兵燹。”[3]此外《首都志》记载:“查模范监狱原为江宁罪犯习艺所,光绪三十三年由督宪端饬筹建筑。”这一记载与端方奏折报告的建设时间相吻合。端方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督催江宁藩司和苏松太道修造新式监狱的札令中说:“江宁为省会要区,上海为通商大埠,观听所系,尤应率先筹办,以为各属之倡。查有日本留学考察监狱高等警察宪兵两科毕业生张大川、警务毕业生山东试用州吏目王兆甲于监狱之法研求有素,应即饬派该生等在于江宁省城及上海地方会同印官,相度地址,规划建筑,采用欧美良法,参酌本地情形,拟议简章,绘具图说,刻日禀候核夺。其如何筹措经费之处,即由江藩司督同江宁府县、上海道督同上海县妥筹议详,务期迅速举办。”[4]由此可见,端方要求调派张大川和王兆甲负责监狱筹建事宜,建设经费“由江藩司督同江宁府县……妥筹议详”。因此,可以认定该监狱为端方任上所建,始建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宣统元年(1909)开办。


事实上,监狱开办之时,1909年5月30日的《申报》就做了报道:“宁垣建造罪犯习艺所,因习艺所范围太狭,特改名为江宁省模范监狱。日前业已工竣……昨经许杨二太守会拟详细章程并议定应用经费各数及各职员应办事宜开折,通禀各宪核示以便择期开办。”[5]1909年7月,江宁府派委李岳蘅为正典狱,艾联芳为副典狱,[6]各科科长同时确定,监狱开始正式运作。


(作者简介:杨木高,江苏省监狱管理局原一级调研员、副研究员,江苏省监狱工作协会原秘书长,《江苏警视》原主编。)


栏目编辑:胡渝宁


参考文献

[1]端方.筹办罪犯习艺所折[M]//端忠敏公奏稿:卷11.

[2]端方.模范监狱开办折[M]//端忠敏公奏稿:卷15.

[3]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法政卷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江督札饬采用西法建造监狱[N].申报,1907-07-12.

[5]江宁模范监狱之开幕[N].申报,1909-05-30.

[6]派定江宁模范监狱人员[N].申报,19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