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运博“运河城市”首展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中国大运河,从空间的维度来看,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串联起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繁华。从时间的维度看,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大运河,滋养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明珠——洛阳城。
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运河第一锹”开挖的地方,扬州与运河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夙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和旅游网红打卡地。今年春天,中运博推出运河城市系列特展,以隋唐运河的中心城市洛阳为开篇,“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担纲本系列首展。
诗人笔下的浩浩洛阳城,将在春日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缓缓展开辉煌画卷。
女皇+诗人+高僧三位“神秘人”织就锦绣洛城
据策展团队介绍,“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特展以白居易的诗句为线索,串联起“神都宫阙”——洛阳宫殿、“市朝之城”——市民生活、“伊阙佛龛”——造像艺术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背后的暗线正对应着三位著名历史人物:女皇武则天、诗人白居易、高僧神会和尚。三个人物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囊括了唐代洛阳的城市、社会面貌,以及由此所呈现出的运河国际大都会繁花似锦的社会景象。
神都宫阙东都风华盛,池苑花如锦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营建东都奠定了洛阳城的三百年繁华,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的功用日益凸显,唐高宗至武周时期,洛阳城跃升成为“东都”乃至“神都”,围绕“大唐的东都”与“池苑花如锦”两个单元,通过唐洛阳宫遗址出土的诸多文物、多种展览方式相结合,娓娓道来洛阳城的壮阔与唐人贵胄的自信。
中运博体积最小的文物是什么?是来自含嘉仓的炭化粟。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之一,也是隋唐两代的漕运重要仓储地,来自苏州、楚州、扬州、滁州等东南州县的稻米,沿着大运河北上,确保了东都洛阳乃至长安的粮食供应。这次展览中,含嘉仓铭文砖也来到了扬州,铭文注明了该窖在仓区的具体坐标方位,为复原含嘉仓布局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市朝之城运河中心处,丝路尽繁华
洛阳是每一个生长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故乡,曾有无数诗人用不朽的诗篇装点这座城市,市井的繁华、里坊的交错,浸润了洛阳人的生命与故事,此部分分为“运河的中心”与“丝路尽繁华”两个单元,围绕诗人白居易的文物组合,结合唐三彩、胡人器物、各类绚丽的生活器具,呈现出盛世神都的勃勃生机。
在洛阳唐代遗迹的考古发掘中,精品铜镜层出不穷。时隔千余载,镜中无日月。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产铜镜之地,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曾提及扬州长吏于每年五月五日督造“江心镜”,其镜“背有九五飞天龙”,工艺精绝,是进奉皇宫的贡物,又被称为“天子镜”。
伊阙佛龛此心皈依处,峭壁访千龛
在繁荣富足的洛阳城,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雕刻艺术,受到善男信女的广泛支持和推崇。此部分以神会和尚塔出土文物为引子,以“心灵的慰藉”和“千龛邻峭壁”两个单元讲述唐代佛教信仰的繁盛,并尤为突出龙门石窟的鼎盛,凸显这一隋唐雕塑造像艺术的宝库,揭开龙门石窟珍贵遗产的瑰丽博大。
此造像原为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第2194窟)南壁西起第一身罗汉—佛弟子迦叶像,1936—1940年间被盗,2001年加拿大国立艺术馆将造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堪称我国石窟造像中难得一见的妙品。
“沉浸式”带你漫游盛唐大都会
这次的展厅空间设计也堪称一大亮点。主创团队参考盛唐时期壁画和文献资料,部分恢复出同时期宫殿、居住空间的结构与装饰,龙门石窟的几座著名窟龛也在本展中复原呈现;展览组还与相关团队合作,通过洛阳宫城建模动画投影,序厅的多层宫殿景深装置的制作,借助科技手段“三位一体”,还原了大气恢弘、繁华绮丽、宝相庄严的盛唐时期洛阳城。
- 上一篇:宿迁话中的“茶”与“水”
- 下一篇:记忆中的那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