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宿北战役胜利75周年
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役的意义和启示
——纪念宿北战役胜利75周年
来源:江苏经济报 2021年12月31日
宿北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宿迁市档案馆藏)
1946年12月,在宿迁大地打响了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役——宿北战役。宿北战役从1946年12月13日打响至19日结束,历时7天,以其坚决、彻底地歼灭国民党整编师的战绩率先载入人民解放战争史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迅速结束苏北战事”的计划,对整个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宿北战役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第一次提出“人民解放战争”概念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师苏北后打的第一仗,也是解放战争华东战场五大战役(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的开局之战、首胜之战。
宿北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对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争取全国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宿迁地区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辉煌一页。
宿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五个首次”奇迹:
首次展示出解放战争初期巨大的人民力量,探索建立了华东军区各级支前机构和民工支前制度,实现在一次战役期间群众支前规模达到43万余人,为大规模运动战提供了胜利保障,直至莱芜战役后趋于完善。
首次提出“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口号,为提升我解放军战力奠定了基础。
首次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运动战”军事思想,在中共“七大”首次提出运动战后,第一次将我军运动战规模上升成为大兵团运动歼灭战,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参战部队数量达到20万人以上,其中主战场达11万人以上,将“集中优势力量,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针运用得更加彻底。
首次创造了大规模歼敌的战役范例,开创了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我解放军一次歼灭3个整旅的范例。
首次胜利实现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成为华东战场由前部转入纵深的开端与标志,促成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成功,为后续的鲁南、莱芜等战役的胜利以及改变战场态势奠定了重要基础。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在宿北战役胜利75周年到来之际,如何继承和发扬宿北战役精神,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一以贯之始终坚持讲政治,
是宿北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自抗日战争结束后,党中央就清醒敏锐地估计到内战的不可避免,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华东战局极为关注,曾明确电示:“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
1946年9月,中央军委给陈、粟、谭的指示并严令山野、华野:“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此战关系极大,不宜打得过早,望诱敌深入沭阳附近,然后集山、华全力聚歼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政治是具体的……战争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大家想想,如果党中央发出的号令没人听,做不到令行禁止,那还谈什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从11月底到12月上旬,陈毅、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领导同志,在涟水西北陈师庵等地多次召开了会议,学习中央“三个月总结”精神,着重领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并对照华东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战术水平,统一战略思想。
同心同德始终坚持讲团结,
是宿北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是两大野战军首长首先向中央军委提出来的。提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中央军委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开(对内)执行。”
陈毅作为宿北战役的司令员,粟裕作为整场战役的指挥官,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中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相互配合默契,为宿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华东野战军参谋秦叔瑾回忆:“粟裕指挥战役,陈毅完全信任与支持,每次战争动员前,陈毅都会讲话,谈形势、后勤、作风、思想。为保证粟裕专心考虑战役部署还特意强调不准任何人打扰,任何军事行动由粟裕全权负责。”
放眼宿北战场,各参战部队积极配合组织战斗伺机消灭敌人,山东和华中野战军担任阻援任务的部队,在盐城、涟水和峄县以东地区坚决阻击进攻之国民党军,其中华中野战军第6、第7师和第10纵队各一部在涟水方向浴血奋战,将整编第74师等部阻止在六塘河以南地区,保证了主力在宿北作战的胜利。共产党军队这种团结支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正好与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以邻为壑”形成鲜明反差。军心齐,使得宿北战役的胜利之果生根发芽。
顽强拼搏始终坚持讲血性,
是宿北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宿北战役前,我军面临严重局面:其一,解放军无论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均处于劣势;其二,我军淮南淮北先后撤出,淮阴淮安相继失守,回旋地区较小。宿北战役既是激烈的运动歼灭战,又是艰苦的分割战、阻援战。主攻部队加紧猛攻,不惜一切代价,力求速战速决;阻援部队千方百计堵住敌人增援,在69师未被歼灭之前,不让援军靠近一步。叶飞在《苦战骆马湖》中曾评价:“此仗的战斗过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而是曲折的,甚至一度极为风险。”但是我军始终保持艰难困苦面前决不低头,讲究策略、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直至夺取胜利。
何以祥《“集中兵力”全歼敌预三旅》一文中写道:“攻得上,守得住,表现了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连续突击的战斗作风。这种作风来源于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英雄主义。”
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是靠一股劲,一股气,杀出一条血路来。这种精神令敌人胆寒畏惧,让我辈肝肠回旋。
凝聚力量始终坚持讲民心,
是宿北战役乃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民主,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国民党对于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倒行逆施,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毛泽东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了做好宿北战役保障工作,宿迁人民积极发展生产,筹集粮食,支援前线,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把粮食送到哪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保家保田,大批优秀子弟组成支前队伍赶赴前线。宿北战役开创了人民群众大规模支前的先河,也开创了人民战争的全新形式。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在于我们党紧紧抓住了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从而汇聚了最磅礴的民心和民力。
本期作者:宿迁市档案馆 费 超
宿豫区档案馆 沈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