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的“方志元素”
日前,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这个宏大的规划中,地方志工作被频频提及,包括做好修史修志工作,深入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赓续乡土记忆;推出“中国大运河专志系列”等重点图书;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等。
这些“方志元素”,充分体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地方志工作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也将成为今后江苏文化建设的鲜活亮点。应该说,这几年江苏地方志工作主动作为,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做好修史修志方面:第二轮修志任务全面完成,编纂并出版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地方志书110部、271册、3.35亿字。其中,二轮省志有50本分志、10本专志,总字数4800万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78—2008年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二轮江苏省志与2008年编纂完成的首轮江苏省志共同构成了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全省110部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全部公开出版。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等7个设区市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地方通史。
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方面: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心工作,积极编纂主题志鉴,全国首部《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全国首部《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时代价值的志鉴产品相继问世。与省发展改革委、省档案馆、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重大建设成就展”。与江苏新闻广播共同打造《江苏小康印迹》H5融媒体产品,及时展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与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发布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江苏地方志》杂志出版的“红色地名”专刊入选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
在记录当代方面: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启动《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资料搜集和编纂工作,10个月后即正式出版。该书成为全国第一本全景式、全方位、全媒体记录省级区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书籍,也是全国第一本在省级抗疫表彰大会亮相的书籍。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年底和省统计局联合编纂《江苏记录》,第二年出版《江苏年鉴》和《江苏年鉴》英文版。《江苏记录》已连续三年入选省人大、政协“两会”的会议资料,在全国开创用当年资料服务省级“两会”的先河。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示范带动下,南京、连云港等21家市县地方志机构推出即时性记录产品,更好、更及时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
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方面:整理出版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古代地方志书集成《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共600余种,总规模530册。《江苏文库·方志编》出版130种、212册,合计篇幅3000多卷。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纂出版全国首部《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举办“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 点校出版《乾隆江南通志》,出版《长三角一体化——从历史走向现实》专刊。全新改版“江苏省情网”,将地情文化和文献数据库结合,智能检索系统入库志书、年鉴、地情书2216本,更好展现江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大力推进镇村志编纂,全省已有667个乡镇(街道)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乡镇(街道)志,738个村(社区)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村(社区)志。其中,25部志书入选中国名镇志,占全国已出版总数的27%,4部志书入选中国名村志。特别是2020年以来,省地方志办公室创新提出全媒体志鉴的理念,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文字表达的可读性、全媒体展示的可视性完美结合,打造了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志》和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志》等17部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全媒体志书,在地方招商引资、文旅推介、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讲好江苏故事方面:“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由小众互动向大众传播转变,2021年推送文章1016篇,其中原创文章342 篇,70余篇文章被新华社、《新华日报》等媒体转载,连续三次被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成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讲好江苏故事的重要平台。江苏地方志系统新媒体矩阵全年推送文章和音视频作品超过2万篇,阅读量超亿人次。“江苏方志大讲堂” 2021年举办18场(含南京分讲坛),除了线下听众近3000人外,还通过交汇点新闻、新华报业网等平台推广传播,辐射观众超200万人次。南京市、苏州市“方志大讲堂”,“泰州记忆讲堂”、淮安市“志在淮上”、连云港市“山海书谭·文史讲堂”等成为传播方志文化、讲好江苏故事的重要平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在打造区域文化传承弘扬高地方面:连续两届举办“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与江南大学、江苏新闻广播合作持续推送“水润江南”专题,以方志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参与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筹备工作,筹办主论坛的“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两个高端对话。参与中央电视台的影像志制作,《中国影像方志》系列已播出江苏23个县(市、区)。《江苏地方志》杂志强化专题策划,2021年推出最是江南、苏商前传、因运而生、东方之城、天工苏作、延陵风骨六个专题,打造宣传地方历史文化的高地。围绕江苏文化标识、地域符号,组织编纂了《中国淮扬菜志》《中国昆山昆曲志》《东海水晶志》等一大批专题特色志书。
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效果图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省方志馆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座设区市方志馆建成开馆,宿迁市方志馆开工建设,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等市确定方志馆选址或列入公共文化工程建设规划,“十四五”末将实现设区市方志馆全覆盖。苏州市投资3.1亿元建设国家方志馆江南分馆,作为江南文化集中展示的标志性工程。各地各单位因地制宜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史馆、院史馆、校史馆、厂史馆和各类专题史馆,呈现丰富多彩的方志文化展示体系。由江苏省方志馆牵头,吸纳各级方志馆和各级各类史志馆,组建“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实现社会文化资源共享,打通方志文化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