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书做成精品!《南通传统村落》编纂手记
2022年底,由南通市地方志办编纂的《南通传统村落》一书出版面世。当时我还是入职地方志办一年多的新人,这本书是我到地方志办后全程参与并且承编了部分篇目的第一本地情书,见证了整本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走向社会”,可谓是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南通传统村落》
《南通传统村落》是南通市地方志办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以村为篇,记录了截至2022年底南通市17个省级传统村落的历史渊源、格局面貌、古迹文物、民俗文化、物产美食、保护发展等内容,全景展示了南通传统村落的迷人魅力。这是一部江海文化的“纪录片”。这些传统村落是江海文明最集中、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承载着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书中详细记载了村落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独特的民俗、技艺等,这些都是江海文化的集中展示。这是一首魂牵梦绕的“乡情曲”。书中记载了村落的百年老树、石板老街、老房子、老街区,也记载了新中乳腐、石港窨糕、白切羊肉、盐齑豆瓣汤等传统特色美食,充满乡土气息,最能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这是一张乡村古建的“导游图”。古建筑多、遗址遗迹多是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乡村的显著标志。书里记载了大量古建筑、古遗迹,例如广济桥传统村落收录古迹文物达24处,多为明清时期建筑文物,其中3口古井,分别为元代、明代、清代开挖,目前均仍在使用。凤鸣传统村落收录古迹文物19处,余西传统村落收录12处,林梓收录9处。
石港窨糕
《南通传统村落》发行后非常受欢迎,供不应求。回顾整本书的编纂历程,无论是选题、编纂模式,还是排版设计和发行,都对今后的地情书编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选题:众里寻他千百度
选题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论证的过程。南通传统村落这个选题是怎么来的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地方志部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责无旁贷。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表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然而当前很多传统村落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没落消失,亟须抢救和记录。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传统村落选题切口小,操作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价值意义更加凸显。此外,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记录传统村落也策应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能为乡村振兴助力,这也与史志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相契合。
组稿: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在选题确定后,如何搜集材料组稿成为难题。传统村落大都没有编纂村志,我们掌握和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可以说是“等米下锅”。
如何组稿呢?我们采取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联系相应的镇、村,提供基础材料并撰写初稿,由市地方志办具体承担编纂工作。在具体写法上,这本书以村为篇,具体每一篇的框架结构该如何组织呢?经过学习借鉴江苏省名镇名村志的篇目,我们确定了编写提纲,主要包括村落概况、传统格局、传统建筑、历史遗存等10个方面。在后续的编辑成书的过程中,这个框架虽然略有变动,但变化不大,可见当时的框架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科学的。
在确定好框架后,我们将组稿通知下发到各县(市、区)地方志办,并落实了供稿人。这些供稿人有的是当地的老记者,有的是文化研究会的老专家,有的是村(社区)的老领导……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大都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余西居鸟瞰
在组稿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自己收集资料,另一方面给各县(市、区)供稿人提供参考样稿。我们选择基础材料比较充分、正在编修村志,且有省名镇志《白蒲镇志》加持的林梓村,率先编纂出一篇成熟样稿,供大家参考学习。高质量的供稿内容所提供的信息价值也高,能很好地降低后期编辑的难度。
虽然说前期经过比较系统充分的准备,但组稿工作依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计划6月底前完成全部初稿的收集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到的稿件还不到一半。我们除了继续联系供稿人外,还想方设法联系了一些当地的文史爱好者、史志专家等,请他们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同时,我们也利用方志馆、资料室藏书以及网络媒体收集一切有用信息,自力更生。最终,虽然比原计划迟了一个月,但总算把基础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
此外,为了提高整本书的视觉效果,我们与南通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合作开展图片拍摄工作。有专业摄影家的加入,书籍的配图质量明显提升。
编纂:精磨细琢成大器
每次我们收到初稿都很兴奋,期待着这个村落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但更多的时候是发愁。有的村供稿内容很多,细枝末节面面俱到,但没有写出特色。有的内容很少,空洞,存在很多的缺项,明显不够成篇。相距较近的村落在供稿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民俗和美食这两部分。
村落是个小切口,具体细致到一口井、一棵树,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把小事做成精品,将细节做到极致”。
如皋藕池庄
在谋篇布局上,力求科学统一。对于文内的条目,我们根据村落实际情况,确定好选录标准。这个选录标准也在我们一轮轮的编校、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才确定下来。在篇章结构方面,通过补充、删减不断地调整、优化,做到协调统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为了避免“千村一面”,我们根据各传统村落的特点,深挖“名”和“特”。如颐生村的张謇文化、林梓的红木文化、贲家巷的红十四军文化……对于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加大笔墨,着重记述。
在文字表述上,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字斟句酌,力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逻辑清晰、符合语境、表达精准。对于书中涉及的史实,通过查阅志书、询问知情人等方式进行大量考证,确保无差错。另外,本办主任姜荣芳、分管副主任陈红还带领我们去部分传统村落实地考察,考证相关资料,并对缺失资料加以补充。在校对环节,我们对书稿进行了不少于10轮的校对,每次校对都像“捉虱子”一样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一项项解决,坚决不留历史疤痕。
在编纂过程中,除了确保文字表述和史实无差错,还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文字优美,增加可读性。如我们在每篇的开头都设置了一个简短的散文简介,藕池庄是这样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传统村落藕池庄的生动画像。藕池庄人种植莲藕逾千年,与之相关的故事如今依旧在农耕民俗馆里诉说,在居民餐桌上的荷叶茶、莲藕菜里传承,在千亩荷塘打造的旅游盛景里延续……这样的语言简洁凝练,清新优美,也能让读者一下子明白藕池庄的特色。标题是每篇的“眼睛”,在标题设置上,我们多次开展“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对仗短句式的标题,也高度概括了各村落的特点。如广济桥:凤凰一宝地,石港半个街。石港在过去被称为“凤凰宝地”,广济桥是石港的核心地带,也有“石港半个街”之称。
排版:飞檐亭角清铃响
排版设计不仅关乎信息的传递效率,还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与情感共鸣。在《南通传统村落》的排版设计上,我们力求古色古香,更好地展现和衬托出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韵味。
在排版设计过程中,我们与美编不断地交流、反馈,不断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在细节设计上,注重融入传统村落的相关元素,通过在页眉添加红灯笼、篇首使用屋檐和瓦当等设计,为整本书增添古韵之美。另外,我们多次调整封面设计、版式布局以及字体、字号、行距等排版细节,确保整本书在视觉上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发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通传统村落》一书问世后,我们在省市各级媒体上进行了大量宣传,中国方志网也进行了转发。我们举办了新书推介会,还与市图书馆合作拍摄荐读视频,线上线下进行推广。
2023年1月,《南通传统村落》作为参考材料登上南通市“两会”,受到代表委员的好评,同时也被众多的文史爱好者、文史专家、外地同行点赞收藏,供不应求。此外,这本书还成为各传统村落的宣传推介书籍,为当地的文旅助力,真正做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阅读《南通传统村落》
回顾《南通传统村落》的编纂历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汇聚成了无尽的幸福与成就感。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与整合,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见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首先,要精准谋划,彰显价值。地情书如何精准选题?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选择能服务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的选题,这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体现,也是大格局、高站位的具体体现。二是要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选择一段时间内社会热议话题,社会关注度高,人民群众呼声强烈,选题的价值也就更加突出。
其次,要沟通协调,加强合作。地情书的编纂仅仅靠地方志部门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各县(市、区)、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注重沟通与协调,并不断探索创新与合作模式。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主动邀请各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史志编纂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史志工作者就是“文字工匠”。史志编纂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文化的传承。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文字功夫,力求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文化现象。史志编纂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还是一项良心活。只有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文化的热爱之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最后,要扩大宣传,提升影响。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即便是再优质的内容,如果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也可能难以触及广泛的受众。地情书作为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存史、资政、育人”使命的重要载体,其宣传和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出版等方式外,还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平台,借助服务重大活动等契机,将地情书的精彩内容以多途径、多形式呈现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