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在宿迁,新四军打了多少胜仗?

2024-10-18    

宿迁是革命老区,我们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此创建的苏北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均处于全国19块根据地之列,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黄克诚、彭雪枫、罗炳辉等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新四军第三师、第四师、第二师一部和独立旅及新四军地方部队,数万将士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英勇战斗的光辉篇章,并与宿迁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本文简述宿迁境内的新四军部队及其主要的战役战斗,以飨读者。



宿迁境内的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悍然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决定在军事上坚决进行自卫,在政治上展开猛烈反击。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部队。新军部将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先后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2月和6月,中共中央军委先后发布各师领导干部、各旅领导干部的任命。其中,战斗生活在宿迁境内的有第三师、第四师、第二师部队和新四军独立旅。


IMG_257

新四军第三师军事检阅中的优胜连队(1942年11月)


新四军第三师——第三师担负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及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全师2万余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吴法宪)。


第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编成。该纵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其中,第七旅为第三师的机动作战部队,第八旅主要驻盐阜地区,第九旅主要驻淮海区兼及皖东北洪泽湖西畔。


1945年3月,为增强皖江抗日根据地力量,新四军军部决定由第三师组建一个独立旅,辖第二、第三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团。全旅共4000余人。4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在淮海区里仁集(今泗阳县爱园镇境内)正式成立。


IMG_258

新四军第四师第一次奖功大会立功人员及代表合影


新四军第四师——第四师担负坚持豫皖苏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进而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全师共1.5万余人。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编成。该纵队第四、第五、第六旅依次编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


1941年2月,第四师编成后,即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顽军的大举进攻。英勇抗击三个多月后,奉命转移至皖东北地区。8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和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第四师执行巩固和发展包括宿迁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淮北抗日根据地任务。9月,新四军军部决定,为便利指挥起见,第四师十旅拨归第三师建制,第三师九旅拨归第四师建制,原旅团番号不变。


IMG_259


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十团从淮北返回淮南的行军途中(前骑马者为旅长梁从学)


新四军第二师——第二师担负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的任务,并有支援包括宿迁在内的苏北和淮北根据地斗争任务。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


第二师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编成。第二师第四、第五、第六旅分别由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改编而成。其中,第四旅十团、十一团,第五旅十四、十五团,第六旅十六团,都曾在宿迁境内战斗生活过。


IMG_260

1941年1月于淮海区合影。左一梁兴初;左三起,分别为吴世安、张爱萍、江彤、金明、张震球


新四军独立旅——独立旅作为新四军的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机动作战,参与巩固和发展淮海抗日根据地。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独立旅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编成。第一团、第二团分别由原辖第十三、第十四团改编而成,第三团由淮海地方武装淮河大队改编而成。


1942年12月,新四军独立旅北返山东,恢复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番号。


IMG_261

1941年11月18日,陈毅代军长在泗阳县新行圩子宣布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干部调整命令。左三起:张震球、彭雪枫、张震寰、韦国清、陈毅、冯定、张云逸、张爱萍、康志强


新四军地方武装之淮海军区——淮海军区成立于1941年3月,下辖淮河、滨海、沭河、沂河、东海、涟水、沭阳、淮阴8个县武装大队和泗阳独立团等。10月,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区。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第十旅所属部队分别编入淮海区所属各县地方武装。


1942年冬,新四军苏北军区成立,淮海军区改称为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同时,为适应抗日斗争需要,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将主力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与地方部队整编为4个支队(团),每个支队辖3个小团制。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主要活动于今宿迁境内。境内各县先后分别有隶属于军分区的县大队、县总队、县独立团等地方抗日武装。


IMG_262

1943年11月,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分排以上干部合影。前排左六为副政委吴信泉,左七为第三支队副政委李少元;二排左七为旅长兼司令员刘震


新四军地方武装之淮北苏皖军区——淮北苏皖军区成立于1941年11月。次年,第四师兼淮北军区,第九旅、第十一旅分别兼第一、第二军分区。境内各县先后分别有隶属于军分区的县大队、县总队、县独立团等地方抗日武装。1943年下半年,淮北根据地成立边区民兵领导机构——淮北军区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加强了对民兵工作的领导。



宿迁境内的新四军战役战斗


1941年2月,新四军部队正式整编后,各师和独立旅部队坚决听党指挥,在宿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境内开展反“扫荡”和反顽国民党顽军摩擦斗争,取得了一次次战役战斗的胜利,为巩固发展根据地和保障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师十旅和独立旅主要战斗于淮海抗日根据地,第七旅作为机动部队,主要转战于淮海和淮北根据地。第四师于1941年5月移驻皖东北后,至1944年8月,第九旅和十一旅主要战斗在淮北根据地的核心区皖东北(包括今泗洪全境和宿城、宿豫的部分地方),第九旅还巩固发展了邳睢铜根据地。第二师一部于1941年上半年奉命参与巩固发展皖东北地区,后曾长期驻守在淮北根据地的淮泗县。


青阳镇战斗  1941年2月中旬,第三师9旅旅长张爱萍率部队挺进洪泽湖西部地区,恢复皖东北根据地。决定首先攻克敌青阳镇据点。2月18日,在第三师8旅24团配合下发起攻击,激战终日,收复青阳,伪军1个团及伪县特务大队一部共900余人全部就歼。接着攻克马公店,向四周扩张战果,经40余天的连续作战,恢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IMG_264

1941年2月,新四军第三师九旅部队进攻青阳镇作战


仰化集战斗  1941年3月2日,第9旅26团向宿迁县顽县政府驻地仰化集地区出击。进至仰化集、徐庄附近,首先争取仰化集顽军起义,接着向徐庄发起攻击。激战至次日午时,摧毁据点,当场击毙国民党宿迁县长李风如,生俘“剿共”司令高白恒以下官兵200余人,缴获长短枪130余支。此战,巩固了成立不久的宿迁县抗日民主政权。


洪泽湖剿匪战斗   1941年5月3日,第三师9旅旅长奉军部命令,指挥第9旅25团、第二师5旅和第四师10旅各一部,发起清剿洪泽湖顽匪战斗。至5日,战斗胜利结束,彻底平定了洪泽湖上的匪患,胜利夺取了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第一个陆军水上战斗——平定洪泽湖的胜利。洪泽湖的解放,使淮南、淮北和苏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使之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新四军第四师的可靠基地。


IMG_265

平定洪泽湖后的第九旅旅长张爱萍


程道口战役  1941年7月20日,国民党顽军王光夏部进占泗阳众兴西北的程道口地区,企图以程道口为中心,分割和摧毁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一再交涉无效,决定由代军长陈毅亲往前线指挥,彭雪枫作为陈毅的助手参与指挥,组织程道口战役。直接参战部队为独立旅全部及第二师4旅、第三师7旅各一部,共6个团的兵力为突击部队。战役于10月15日开始。20日17时发起总攻,至21日攻克程道口。程道口战役的胜利,使苏北、淮北、淮南几块抗日根据地开始连成一片,华中抗战军民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稳定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战略布局。


IMG_266

程道口战役胜利后,第二师4旅10团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三岔口战斗  三岔口战斗  1942年4月(一说5月)12日,第二师五旅十四团在淮泗三岔口伏击运河上日伪军运输船队。战斗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战至下午,淮阴增援之敌接近,第十四团主力主动撤出战斗。此战毙伤日伪军近百人,俘虏日军2人和一批伪军,缴获平射炮1门、掷弹筒2个、轻机枪2挺及其他物资,大长了淮泗军民抗日必胜信心和决心,对巩固发展淮泗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朱家岗战斗  1942年冬,淮北33天反“扫荡”作战中,第9旅26团在内线坚持战斗。12月9日夜,转移至朱家岗地区待机。10日凌晨遭到驻青阳镇、洋河、归仁集等地的日伪军1500余人的三路偷袭。团指战员在团长罗应怀、政委谢锡玉指挥下扼守村落圩墙,沉着抗击,激战18小时,先后击退敌十次冲锋,毙伤日伪军280余人,敌弃械遗尸,狼狈撤退。此战是粉碎日伪军对淮北33天大“扫荡”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不仅重创了日军,而且随后乘胜收复了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据点,恢复和巩固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IMG_267

朱家岗战斗后,淮北根据地修建朱家岗战斗烈士公墓。图为1943年建成的朱家岗战斗烈士公墓大门原貌


两打马公店战斗   1942年12月1日,日伪军600余人进占马公店(今泗洪县车门乡境内),企图安设据点,长期固守。为粉碎敌之企图,第四师11旅4营奉命歼灭马公店之敌。12月1日夜,发起第一次攻打马公店战斗。激战20分钟,以密集手榴弹,将敌炸得血肉横飞,毙伤日军90余人,伪军50余人。12日夜间,发起第二次攻打马公店战斗。用火烧等战法,毙伤伪军80余人。首次攻打后,日军被迫窜回泗县城;二次攻打后,伪军被迫放弃马公店逃回泗县城。


IMG_268

被第11旅4营攻占的马公店日伪军驻地


山子头战役  1943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亲率其总部、独立第6旅、保安第3纵队等部3000余人,突然侵占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至泗阳县西南山子头一线,准备在洪泽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山子头战役。战役于3月17日24时发起。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统一指挥,在第二师5旅14团、第三师7旅20团配合下,第四师9旅、11旅冒着狂风暴雨,对据守山子头地区之韩军进击,至18日14时结束战斗,击毙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和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俘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山子头反击战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军争夺苏北、驱赶新四军的计划彻底破产。从此,新四军第三师、第四师能以更多的兵力和精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和加强根据地建设。


IMG_269

山子头战役后,陈毅(前左)送韩德勤(前右)出境


洋河镇战斗 1943年3月24日晚,第9旅26团在25团配合下,强袭宿迁县西南洋河镇日伪军据点。激战5小时,冲入街内,对据屋顽抗的敌人施以火攻,击毙、烧死敌团长以下100余人,俘队长、翻译官等40余人,缴获步枪50余支、战马6匹。我军在镇上收集火攻材料等,均照价给钱,洋河镇十里长街秋毫无犯,后来受到陈毅的表扬。


塘沟战斗  1943年5月16日至18日,第三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配属第二支队6团和10旅特务营等部,攻打日伪军塘沟据点。此战,攻克平毁塘沟据点,毙日军小队长以下40人,伤日军65人,毙伪军大队长以下30人。塘沟的解放,打开了沭阳东南地区的斗争局面,使沭阳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粉碎敌妄图分割淮海抗日根据地,封锁淮海、盐阜两区通道的阴谋。


万匹战斗  1943年6月初,第三师7旅和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决定拔除沭(阳)赣(榆)路中部的万匹据点。战斗采取内线配合和外线强攻打法,据点内部已被我军争取过来的一个排伪军,约定于3日夜在我军发动进攻时放下吊桥作内应。3日夜,第三支队8团发起攻击。经4小时激战,将敌全歼,并拆除据点。此战,共毙伤伪军20余人,俘伪军中队长以下80余人,切断了敌横贯沭赣的一条重要运输线。


IMG_270

万匹战斗胜利后,人民群众在拆除万匹据点


桑墟战斗  1943年8月18日至20日,第三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三支队7团攻打沭阳县桑墟敌据点。因据点防守坚固,多次进攻失利。后发动周围各乡打狗,将数千条死狗扔进据点壕沟与圩子里。因天气炎热,蛆蝇遍地,臭味冲天,迫使敌人放弃据点逃走。战斗中团长宋耀南中弹负伤后不幸牺牲。此战后被称为桑墟“臭狗阵”。


IMG_271

第三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三支队7团部分指战员合影。右五为团长宋耀南烈士


侍卫圩子战斗  1944年4月15日,驻归仁集据点日伪军200余人,企图由驻埠子集据点的日军接应,沿泗(县)宿(迁)公路经双蔡、侍卫圩子向埠子集收缩。第9旅集中第26团大部、25团一部、旅骑兵大队一个连和淮北军区一分区三大队一连的兵力,在侍卫圩子及其以南地区进行伏击。共歼全部日军一个小队36人、伪军一部,缴获汽车2辆和机关枪、步枪、掷弹筒、喷火器等武器。此战后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例。


IMG_272

1944年3月,第四师9旅26团在侍卫圩子伏击战中缴获日军汽车等战利品


林宫渡战斗  1944年8月,驻宿迁城日军第七十二旅团一三五大队派出金井中队88人和伪军90余人,到运河线上的宿迁、泗阳两县水陆交通要道林宫渡安设据点,企图恢复宿(迁)淮(阴)之间的水陆交通,再度分割两淮抗日根据地。9月7日,新四军第三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在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刘震指挥下,以第二、第四支队发起林宫渡战役。经4昼夜激战,毙日军金井中队长以下66人,俘日军3人,毙俘伪军90余人。此战,使龟缩在宿迁、泗阳、沭阳等地日军再也不敢出来修据点,淮海区抗战局面稳定下来。


IMG_273

林宫渡战斗中的我军前方指挥部


叶圩子战斗  1945年2月7日,沭阳日军为恢复沭宿公路交通,在位于沭阳县城西南20余公里处的叶圩子重设据点。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决定拔除该据点。12日9时战斗发起,至13日(大年初一)凌晨攻克该据点。此战,共毙小队长米森以下38人、伪军大队长以下49人,俘日军9人、伪军近200人。我军牺牲副团长智武德同志以下指战员58名。战后,为缅怀烈士功绩,沭阳县建“叶圩子战斗烈士纪念碑”,黄克诚师长题写碑文。


IMG_274

叶圩子战斗中新四军第三师10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缴获的日本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