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新江抗”挺进无锡,建立江南抗日根据地

2024-10-18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无锡地区

(含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

是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江抗东进抗日


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1939年2月,为贯彻执行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陈毅率部挺进茅山。1939年5月,陈毅派叶飞带领新四军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到达无锡地区。江抗以梅村为基地开展抗日斗争,在黄土塘首战日军告捷,击毙日军30余名,继而奔袭浒墅关日军据点,全歼日军55人,伪军一个中队,震惊京(宁)沪线,鼓舞了无锡人民。此后,乘胜袭击日军虹桥机场,江抗东进抗日的行动在上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9年9月底,江抗总指挥部率部西移江阴西石桥进行整编西撤。


IMG_258


活跃在无锡地区的抗日游击队“江抗”一部


IMG_259

领导苏南东路地区江南抗日救国军(新“江抗”)时的谭震林


2新江抗挺进无锡


江抗西撤时,在阳澄湖畔后方医院留下一批伤病员。1939年10月,陈毅派人以这批伤病员为主,组建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后改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1940年,经陈毅提议,中央派谭震林赴苏南领导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谭震林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改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也简称新江抗),率部重返江阴、无锡、常熟等地区,指挥部流动驻扎于江阴蒲市里、小庄圩及无锡寨门、张缪舍一带。谭震林领导新江抗在无锡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开展财经、文教、军事、统战等各项工作,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IMG_262

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旧址——无锡县张泾诸巷


3新四军第六师成立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六师下辖十六旅和十八旅。在宜兴等地的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罗忠毅任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十六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无锡等地的新江抗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江渭清为旅长,温玉成为政委,夏光为参谋长。新四军六师成立后,担负坚持苏南敌后抗战,阻止国民党顽军破坏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941年9月,日伪军对江阴、无锡、常熟地区进行“清乡”。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在组织有力反击后,奉命北渡长江,奔赴苏北抗日,留下部分武装和无锡人员一起,开展反“清乡”斗争。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北撤到苏北后,划归新四军第一师建制。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留守在宜兴等地,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IMG_265

IMG_266

新四军六师指战员在锡澄地区英勇杀敌


4赢得抗战胜利


在党的领导下,无锡地区的新四军、地方武装和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反“清乡”斗争的严峻考验,终于迎来了局部反攻的崭新局面。1945年初,苏中第六军分区司令包厚昌等带领武工队渡江南下,重返无锡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恢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9日,日本代表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中国的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为了这一天,无锡军民经历了极其艰难困苦的斗争,为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民族抗战八年间,新四军、地方武装和革命干部、群众共有1250余位烈士血洒无锡、江阴、宜兴大地。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及其下属的多支地方武装紧紧依靠本地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坚持在无锡地区抗日斗争的第一线,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直至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殊死抗战的光辉业绩和英雄风范,他们同当地干部、群众结下的鱼水深情,将长久地在无锡这片土地上广泛传颂。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无锡地区先后建成6处以反映新四军在无锡地区抗战历史为主题的纪念场馆。分别是位于锡山区的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新吴区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位于宜兴市的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江阴市的江抗祝塘纪念馆、新四军六师驻地旧址。这6处纪念场馆均为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其中锡山区的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宜兴市的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这些场馆均集中反映抗战期间征战在无锡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从抗战初期到最后胜利浴血奋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