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照沙洲
沙洲(张家港市前身)境内由于濒临长江,是东路抗日根据地和苏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重要战略通道,谭震林、温玉成、江渭清、何克希、包厚昌等新四军指战员曾在境内指挥战斗。为充分展现沙洲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斗争的抗战历史,中共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与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体广旅局联合举办“新四军在沙洲”历史图片展,展览共分“烽火燃起”“‘江抗’东进”“众志成城”“浴血奋战”“赢得胜利”五个部分,5月16日起在张家港博物馆展出。
图|“新四军在沙洲”展厅一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下旬,沙洲境内沦陷。日军一路洗劫,制造了恬庄“千人坑”惨案、塘桥牛尾巴湾惨案、锦丰章家客栈惨案等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惨案。国难当头,境内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行列。沙洲大地涌现出数十支地方游击武装,其政治倾向和动机各不相同。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凝聚抗日力量,1940年3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到东路地区组织军政会,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江抗”)东路指挥部。
图:谭震林
1940年6月至9月,“江抗”二团政治处民运股长孙文敏等人到沙洲境内的晨阳、桥头、护漕港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培养发展数名党员。9月下旬,东路特委派惠永昌(化名杨明德)、沈舜卿(化名苏凌)等三四人组成的民运工作队到后塍、晨阳地区,对外建立半政权性质的“江抗”后塍办事处,杨明德任主任,苏凌任副主任。由于当地群众基础、政治形势和地理条件对开展工作十分有利,东路特委增派民运工作力量到后塍地区。丰亨、太字、福善、中兴等十多个乡相继建立农民抗日协会。随后,青年、妇女抗日协会也在各乡组织起来。12月中旬,成立后塍镇职工抗日协会。
图:惠永昌(化名杨明德)
新四军干部在沙洲境内广泛开展民运工作的同时,对地方武装开展争取教育,成功改造收编李善生部、杨行方部。李善生部活动在桥头、猛将堂一带,辅助李善生的余静嘉、张国珍倾向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
1940年4、5月间,新四军“江抗”二团进驻桥头,通过余、张二人对李进行争取教育,李善生同意接受改造。二团二营特派员陈刚带人负责改造李善生部,并建立党支部。杨行方部是沙洲东部实力最强的伪商团,为争取到这支武装力量,1940年9月,“江抗”东路指挥部派杨行方同父异母的弟弟、“江抗”见习参谋杨知方回乡,对哥哥开展争取教育。同时,“江抗”三支队在夏光率领下进驻锦丰镇,造成对杨部军事上的威慑。
10月,杨行方在锦丰镇杨家仓房率部反正。谭震林(化名林俊)在《江南》半月刊撰文赞扬此举“是东路伪军中最光荣最模范的行动”。10月1日,杨行方部改编为阴沙人民抗日自卫常备队,由杨知方任队长,同时成立“江抗”沙洲办事处,杨行方任主任。“江抗”加派张臣栋、陈勖等五六个连排干部,加强对这支部队的教育改造。
图:谭震林在《江南》半月刊的文章
沙洲濒临长江,是南北交通的桥头堡,又是上海通向苏锡常各地的运输要道,开辟沙洲工作对东路根据地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江抗”东路指挥部十分重视沙洲工作。
1940年12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决定将后塍、沙洲两办事处合并建立沙洲县办事处,并成立中共沙洲县工作委员会,直属东路特委领导。东路特委派澄锡虞财经委员会负责人蔡悲鸿到沙洲加强领导,任中共沙洲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沙洲县办事处主任,杨明德任沙洲县工委副书记兼办事处副主任。阴沙常备队改番号为沙洲常备队。沙洲县办事处无固定驻地,在后塍镇清节堂设有交通站,负责上下联络。
蔡悲鸿
蔡悲鸿的一处流动办公旧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为能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抗战工作,东路游击根据地普遍公开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2日,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店岸成立,县长蔡悲鸿。沙洲县境西起江阴城脚鹅鼻嘴,东至东界港,北临长江,南以横套河为界,全县总面积551平方公里,控制大、小集镇40多个,最大的周庄、后塍两镇各有3000多人口,全县总人口约计30万人。至1941年6月,全县7个区均建立区政府,43个乡建立乡、村政权。为广泛争取团结各阶层进步人士一致抗日,根据地实行由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三”政权。至此,沙洲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进入了军民团结齐抗日的鼎盛时期。
图:《东进报》刊登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报道
当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在开辟发展时,日军为了消灭抗日力量,在加强军事封锁的同时实行经济封锁。当时,沙洲沿江的张家港、洋滩港、护漕港、太字圩港等港口都设有不定点的码头,中转由上海向苏南各地运送的货物。为此,中共东路特委指示沙洲党政组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展反经济封锁斗争。
1940年10月,东路财经委员会派张国珍任江防管理局局长,在沿江各港口设卡收税,筹集抗日经费。1个多月后,张国珍不幸被土匪绑架杀害。此后,蔡悲鸿兼任江防局长。为冲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蔡悲鸿领导组建轮船公司,先后开辟十二圩港、护漕港、太字圩港、张家港等港口为通商口岸。江防管理局认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控制了沙洲境内从张家港以东到十一圩港的各港口。东路财经委员会在上海地下党和爱国人士帮助下,采购布匹、火油、药品、军工器材等物资,转运盐城军部。六师十八旅和东路党政机关的军需物资,如印刷机、美式手摇电台、医药器械、书籍报刊、军毯和新四军的帽花、江南商业货币券等也从上海经沙洲这条交通线,冲破敌人封锁运到根据地。
图:江防管理局用来运送物品的独轮车和解送钱款用的皮箱
在反对经济封锁的同时,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沙洲的河流由于多年没有疏浚,致使通江河道淤沙沉积,泄水不畅,农田排灌困难。1941年春,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全县数万民工兴修水利。历时半月余,全县以北老套为轴心,南及南横套,北到金鸡港,西至长山港,东抵一干河的港套河道全部疏浚,人称“三十六条半”,全长100多公里。全县港套畅通,当年大片农田喜获丰收。
这个时期,由于日军入侵而停办的学校陆续兴办。1941年2月,沙洲全县有周庄成化中学、合兴大南中学、乐余静山中学、后塍崇真中学等4所中学,小学40多所。虞西县的杨舍区有梁丰中学。县政府设立文教科,负责全县小学的教育辅导和经费安排等工作。3月1日,东路地区唯一发行抗日革命书籍的书店“江南书店”于后塍镇正式开业。开业不久,即到各主要集镇流动设摊供应革命书籍。
图:依次为梁丰中学旧影、崇真中学旧影、大南中学旧影
1941年7月,为消灭东路地区的抗日力量,日伪军决定对沙洲抗日根据地实行“清乡”,他们在沙洲境内挖深沟、扎篱笆,在大小集镇、路口桥梁设据点,到处搜捕我党政军人员,残酷杀害抗日群众,企图截断沙洲这一战略通道。为统一领导沙洲的反“清乡”斗争,新四军六师师部命沙洲县委、县政府、警卫一团和十八旅教导大队相关负责人组成沙洲县军政委员会,领导沙洲党政军民展开英勇顽强的反“清乡”斗争:破坏封锁线,拆毁竹篱笆,武装袭扰敌人,与日伪军在天妃庙、老圩埭、济生六圩埭等地开展多次血战。
8月中旬,形势恶化,新四军党政干部奉命开始北撤,沙洲人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掩护干部北撤的光荣任务,护漕港等地的工作人员安排食宿、准备渡船,分批把北撤干部输送到苏北,原驻海沙区二圩埭的新四军十八旅修械所、驻海沙区新海坝的新四军十八旅后方医院向苏北转移时,当地的党员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全力护送,直至全部安全转移。
9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由政委温玉成带领警卫一团重返沙洲,开展军事反“清乡”。在后塍以东徐家高桥渡南横套河时,遭到敌人夹击,激战中,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等20余人不幸牺牲。
左:温玉成 右:曹德辉
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后方医院疗养所旧址
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一处修械所旧址
1941年11月,东路特委派焦康寿等人负责恢复沙洲地下党组织。他们以修钟表为掩护,秘密进入沙洲境内。1942年初,焦康寿、陈锡清选择合兴常家埭为地下党活动的立足点,以常家埭小学教师的身份开展活动。常家村党支部书记朱友生还在家中开挖地洞,掩护地下党活动。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沿江、后塍、海沙、干西、东郊、杨章等地的基层党组织基本恢复,联系南北的地下交通线建立,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到苏北参军。
焦康寿
1944年春,沙洲警卫大队队长余静德带领10余人到敌后开展武装穿插,打击日伪“强化治安”及“深度清乡”计划。6月8日夜,武装班驾小木船在拦门沙江面与日本海军巡逻艇正面遭遇,发生激战,武装班炸坏了日军的巡逻艇,炸死、炸伤多人,炸毁枪支10余支。《苏中报》对此次战斗作了专题报道。
常家埭地洞旧址(右下角为地洞模型)
1944年11月,沙洲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重建,沙金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焦康寿任副书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沙洲县委迅速巩固扩大抗日战争胜利成果,县、区武工队收缴了护漕港等日伪据点的武装,扩大了根据地,党的力量得到发展。全县有24个党支部、177名党员,县武工队发展到2个连的兵力,各区武工队都有30多人。
沙金
抗战胜利后,全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署“双十协定”,共产党作出重大让步,正式宣布撤出苏南、浙江、皖南、皖中等8个解放区。中共沙洲县委领导沙洲军民抢运粮食、征收税款、控制船只,全力接应本地及兄弟县党政军人员北撤。然而,当新四军部队撤向长江以北之际,国民党却背信弃义,不断调兵遣将,企图将他们消灭于北撤途中。10月20日,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五六千人,在政委谭启龙和参谋长刘亨云率领下,北撤途经沙洲,在南丰集镇宿营时,遭到了国民党军数千人的三路袭击,我军奋起反抗,毙敌数十人,俘敌百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这就是著名的南丰之战。这次战斗是发生在沙洲境内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并载入了新四军军史。
《新华日报》1945年10月29日对“南丰之战”的报道
根据“双十协定”,1945年11月,沙洲县党政军人员在县委书记沙金等人的带领下,忍痛告别父老乡亲,陆续北撤。不久,中共苏中六地委撤销,境内由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实行隔江领导。1946年6月26日,国、共全面内战爆发。我党奋起自卫,实行战略防御。9月23日,“中共华中第十地方委员会”(简称“华中十地委”)建立,下设苏常太、澄锡虞、澄武锡、镇丹扬4个工委及镇句县委。沙洲由中共澄锡虞工委领导。10月,华中十地委组织大批干部南下,恢复和发展江南工作。
图:1945年11月,新四军发布告别民众书
1947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主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至此,新四军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但新四军将士在沙洲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英勇事迹和斗争精神将始终长存,激励着一代代张家港人循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为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张家港实践,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不懈奋斗!
- 上一篇:一支端午节诞生的江苏英雄部队
- 下一篇:江宁:新四军江南敌后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