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省志办动态

首次!“方志鼻祖”《越绝书》明刻本在江苏省方志馆公开展出

2025-01-16    

1月16日,经过数月的升级改造,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的江苏省方志馆阅览空间正式对外开放。“方志之乡——江苏历代旧志古籍展”同时开幕,一批珍贵方志古籍也同步展出。


IMG_256


升级改造后的江苏省方志馆阅览空间,设在方志馆三、四楼,面积由原来1000平方米扩大到2000平方米,开架资源由原先的近2万册扩大到近3万册。三楼为旧志阅览室,分江苏古代地方文献区、历代地方志集成区、《四库全书》区,藏有《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江苏文库》《金陵全书》《中国地方志集成》《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中国古代地方志序跋文献集粹》以及各大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四楼分江苏志鉴区、江苏地情书区、社科图书区、近代文献区、家谱区,以全新的方式展示繁华富庶、人文荟萃的江苏,带读者走近江苏的地方志、地方志中的江苏。


IMG_257


经过升级改造,江苏省方志馆打造了全新阅读空间,阅读区域设计为大平层,视野开阔、光线通透,空间明亮而简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时的舒适与愉悦感。秉持“人书共融”理念,开放空间布局,确保各功能区既独立又相融,增加人性化研讨、办公、阅读、休息等功能区,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IMG_258


随着省方志馆阅览空间的对外开放,“方志之乡——江苏历代旧志古籍展”也同步开幕。


自两汉以来,江苏地区编纂方志历史悠久,素有“方志之乡”之称。江苏方志编修数量众多。中国历代编修的府、州、县志以及省志有1万余种,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江苏历代所编修的各种志书超过1000种,现存1949年以前编纂的各级各类志书800余种,约占全国现存旧志的十分之一。


IMG_259


江苏省方志馆副馆长沈萌溦介绍,该展由江苏省方志馆自主设计布展,旨在向公众展示江苏方志古籍的深厚底蕴和优秀历史传承基因。展览以江苏地方志“滥觞—发展—成熟—繁荣”为脉络,将江苏的省志、府州志、小志等编纂成果依次铺陈,系统梳理与展示江苏地方志在各个重要节点上的卓越成就。


IMG_260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省方志馆镇馆之宝——明刻本《越绝书》被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越绝书》以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争霸战争为记述核心,记录了夫差、勾践、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故事,是江苏和浙江两省共享的经典传世名著。有学者认为,《越绝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志书和地方志的鼻祖,比如清代常州籍学者洪亮吉就认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


IMG_261


江苏清代康熙年间建省,省志编纂相对较晚。展览上展出了多种清代人编纂的江苏省级志书。


清代的《江南通志》全书205卷,650万字,记述范围涵盖今江苏、上海、安徽地区。这套编纂于清代“康乾盛世”高峰期的江苏省级志书,纂修于堪称古代江南地区的“一方全史”,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良志;始编于宣统元年(1909)的《江苏省通志稿》是江苏建省以来第一部独立省志,共392卷,分设22个分志。书中特设《民政志》《司法志》,对戊戌政变后重大事件有所记述,资料弥足珍贵,堪称清末江苏的“百科全书”。


IMG_262


在现存江苏历代旧志中,除了省志、府志、县志外,还有大量“小志”,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小志”包含乡镇志,山水、园林、寺庙、灾异等专志,以及收录范围包括地方风土人情、遗闻轶事等的“杂志”。展览中,这种极具史料价值的“小志”也有多种展出。


IMG_263


“摄山”是金陵名山栖霞山的原名。清代陈毅编纂的《摄山志》对栖霞山的形胜,栖霞寺的源流,以及相关人物、文献诗赋详加记述,兼有考证,图文并茂,是现存栖霞山志书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部;文渠是贯通古城淮安的河流,周恩来同志少年时就曾在家门口的文渠里划船游戏。文渠已有1600多年历史。清代,淮安绅士吉元、何庆芬等人为文渠编纂了一本《淮郡文渠志》,汇集了从明末至清初,当地修建、维护淮安府城水道系统设施的各种文献资料。


IMG_264


惠山是无锡重要的名胜古迹,但在明代,惠山更多地被人们写成“慧山”。展览中,观众能看到一套明代正德年间学者邵宝编纂的《慧山记》,这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系统记录惠山的典籍。到清道光年间,邵宝八世孙邵涵初又将《慧山记》中未曾记述的内容整理编辑为《慧山记续编》,成为后人了解惠山350年间古今风物变迁的重要依据。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江苏历代旧志古籍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江苏千年文脉的传承与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志古籍,观众能够领略到方志文化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作用。”沈萌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