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②∣《江苏地方志》——一本杂志与它的文化使命
一本杂志与
它的文化使命
《江苏地方志》工作纪实
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世界里,每一本杂志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与职责。它们有的紧跟时事热点,引领舆论走向;有的深耕学术领域,促进知识创新;还有的关注特定社群,传递人文温情。而《江苏地方志》杂志,则凭借其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众多知名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地区期刊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江苏地方志》杂志的核心使命,即传承与弘扬江苏的地域文化。地方志作为记录地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全貌的文献,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它们铭记历史变迁,承载民族记忆,是联通古今的纽带。《江苏地方志》杂志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播江苏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传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江苏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韵。
尽管地方志文化相较于其他热门文化领域较为小众,既不追逐时尚潮流,也不似学术期刊那般严谨枯燥,但正是这份小众与独特,赋予了《江苏地方志》别样的生命力。它以平和而深沉的方式,静静讲述江苏的故事,为现代人提供一片心灵的净土。
令人瞩目的是,在2024年12月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推荐活动中,《江苏地方志》的“江苏文脉”栏目与《学海》《阅江学刊》等学术大刊以及《董事会》《科学大众》等非学术名刊并驾齐驱,荣获“优秀栏目”称号。这是该栏目继获评“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栏目”后的又一殊荣,也是《江苏地方志》创刊以来的首次。
《江苏地方志》之所以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誉,首要归功于其鲜明的栏目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持续的创新追求。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方志人的不懈努力与坚守,他们矢志不渝地开拓期刊阵地,坚守文化使命。
1986年,随着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一本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展望的刊物——《江苏地方志》应运而生,成为地方志工作探索与创新的见证。在初创时期,新修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江苏地方志》自诞生起便肩负重任,成为推动修志编鉴事业前行的坚实力量。
《江苏地方志》创刊号目录
《江苏地方志》创刊号编后
三十余年间,地方志的工作内容与内涵外延均发生巨大变化。《江苏地方志》始终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升级,使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志文化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特别是2021年以来,该杂志以“大方志、大文化”为理念,强化专题引领,突出地情文化内核与创新研究成果,推动刊物改版取得显著成效,为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聚焦江苏史地,引领文化创新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是《江苏地方志》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同类期刊,《江苏地方志》更为关注“江苏”,更加关注江苏史地,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手段,让江苏大地上多彩的文化在期刊里“活”起来。既专业有深度,又丰富够好读;既讲大历史,也讲小趣闻。从金陵古城的六朝烟雨到姑苏园林的精致婉约,从京杭大运河的悠悠水波到太湖之畔的渔舟唱晚,每一页都跳跃着江苏历史文化的灵动与韵味。不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亦或只是想要了解江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能从《江苏地方志》中汲取营养。
具体而言,“水蕴江苏”栏目以水为脉络,谱写江苏大地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韵灵动的美丽新篇;“历史钩沉”栏目,是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历史探索,解读江苏大地上湮没不彰的旧闻古迹,记录沧海桑田与人口的迁徙足迹,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风物地理”栏目,囊括江苏各色风物与区域地理,神秘的汉兵马俑、“甲天下”的维扬芍药、独特的涟水双塔……细细道来江苏各地的风物之美;张家港地名来源、白浦堰与白蒲镇的关联、南通历史上的“造山”情结……展现江苏“江河湖海汇聚”的地理魅力。
“记忆口述”“文心走笔”等栏目抒写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故事,构成了江苏历史中充满人文精神的一页。这里记述了援藏干部在阿里十八年的奋斗故事,南京总统府大门的再造历程;百年前的泰州福音医院是如何建设传承,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镇江贻成面粉厂又是如何发展繁荣。平凡或不平凡的笔触下,仿佛能听见苏州山塘街已然消失的旧行当仍在沿街叫卖,看见无数工人热火朝天地参与着南通大生纱厂的初期建设……不一而足。
此外,《江苏地方志》始终走在志鉴创新研究的前沿,敏锐捕捉并持续追踪地方志学科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如方志馆的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镇村志的创新编纂以及全媒体时代下方志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等,多次首发全国方志界的新选题、新观点及新成果,其中不乏被广泛转载与引用的佳作。创刊39年,《江苏地方志》始终努力守护好、建设好地方志研究的平台,永葆方志学术期刊的持久生命力。
精心策划专题,赓续千年文脉
江苏,这片被长江与运河温柔环抱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江苏地方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挖掘,将这些散落于广袤大地的文化明珠一一拾起,以专题的形式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以史为鉴,照亮未来的文化发展之路。
实际上,《江苏地方志》创刊初始,就尝试过设立具有时代性的专栏来挖掘江苏的地域文化。如1986年创刊号中,特别开辟了“庆祝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周年”专栏,精选了关于苏州地情的深度文章,生动展现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与风土人情。这种地情专栏的长期探索为《江苏地方志》专题化运作提供了历史智慧。
自2021年起,《江苏地方志》对标全国优秀文化期刊,正式确立了专题化运作思路,不仅将专题设为固定栏目“江苏文脉”,而且将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江苏文脉的传承作为了重点。改版后的《江苏地方志》采用MOOK(Magazine+Book)模式,虽然以杂志为载体,却又超越了杂志的形态,更像是一种特集书,把零散的文章放到精心策划的专题下面出现,充满了“编辑力”。这些专题或是探索广布江苏地域的文化交融,或是聚焦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且经过精心策划,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及时代热点,主动发挥期刊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刊期 | 专题 |
2021年第1期 | 最是江南 |
2021年第2期 | 苏商前传 |
2021年第3期 | 因运而生 |
2021年第4期 | “东方之城”连云港 |
2021年第5期 | 天工苏作 |
2021年第6期 | 延陵风骨 |
2022年第1期 | 张士诚与“洪武赶散” |
2022年第2期 | 至今思项羽 |
2022年第3期 | 问道惠山 |
2022年第4期 | 声动江南 |
2022年第5期 | “典范的力量”张謇 |
2022年第6期 | 正学千秋 |
2023年第1期 | 万古长江 |
2023年第2期 | 发现里下河 |
2023年第3期 | 江南问茶 |
2023年第4期 | 治家之经 |
2023年第5期 | 天下文枢 |
2023年第6期 | 千秋淮盐 |
2024年第1期 | 潮涌江海 |
2024年第2期 | 汉风徐来 |
2024年第3期 | 运河之都 |
2024年第4期 | 江南义庄 |
2024年第5期 | 天工开物 |
2024年第6期 | 杏林流芳 |
比如,2021年第3期,“因运而兴”专题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呼应,该期杂志因需求激增,特别加印了200册,用于省委宣传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的系列活动;2023年第1期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万古长江”为专题,多角度解读长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2024年第2期为更好解读江苏“吴韵汉风”的鲜明文化特质,策划“汉风徐来”专题,从西汉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文学等汉文化符号入手,展现了“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徐州的千年气韵。
为不断提升栏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江苏地方志》编辑部主动求变,一方面积极向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征集专题方向,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专题社会化。比如,2024年第5期与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史研究所合作,策划“天工开物”专题,展现了江苏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2024年第6期与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策划“杏林流芳”专题,探讨了底蕴深厚的江苏中医文化。每个专题精选5-8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从共性到个性,深度解析江苏这片广袤大地上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
广纳百家之长,雕琢精品之作
为提升刊物专业水准,《江苏地方志》高度重视学术资源的维护与拓展,与多所享誉学术界的高等学府建立起稳固的学术合作关系,获取专业支持。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砺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程章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马俊亚等名家大师,在杂志这方天地,执笔抒写、阔论妙谈。
在第五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期间,《江苏地方志》刊载庄若江撰写的《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入选2019—2022年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推介论文;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江苏地方志》刊载莫砺锋撰写的《古典诗词与南京》以及程章灿撰写的《<世说新语>与中国文化的长江时代》入选2023—2024年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推介论文。
除了名家大师,《江苏地方志》也积极收录反映江苏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发展变化的学术之声。这些领航者不光拥有专业的知识,同时拥有更多元的视角,他们对江苏地情、地域文化等有着独到、细致的理解。
2024年2月,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全国地方志系统史志期刊质量评估报告》,将《江苏地方志》作为文史类期刊的代表,对其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侧重于文化性与可读性,以丰富鲜活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美观的形式,展示江苏地域文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对《江苏地方志》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作用,重视期刊质量建设、期刊编审编校严格规范等给予高度赞赏。
《江苏地方志》在江苏省方志馆的展出
拓展期刊阵地,彰显社会价值
《江苏地方志》不局限于刊物内部的资源优化,而更将专题资源巧妙地延伸至刊外,实现了从静态的纸质刊物到动态交流平台的华丽转身,使杂志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基于“至今思项羽”“延陵风骨”“问道惠山”“典范的力量”“天下文枢”“治家之经”专题,先后策划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等协办的“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江苏分论坛”6场。基于“发现里下河”专题,与省政府参事室共同举办里下河文化研讨会;基于“万古长江”专题,承办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每场活动皆有超百人参与,专家学者以主旨演讲或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多家主流媒体直播报道。
这些论坛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江苏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更是搭建了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江苏地方志》还充分利用增刊资源,编辑出版《长三角一体化:从历史走向现实》《红色地名》等专刊,呼应年度宣传主题,发挥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作用。其中《红色地名》专刊成功入选由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主办的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向世界讲好江苏的红色地名故事。
力求形神并茂,独具美学匠心
《江苏地方志》不仅注重文字表达的可读,而且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以及插图选择都下足功夫,给读者呈现了从文章内容到刊物版式、从专题到封面均富有文化品位、雅致的视觉感受。《江苏地方志》每期封面的选用都意在以图像形式展现专题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质。比如,2021年第4期“东方之城”封面,通过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约请画家金文专门针对该期专题创作了《云台山海胜境图》,反映了连云港的山海和港城风貌;2024年第3期,为贴合“运河之都”主题,与淮安市美术馆专职画家赵家葆沟通,采用其《清江浦》一图,展现淮安水关的历史沧桑与繁荣景象。
每期《江苏地方志》皆为全彩印刷,刊物内芯版面注重图文并茂,内页排版则注重内容的层次与节奏,字体、字号、行距皆经过精心安排。精美的插图与精炼的文字交相辉映,为读者打造了一个既舒适又流畅的阅读空间,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心灵的温柔抚慰与深度享受。2022年,《江苏地方志》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艺术周推荐提名,并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
《江苏地方志》,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见证了江苏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辉煌与沧桑,更始终坚守着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它致力于将江苏悠远的历史脉络与多彩的地域文化,以最细腻的笔触,呈现给每一位热爱历史、渴望探索的读者;将方志这座中华民族独有文化宝库,以最严谨的态度,展示给每一个对方志发展怀有热忱的有识之士。
《江苏地方志》现已入驻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康宾馆、北京江苏大厦、江苏省政府驻沪办招待所等一系列政务场所与公共空间,成为众多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枕边书”。这不仅是对《江苏地方志》权威性与高质量内容的极高认可,更是对其在弘扬地域文化、助力决策参考方面独特价值的肯定。
面对未来,《江苏地方志》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深入挖掘江苏乃至更广泛地域的历史宝藏,更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界限,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