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省志办动态

揭秘②∣《江苏地方志》——一本杂志与它的文化使命

2025-01-22    

一本杂志与

它的文化使命

《江苏地方志》工作纪实


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世界里,每一本杂志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与职责。它们有的紧跟时事热点,引领舆论走向;有的深耕学术领域,促进知识创新;还有的关注特定社群,传递人文温情。而《江苏地方志》杂志,则凭借其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众多知名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地区期刊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江苏地方志》杂志的核心使命,即传承与弘扬江苏的地域文化。地方志作为记录地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全貌的文献,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它们铭记历史变迁,承载民族记忆,是联通古今的纽带。《江苏地方志》杂志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播江苏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传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江苏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韵。


IMG_259


尽管地方志文化相较于其他热门文化领域较为小众,既不追逐时尚潮流,也不似学术期刊那般严谨枯燥,但正是这份小众与独特,赋予了《江苏地方志》别样的生命力。它以平和而深沉的方式,静静讲述江苏的故事,为现代人提供一片心灵的净土。


令人瞩目的是,在2024年12月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推荐活动中,《江苏地方志》的“江苏文脉”栏目与《学海》《阅江学刊》等学术大刊以及《董事会》《科学大众》等非学术名刊并驾齐驱,荣获“优秀栏目”称号。这是该栏目继获评“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栏目”后的又一殊荣,也是《江苏地方志》创刊以来的首次。



undefinedundefined


《江苏地方志》之所以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誉,首要归功于其鲜明的栏目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持续的创新追求。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方志人的不懈努力与坚守,他们矢志不渝地开拓期刊阵地,坚守文化使命。


1986年,随着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一本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展望的刊物——《江苏地方志》应运而生,成为地方志工作探索与创新的见证。在初创时期,新修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江苏地方志》自诞生起便肩负重任,成为推动修志编鉴事业前行的坚实力量。


IMG_262

《江苏地方志》创刊号目录

IMG_263

《江苏地方志》创刊号编后


三十余年间,地方志的工作内容与内涵外延均发生巨大变化。《江苏地方志》始终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升级,使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志文化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特别是2021年以来,该杂志以“大方志、大文化”为理念,强化专题引领,突出地情文化内核与创新研究成果,推动刊物改版取得显著成效,为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IMG_267IMG_268


聚焦江苏史地,引领文化创新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是《江苏地方志》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同类期刊,《江苏地方志》更为关注“江苏”,更加关注江苏史地,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手段,让江苏大地上多彩的文化在期刊里“活”起来。既专业有深度,又丰富够好读;既讲大历史,也讲小趣闻。从金陵古城的六朝烟雨到姑苏园林的精致婉约,从京杭大运河的悠悠水波到太湖之畔的渔舟唱晚,每一页都跳跃着江苏历史文化的灵动与韵味。不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亦或只是想要了解江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能从《江苏地方志》中汲取营养。


IMG_271IMG_272IMG_273IMG_274


具体而言,“水蕴江苏”栏目以水为脉络,谱写江苏大地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韵灵动的美丽新篇;“历史钩沉”栏目,是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历史探索,解读江苏大地上湮没不彰的旧闻古迹,记录沧海桑田与人口的迁徙足迹,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风物地理”栏目,囊括江苏各色风物与区域地理,神秘的汉兵马俑、“甲天下”的维扬芍药、独特的涟水双塔……细细道来江苏各地的风物之美;张家港地名来源、白浦堰与白蒲镇的关联、南通历史上的“造山”情结……展现江苏“江河湖海汇聚”的地理魅力。


IMG_275IMG_276IMG_277IMG_278


“记忆口述”“文心走笔”等栏目抒写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故事,构成了江苏历史中充满人文精神的一页。这里记述了援藏干部在阿里十八年的奋斗故事,南京总统府大门的再造历程;百年前的泰州福音医院是如何建设传承,近代工业发展中的镇江贻成面粉厂又是如何发展繁荣。平凡或不平凡的笔触下,仿佛能听见苏州山塘街已然消失的旧行当仍在沿街叫卖,看见无数工人热火朝天地参与着南通大生纱厂的初期建设……不一而足。


undefinedIMG_280IMG_281IMG_282


此外,《江苏地方志》始终走在志鉴创新研究的前沿,敏锐捕捉并持续追踪地方志学科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如方志馆的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镇村志的创新编纂以及全媒体时代下方志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等,多次首发全国方志界的新选题、新观点及新成果,其中不乏被广泛转载与引用的佳作。创刊39年,《江苏地方志》始终努力守护好、建设好地方志研究的平台,永葆方志学术期刊的持久生命力。


精心策划专题,赓续千年文脉


江苏,这片被长江与运河温柔环抱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江苏地方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挖掘,将这些散落于广袤大地的文化明珠一一拾起,以专题的形式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以史为鉴,照亮未来的文化发展之路。


实际上,《江苏地方志》创刊初始,就尝试过设立具有时代性的专栏来挖掘江苏的地域文化。如1986年创刊号中,特别开辟了“庆祝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周年”专栏,精选了关于苏州地情的深度文章,生动展现这座古城的历史脉络与风土人情。这种地情专栏的长期探索为《江苏地方志》专题化运作提供了历史智慧。


IMG_285


自2021年起,《江苏地方志》对标全国优秀文化期刊,正式确立了专题化运作思路,不仅将专题设为固定栏目“江苏文脉”,而且将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江苏文脉的传承作为了重点。改版后的《江苏地方志》采用MOOK(Magazine+Book)模式,虽然以杂志为载体,却又超越了杂志的形态,更像是一种特集书,把零散的文章放到精心策划的专题下面出现,充满了“编辑力”。这些专题或是探索广布江苏地域的文化交融,或是聚焦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且经过精心策划,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及时代热点,主动发挥期刊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刊期

专题

2021年第1期

最是江南 

2021年第2期

苏商前传

2021年第3期

因运而生

2021年第4期

“东方之城”连云港

2021年第5期

天工苏作

2021年第6期

延陵风骨

2022年第1期

张士诚与“洪武赶散”

2022年第2期

至今思项羽

2022年第3期

问道惠山

2022年第4期

声动江南

2022年第5期

“典范的力量”张謇

2022年第6期

正学千秋

2023年第1期

万古长江

2023年第2期

发现里下河

2023年第3期

江南问茶

2023年第4期

治家之经

2023年第5期

天下文枢

2023年第6期

千秋淮盐

2024年第1期

潮涌江海

2024年第2期

汉风徐来

2024年第3期

运河之都

2024年第4期

江南义庄

2024年第5期

天工开物

2024年第6期

杏林流芳


比如,2021年第3期,“因运而兴”专题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呼应,该期杂志因需求激增,特别加印了200册,用于省委宣传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的系列活动;2023年第1期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万古长江”为专题,多角度解读长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2024年第2期为更好解读江苏“吴韵汉风”的鲜明文化特质,策划“汉风徐来”专题,从西汉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文学等汉文化符号入手,展现了“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徐州的千年气韵。



undefinedIMG_287IMG_288


为不断提升栏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江苏地方志》编辑部主动求变,一方面积极向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征集专题方向,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专题社会化。比如,2024年第5期与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史研究所合作,策划“天工开物”专题,展现了江苏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2024年第6期与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策划“杏林流芳”专题,探讨了底蕴深厚的江苏中医文化。每个专题精选5-8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从共性到个性,深度解析江苏这片广袤大地上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


IMG_289IMG_290



广纳百家之长,雕琢精品之作


为提升刊物专业水准,《江苏地方志》高度重视学术资源的维护与拓展,与多所享誉学术界的高等学府建立起稳固的学术合作关系,获取专业支持。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砺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程章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马俊亚等名家大师,在杂志这方天地,执笔抒写、阔论妙谈。



IMG_293IMG_294IMG_295IMG_296IMG_297IMG_298IMG_299IMG_300IMG_301


在第五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期间,《江苏地方志》刊载庄若江撰写的《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入选2019—2022年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推介论文;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上,《江苏地方志》刊载莫砺锋撰写的《古典诗词与南京》以及程章灿撰写的《<世说新语>与中国文化的长江时代》入选2023—2024年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推介论文。


IMG_302

IMG_303


除了名家大师,《江苏地方志》也积极收录反映江苏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发展变化的学术之声。这些领航者不光拥有专业的知识,同时拥有更多元的视角,他们对江苏地情、地域文化等有着独到、细致的理解。


IMG_304IMG_305IMG_306IMG_307


2024年2月,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印发《全国地方志系统史志期刊质量评估报告》,将《江苏地方志》作为文史类期刊的代表,对其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侧重于文化性与可读性,以丰富鲜活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美观的形式,展示江苏地域文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对《江苏地方志》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作用,重视期刊质量建设、期刊编审编校严格规范等给予高度赞赏。


IMG_308

《江苏地方志》在江苏省方志馆的展出


拓展期刊阵地,彰显社会价值


《江苏地方志》不局限于刊物内部的资源优化,而更将专题资源巧妙地延伸至刊外,实现了从静态的纸质刊物到动态交流平台的华丽转身,使杂志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基于“至今思项羽”“延陵风骨”“问道惠山”“典范的力量”“天下文枢”“治家之经”专题,先后策划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等协办的“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江苏分论坛”6场。基于“发现里下河”专题,与省政府参事室共同举办里下河文化研讨会;基于“万古长江”专题,承办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每场活动皆有超百人参与,专家学者以主旨演讲或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多家主流媒体直播报道。


IMG_311IMG_312IMG_313IMG_314IMG_315IMG_316


这些论坛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江苏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更是搭建了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于一体的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IMG_317

IMG_318


《江苏地方志》还充分利用增刊资源,编辑出版《长三角一体化:从历史走向现实》《红色地名》等专刊,呼应年度宣传主题,发挥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作用。其中《红色地名》专刊成功入选由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主办的第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向世界讲好江苏的红色地名故事。


IMG_319
IMG_320


力求形神并茂,独具美学匠心


《江苏地方志》不仅注重文字表达的可读,而且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以及插图选择都下足功夫,给读者呈现了从文章内容到刊物版式、从专题到封面均富有文化品位、雅致的视觉感受。《江苏地方志》每期封面的选用都意在以图像形式展现专题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质。比如,2021年第4期“东方之城”封面,通过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约请画家金文专门针对该期专题创作了《云台山海胜境图》,反映了连云港的山海和港城风貌;2024年第3期,为贴合“运河之都”主题,与淮安市美术馆专职画家赵家葆沟通,采用其《清江浦》一图,展现淮安水关的历史沧桑与繁荣景象。


IMG_323IMG_324


每期《江苏地方志》皆为全彩印刷,刊物内芯版面注重图文并茂,内页排版则注重内容的层次与节奏,字体、字号、行距皆经过精心安排。精美的插图与精炼的文字交相辉映,为读者打造了一个既舒适又流畅的阅读空间,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心灵的温柔抚慰与深度享受。2022年,《江苏地方志》以最美装帧设计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二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艺术周推荐提名,并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


IMG_325


《江苏地方志》,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播者,见证了江苏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辉煌与沧桑,更始终坚守着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它致力于将江苏悠远的历史脉络与多彩的地域文化,以最细腻的笔触,呈现给每一位热爱历史、渴望探索的读者;将方志这座中华民族独有文化宝库,以最严谨的态度,展示给每一个对方志发展怀有热忱的有识之士。


《江苏地方志》现已入驻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康宾馆、北京江苏大厦、江苏省政府驻沪办招待所等一系列政务场所与公共空间,成为众多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枕边书”。这不仅是对《江苏地方志》权威性与高质量内容的极高认可,更是对其在弘扬地域文化、助力决策参考方面独特价值的肯定。



IMG_327
IMG_328IMG_329


面对未来,《江苏地方志》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深入挖掘江苏乃至更广泛地域的历史宝藏,更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界限,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


IMG_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