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分区】江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兼具南北色彩,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点,体现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的鲜明特色。江苏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历史上经历 4 次南北文化大交流 :永嘉之乱与晋室南迁、唐代安史之乱、两宋之交靖康之变、明初迁民云南与移民“填实京师”。周边地区文化对江苏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 :越文化影响—吴越同族,齐鲁文化影响—史前徐淮和齐鲁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徽州文化影响—徽商对维扬地区商业文化影响很大。
南京市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大约 30万年前“南京猿人”的两块头骨化石,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近年发现的泗洪顺山集遗址距今已有约 8000 年历史,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人类文化遗址。6000 多年前,太湖地区、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出现原始村落,进行原始农业生产。 3000 多年前,淮河流域的徐国文化、长江流域的吴越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江苏地区的上古文化。秦汉时期的广陵文化、六朝时期的江东文化、隋唐时期的扬州文化、宋元时期的江淮文化、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江苏历史上主要的文化类型。
江苏的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主区”和“四亚区”。“四主区”主要包括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它以 6000 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渊源。楚汉文化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是两汉文化的先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性特征是刚强雄浑。汉代“三绝”之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刻是其代表。楚汉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 :江苏梆子、柳琴戏、淮海花鼓、徐州琴书、淮海戏、邳州年画、沛县武术、徐州香包等。吴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吴文化是中华民族史的重要部分,在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具有清新气息、柔美风格、鲜活灵性,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等显性特征。淹城遗址、苏州古城、苏州文庙、太平天国忠王府、三星村遗址、惠山寺等是吴文化中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吴地工艺门类齐全,据不完全统计有 12 大类近 100 种,主要有苏绣、宋锦、缂丝、紫砂陶器、惠山泥人、檀香扇、常州梳篦、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形成于苏锡常地区的戏曲主要有昆曲、苏州评弹、锡剧、苏剧等。金陵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中心。东晋至南朝的 300 年不仅使得长江流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而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极一时的秦淮文化,不仅反映了红粉文化、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秦淮河上,朱自清、俞平伯曾同时泛舟又同时写下内容不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历史名篇。淮扬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维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淮扬文化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 :龙虬庄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阁、御码头、隋炀帝陵、大明寺等 ;扬剧、木偶戏、扬州弦词、扬州清曲、扬州漆器、扬州玉器等为世人所熟知。
江苏地域文化“4 个亚区”:一是地处金陵文化、吴文化和淮扬文化结合部的镇江文化(京口文化)。镇江文化融汇吴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为“多元积淀型”,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多样的特点。二是地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结合部和我国南北文化结合部的淮安文化。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贯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点的运河文化也随之而生。三是地处海派文化、吴文化和淮扬文化结合部的南通文化(江海文化)。地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江苏南通,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遗存的苏中古城,襟江负海,南风北韵。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交汇互存,形成极具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江海文化。四是远离各文化主区、特色显著的盐城文化(海盐文化)。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在南有吴越文化、北有楚汉文化的历史条件下,海盐文化位于南北文化过渡带,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省文化和旅游厅)
资料来源《江苏年鉴》,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