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老码头,书写长江上的南京记忆
大江东去,日夜不息。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奔涌而来,到了南京后放慢了脚步,水流变得和缓,水面也变得宽阔。长江和110公里的秦淮河一起,哺育了南京,滋养了南京,共同塑造了独具魅力的金陵文化。
南京的长江岸线长达两百多公里,两岸星罗棋布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以中山码头、浦口码头等为代表的老码头,镌刻着这条大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足印,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长江记忆。
中山码头 奉安大典的历史见证
中山码头
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之前,对于生活在两岸的南京人来说,长江不啻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都城南京的外围防卫,在江北建浦子口城,这标志着南京迈开了跨江发展的脚步,从此江南江北两岸来往日益密切。
在1899年南京开埠之前,长江两岸的渡河运输都由民船经营,几乎没有固定的、规模较大的渡口和码头。下关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长江两岸的码头日益增多,客运货量大大增加,装卸、搬运、报关、托运等行业迅速兴起,带动了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的相应发展。作为南京的水运门户,从清末到1949年,下关地区出现的主要码头有数十座之多,包括招商局码头、接官厅码头、太古洋行码头、日清码头、美最时码头、飞鸿码头、煤炭港码头、宝塔桥码头、中山码头、有恒码头、三汊河码头等。这其中大部分,担负的是长江航运任务,而主要运送人们来往于长江两岸的轮渡码头,主要是飞鸿码头、中山码头以及对岸的浦口码头。本文要讲述的,就是这些负责渡运的老码头的故事。
下关和浦口轮渡码头的兴衰,和津浦铁路有着密切关系。1912年,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其北端是天津,南端是南京浦口火车站。浦口火车站与下关车站(曾被称为“南京车站”)隔长江相望,而后者又是百年前另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沪宁铁路的西端,其东端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
翻开当时的中国地图,你会看到,当时的铁路线远没有如今这样密如蛛网。在南京,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被长江天堑隔开,人们只能乘坐轮渡,才能继续自己或北上或南下的旅行。因此,下关和浦口之间的客运轮渡,成了连接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关键。
早在1910年左右,清政府就在下关江边兴建下关客运轮渡码头——大生码头,地点位于金陵关附近,开办“关浦航运”(下关—浦口)。由“浦北号”渡轮往返两岸运送乘客。1914年10月,津浦铁路局港务处向下关商埠局租用西炮台(后来的南京港七号码头),将轮渡码头迁移至此,以渡轮“飞鸿号”命名,称为“飞鸿码头”。1921年,在一次运送乘客过江时,“飞鸿号”遇险沉没,渡轮改用“澄平号”,“飞鸿码头”因此更名为“澄平码头”。澄平码头靠近下关车站和招商码头、怡和码头,地方狭小,营运压力非常大。
1929年5月28日,此前暂厝北平的孙中山先生灵柩沿津浦线运抵南京,到达浦口火车站后,由“威胜号”军舰运送过江。灵柩在南岸上岸的轮渡码头是专为这一次奉安大典建设的,最初并没有名字,在奉安大典结束后一度空置。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纪念奉安大典,决定将澄平码头迁到此处,并进行改扩建。工程于1933年12月开工,1935年3月竣工,主要包括90米长“浦龙号”趸船1艘,钢结构栈桥3座,370平方米的城堡式候船室1座,码头门口开辟宽阔的停车广场。1936年3月,这座崭新的码头正式开业经营轮渡,初名“津浦铁路首都轮渡码头”,因为与附近的铁路轮渡“首都铁路轮渡”名称混淆,而定名为“中山码头”,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山码头是民国时期长江两岸规模和设施都堪称一流的轮渡码头,大大方便南京市民和乘坐火车的旅客。20世纪30年代,中山码头就已拥有了五艘渡轮,日航五十余班次,每天的载客量多达一万多人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中山码头亦扮演了重要角色。“渡江第一船”京电号正是来自中山码头旁边的下关电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的先头部队也是乘坐“京电号”在中山码头一带率先登陆,进入南京城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码头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更新改造,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如今的中山码头,不仅承担交通功能,也记录着沧桑历史。2012年改建的候船室大楼,保留了原有的“山”字形结构,带有浓浓的近现代建筑风格。候船大厅内,有长江江豚艺术图片展和中山码头历史展陈,珍贵的码头、渡船、栈桥、孙中山奉安大典的老照片等,讲述着这座百年老码头的沧桑过往。
浦口码头 众多名人留下历史足印
中山码头的对面,是历史同样悠久的浦口码头。这座老码头是当时“关浦航运”的另一端。民国时期,乘坐津浦线北上的人们,一般都会从中山码头乘船过江,在浦口码头上岸,然后进入与码头相连的浦口火车站乘车。
浦口码头。记者 徐琦 摄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1918年冬天,北京大学的学生朱自清从南京出发,坐津浦线列车返回学校。他的父亲朱鸿钧陪他从下关坐轮渡过江,到浦口站乘车。这一次送别,在七年后被朱自清写进《背影》,感动了万千读者。朱自清和父亲从哪个码头坐船过江,如今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抵达浦口上岸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浦口码头。
浦口码头位于浦口区临江街5号,原来是1914年津浦铁路局在浦口所建的10座码头之一,即“津浦一号”码头,有候船室、栈桥、趸船等设施。
新中国成立后,浦口码头几经维修,用“龙浦号”趸船取代“浦鳌号”趸船。2021年4月,江北新区公建中心结合滨江岸线整治和浦口老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对浦口码头进行了封闭改造。历时两个多月,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江边码头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
浦口火车站。记者 丁劼 摄
浦口码头的历史,与其“身后”的浦口火车东站紧密联系在一起。浦口火车站大楼1914年10月落成并投入运营,与浦口码头共同奠定了浦口地区水陆中转站的地位。这座英式风格的火车站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这里是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中动人故事的发生地,也是1929年孙中山灵柩抵达南京的第一站。毛泽东、郭沫若、王荷波、邓小平、陈毅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浦口火车站和浦口码头留下足迹,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南京长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火车轮渡 火车过江的特殊码头
如果说,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担负的是用渡船将乘客运送过江的任务,那么,1933年竣工的南京火车轮渡,则主要负责将火车运送过长江,是一种特殊的渡轮码头。
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因为长江的阻隔,浦口与下关之间的客货运输无法直通,乘客只能下车租船过江,而货物的运输更加麻烦,难以实现南北直达。孙中山先生目睹这一状况,曾提出在浦口和下关之间的长江下开凿隧道,供火车通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国力背景下,这一设想无法实现。
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铁道部将火车轮渡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选定了铁道部设计科长郑华设计的互动引桥式轮渡方案。次年11月,“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成立,郑华兼任处长。同年12月1日,位于下关老江口的轮渡工程开工。引桥由英国多门浪公司承建,渡轮由马尔康洋行承造。所用钢轨、枕木、钢梁等材料全部从英国进口。1932年,桥基工程完成,随之架设上部钢梁,其他附属工程亦相继开工,两岸接轨线路由京沪、津浦两路局承建。1933年10月22日,铁路轮渡正式竣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到场祝贺;刚刚获得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冠军的杨秀琼女士应邀剪彩。庆典之后,“长江”号渡轮载着一列火车横渡长江,标志着火车轮渡正式通车,京沪线和津浦线从此连接起来。
火车轮渡桥为钢架结构,桥墩为混凝土结构,用铺设有铁轨的渡轮来运送火车。其工作原理可简单概括为:渡轮上铺铁轨,通过“升降引桥”、栈桥和岸上的铁路线连接。“活动引桥”一端如同铰链般地与栈桥上的轨道连接;另一端随着水位高低升降与渡轮上的轨道相接,机车再顶着列车直接驶上渡轮。渡轮上并排有3股道,可以容纳火车21节车厢,或客车12节车厢。整个操作,从列车编组、上船、过江,再到列车上岸、再编组,一次作业需要两个多小时。
火车轮渡通车后,至少对于火车来说,长江不再是“天堑”。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中国的铁路网真正连为一体。南京和当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工商业城市上海、天津的陆路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从此,从南京城区出发的群众,以及从上海苏州方向过来的列车旅客,再也不用从下关坐船到浦口火车站了,坐着火车直接就能过江。1934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开通了从上海到北京的客运直通列车,全程只需要34个小时,比火车轮渡开通前大大缩短了时间,方便了旅客。
货运方面,南北的物资通过火车轮渡得以方便地运送和交流。北方的大豆、煤炭等产品可以直接运往南方;南方的工业产品也能快捷地运往北方。火车轮渡开通第一年,从北方经铁路运往南方的货物就达到71万多吨,而从江南通过铁路网,过长江运送到全国各地的货物也达到了58万多吨。
必须看到的是,1933年火车轮渡的开通,对下关与浦口之间的渡运产生了冲击。而1968年10月1日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则使火车轮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下关和浦口的火车轮渡栈桥依然保存完好,均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下关火车轮渡桥的旧址上已建成了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在保护珍贵的长江交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向南京市民游客展示着下关浓厚的铁路文化和长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长江两岸又建成了八卦洲码头、燕子矶码头、棉花堤码头等客运码头、汽渡码头。随着南京江面上多座长江大桥、过江隧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这些小码头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依然在“工作”着,在这两座百年码头之间,长江水浪奔浪流,渡轮南北穿梭,依然不断续写着这一份悠长的南京长江记忆。
- 上一篇:当文徵明遇到君山,古代江南就不再遥不可及
- 下一篇:美丽江苏哪里美?让数据告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