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古建下绣花功 守住古城根与魂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江苏扬州深知古城保护的责任重大。没有保护,更新就无从谈起。一代代扬州人接续守护城市的空间结构,保护和修缮工作从未间断。
位于扬州市广陵路252号的清代盐商住宅,曾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1949年后,这里成为扬州市粮食局的办公地点,粮食局搬迁后,此处空关了几十年。如今该住宅已满目疮痍,有的墙屋面全部塌掉,木柱木梁也已腐朽。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安全总监成爱祥带着团队进驻后,并没有立即启动整改,而是对整座住宅进行查勘,一查才知道,这里的楠木厅有多珍贵。
成爱祥介绍,这座住宅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它整个梁柱都是用的楠木,整个梁柱贯穿楠木厅的一层和二层,这在扬州的楠木厅中尚属孤例。住宅中有些小构件,譬如椽子,也都是用楠木做的,说明这座住宅在建设之初用料非常考究。
发现住宅的珍贵之后,成爱祥团队又重新对住宅进行了查勘、测绘,并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缮工作。
同样,位于扬州古城内的湖北会馆,此前只剩下一座保留框架的楠木大厅,修缮人员谨慎查勘,摸清整座建筑的布局和形制,整整花了8年时间将其修缮。
“修缮古建,就是要在砖瓦之间下绣花功夫。”直到今天,成爱祥依然记得师傅王军说过的这句话。在扬州东关街改造之初,王军发现全国文保单位逸圃的墙壁上有十几个窗口,为了恢复这面墙的原貌,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修复墙壁的砖头需要定制,这是修复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王军介绍,他们在几百万块砖头里进行筛选,最后选出了700多块合适的砖头。
在扬州,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保护修复好这些文保单位,需要一代代古建修缮人的接续努力。
姜旭是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的一员,在扬州的古建修复领域中,像这样的85后已经挑起大梁、独当一面。目前,扬州古运河边的永祥丰酱园正在修缮,每天姜旭都坚守在这里。他介绍,这座建筑的主体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因此需要花大精力在榫卯结构技艺的研究和制作上。
从王军到成爱祥再到姜旭,三代古建修缮人敬畏历史,持续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而保护古城的使命从来不止于他们。
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逸圃,有12幅精美的瓷板画,是晚清绘瓷名家金品卿的佳作。作为逸圃的原住居民,彭向羚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这12幅瓷板画被她用牛皮纸藏了13年。她介绍,为防止文物流失,她把瓷板画用牛皮纸糊起来,又在上面糊了几层报纸,用自己的方法来保护它。
不管是老宅院里的一幅画,还是古城墙上的一块砖,都承载着历史印记。2017年,扬州在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实施了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扬州古城保护条例》,扬州古城保护工作走向规范、法制之路。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对历史建筑的重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只要依据充分,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是值得倡导的,否则,这些精美的古代建筑将越来越难见到。
古城保护永远在路上。目前,扬州正着手保护修缮卞宝第故居、“扬州教案”旧址等一批文物价值高、危险程度大的文物保护建筑,同时推进贾氏盐商住宅等文保单位集中连片保护。不仅如此,扬州还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消费、展示集聚区。贺云翱认为,不管什么级别的文物,把它们锁起来并不是有效的保护方式,甚至违背了文物保护最根本的目的,保护一定要和利用结合起来。
保护文物,就是守住古城的“根与魂”,对于扬州这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见证中华文明繁荣复兴的城市,这是不二选择。扬州古城与千年运河血脉相依,古运河重生,古城就不会衰败;古城繁荣,大运河就有了灵魂,文化也就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 上一篇:“弹跳”千年的味蕾传奇“钦工肉圆”
- 下一篇:殊途异彩 梁溪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