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宛虹桥的难忘岁月

2022-12-22    赵国平

从前,江苏扬州小秦淮以东、古运河以西地区,地势低洼,河汊纵横,桥梁众多。南北向的皮市街两侧,东有弥勒庵桥、流水桥,西有宛虹桥、茂盛桥、洗马桥。这里,说一说宛虹桥。

宛虹桥,以往此地有座小桥,桥的模样还挺俊俏,犹如天上的彩虹,宛虹桥由此得名。城市发展后,大兴土木,填河建房,水面被填埋得无影无踪,小桥也随之消失。宛虹桥的芳名留了下来,演变成一条巷道的称谓。

宛虹桥,东西向,东口通皮市街,长约200米,西与茂盛桥、宛虹坊、灯草行等诸多小巷相接。扬州著名作家丁家桐先生,早年曾是宛虹桥的居民,他曾简明扼要地描述过宛虹桥的情景:“皮市街中段,西有宛虹桥,东有大水仓。宛虹桥清初遭清兵蹂躏,有图为记,惨不忍睹。里巷内都天庙与地藏庵,每逢七月半或地藏王生日,庵中钟鼓声声,家家沿门香火,满城祭祀,神秘异常。作家李涵秋曾居此地,与僧人交往,有若干奇闻轶事。”

“有图为记”,指的是现陈列在史可法纪念馆祠堂东侧的《追远图》,为一长卷,题图“追远”,含“慎终追远”之意。图中,扬州城火光冲天,浓烟蔽空,宛虹桥、地藏庵、藏经楼等建筑清晰可见。《追远图》所追祭的先祖,为作者葆儿的母亲。这位性格刚烈的母亲,为抗拒清兵的烧杀掳掠,弃儿投水身亡,离世时年仅27岁,悲剧发生地点就在扬州宛虹桥。

地藏庵、藏经院遗址仍在,只是已非昔日旧貌。地藏庵是扬州知名古刹之一,始建于唐代,清代重建,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康熙《扬州府志》记载,“地藏庵在宛虹桥西”。

时代更迭,庵房年久失修,山门殿等房舍坍塌。院落内建新楼,成为宛虹桥小学的教室楼。如今,小学已移址,遗址内大门紧闭。近年来,政府出资修缮藏经楼,面貌大为改善,而东侧小楼为原宝城厂职工宿舍。改造后的地块,将派作何用,尚待规划后确定。

地藏庵紧邻西面的藏经院(宛虹坊48号),从前两者很有可能是一家,宛虹桥小学成立后才砌墙分割开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原八字大门已拆除,现存房屋三进,均面阔五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小瓦屋面。部分屋内的船篷轩、飞罩等木构件保存良好。现为民居使用,庭院内稍有花木点缀,能嗅到些许当年的气息。

宛虹桥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却曾有文化名人居住于此。当年的沁香阁,来了一位年轻英俊的教书先生,他就是后来红极一时的小说家李涵秋。

李涵秋,曾任扬州两淮高等小学文史地教员,江苏省第五师范国文教师,17岁便在宛虹桥沁香阁设帐授徒。民国十年(1921年),李涵秋赴上海主编《小说报》,兼《小说时报》,并为报社撰写小说连载,其代表作《广陵潮》获得众多读者青睐。

扬州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价值的文史佳话,俯拾皆是。创建文化大市,此乃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永久记取,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