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软糯文雅的苏州,何以名贤大义之士辈出?

2025-01-06    

在很多人眼里,苏州人温文尔雅小家子气。殊不知,在这软糯文雅之下,苏州,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家。他们或以思想传世,或以艺术留名,或以科学报国,共同书写了苏州乃至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篇章。


范仲淹


IMG_259

徐丽珍摄影


一篇《岳阳楼记》让世人领略了苏州人的胸怀有多宽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更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范仲淹(989-1052),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宋史·范仲淹传》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每当范仲淹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从不考虑自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后来,范仲淹深得宋仁宗信任,依靠他来治理朝政。“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范仲淹宦海几度沉浮,但他始终以安民兴邦为追求,在自己的任上恪尽职守。六十四岁那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途中去世。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IMG_260

徐丽珍摄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看来,个人情感应服从于民族利益、国家命运,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抱定利民安邦的信念不动摇。这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位苏州人先国家后个人、先苍生后自身的高尚情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康熙皇帝称他为“济时良相”。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 “办亊兼传教” 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国藩,一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两个人成事的根本,就是通过理念的传播与践行成就了事业。


顾炎武


IMG_263


范仲淹关注的是天下之忧乐,另一位苏州人顾炎武在意的是天下之兴亡。顾炎武(1613-1682),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清史稿·顾炎武传》称他“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面对明清易代,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护一个国家政权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但是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国学大师梁启超将顾炎武的话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IMG_264


在顾炎武看来,“天下”代表的是“天道”,是社会的公义、道德的良知、民族的灵魂,关乎文明的继承和延续。他在《日知录》中写道:“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提出“利国富民”,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并形成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政治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唤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动力。


费孝通


IMG_267


古人眼里的天下是个模糊的概念,费孝通提出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观点。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从家乡的农村开始,一部《江村经济》成就了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此后他和中国的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广西金秀到云南三村,年轻的费孝通在中国西南部的农村留下坚实的脚印。正如他所说:“我有责任,用我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1978年开始,费孝通迎来了他下半生的学术生涯。“方从敦煌还,又上麦积山。老马西北行,关山视等闲。”费孝通每年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实地考察途中,他跑遍了除台湾、西藏之外的祖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他提出“多种模式,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不失时机”的发展方针,总结出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他的主张和实践始终以民为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知识分子服务社会进步的光辉榜样。


IMG_268


面对全球化高度发展、文明的冲突与调和已成为一个世界难题的现实,晚年的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思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明确将人类共处的愿景从共存、共生提升到了共美、共荣的层次,为世界的文明共存及人类文化自觉的发展开辟新路,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州籍院士群体


苏州籍院士群体,集中体现了苏州人胸怀世界、报效祖国、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4位苏州人身上尤为突出。


IMG_271


王大珩说:“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IMG_272


杨嘉墀的名利观是这样的:“争名当争国家名,争利当争国家利。”


IMG_273


关于幸福,程开甲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IMG_274


面对国家研制核武器的要求,王淦昌不假思索回答道:“我愿以身许国!”

这就是苏州人的家国担当

而他们做的远比他们说的好!


那么,苏州为何能培养出如此众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家呢?


一、文化底蕴深厚


苏州自古以来便是文化重镇,被誉为“人间天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到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文化中心,再到明清时期的全国工商业和科举文化中心,苏州始终保持着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苏州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和传承。


二、教育发达


苏州人对教育极为重视,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书院和私塾,如北宋时期的苏州府学、南宋时期的平江府学等,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学府。这些教育机构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苏州的科举文化也十分发达,历史上涌现出大量进士和举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社会风气开放


苏州社会风气开放包容,鼓励创新进取。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苏州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苏州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科学家和政治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不仅关注个人命运,更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经济繁荣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这里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手工业技艺精湛。经济的繁荣为苏州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苏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五、家族传承

在苏州历史上,许多家族都有明确的家训和家风,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奉献。这些家族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家族成员的心中。许多苏州名人都是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之中,他们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更多的苏州人包括新苏州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书写苏州的精彩篇章,在通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