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陈大海:改写南京建城史的长干古城

2025-07-03    

2023年12月19日,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召开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西街遗址发现丰富的遗物和明确的台地、墙基、环壕等筑城遗迹,时代为晚商至西周。长干古城是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收获,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筑城遗址,改写了以文献记载的“越城”为起点的南京建城史,通过考古实物力证,南京建城的历史确凿无疑地延伸至3000多年,较现有文献记载前推了600多年,极大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性质。长干古城的发现对于推动深入研究江南在早期王朝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00055fe1-2796-499c-91c8-8b2d0f0aee19.jpg

长干古城地理环境示意图(陈大海 绘制)


长干古城的发现和命名是南京名城文化、南京学、古都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其命名是学界多轮科学论证的结果。不过由于长干古城的基础资料还没有发表,通过媒体的宣传也不够全面专业,社会面上对甫一诞生的事物还存在各种疑问,故本文主要就长干古城发现、认识和命名等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有关问题,做一番梳理答疑,希望长干古城成为继长干里之后,又一个南京文化名片。


一、地理环境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滨江近海,龙蟠虎踞”的优越地理位置。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自古为江南佳丽地。南京主城坐标北纬32度,四季比较分明。南京地理环境具备古代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秦淮区因秦淮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是南京的中心城区,是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之一。西街遗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街道,中华门城堡西南,大报恩寺遗址以西。遗址所在的区域历来人口密集,商业繁荣,是南京城南门户。


22d6a5b3-bdf0-4cc9-8817-c3fb9db1b379.jpg

西街地块位置示意图(陈大海 绘制)


西街遗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西临大江、北滨淮水(今秦淮河),东南为雨花台岗地屏障,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片区域山水环绕,内部地势高亢平坦。发源于雨花台岗地的南涧(现南玉带河)贯穿其中,北注淮水,是遗址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遗址核心区是一处高出周边平地的台地,东临南涧,为典型的湖熟文化台形遗址地貌。


二、历史沿革


西街遗址所在的山间平地,古称长干。《建康实录》注:其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越灭吴次年(前472),越国筑城于长干,史称越城。《建康实录》注:越王筑城江上,距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


六朝建都于南京,都城位于淮水以北,长干为淮水以南的重要门户,人烟阜盛。因六朝置秣陵县长干里,遂多以长干里代指古长干这一区域。淮水上设大航、竹格航等渡口,是长干里与都城间的交通要道。大航又称朱雀航,水北建朱雀门,南渡有大路贯穿长干里。东晋在长干里南设外郭,建篱门。南朝梁天监七年(508),新建国门于越城南。国门是南朝建康城正南门,北连朱雀街,南望牛头峰(牛首山又称天阙山的主峰)。


3d9cb01f-31ee-4d0b-8bf4-2e0ca5865cd0.jpg

六朝长干里方位示意图(陈大海 绘制)


六朝长干里滨江带淮,水路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长干里是六朝最著名的生活区,居住着许多贵族,如吴晋时期陆机宅即位于越城西北,晋左思《吴都赋》亦描述了长干里的繁华景象。直到南朝,寒门崛起,因居住在长干里一带,地近南岗(雨花台),时称“南岗士大夫”。六朝长干里先后建立多座著名寺庙,主要有长干寺、越城寺、铁索罗寺、禅岗寺、高座寺等。


六朝启用废越城继续作为军事堡垒,遇有战事即修治越城,屯兵于此,为建康城淮水南岸的战略要地。


隋灭陈,对建康城宫殿礼制建筑和军事设施进行平荡耕垦,越城和国门也遭受毁坏。唐代兴起金陵怀古,长干里成为金陵怀古的主要题材之一,尤以崔颢《长干曲》、李白《长干行》最为脍炙人口。南唐建设金陵城,将淮水纳入城中,割裂了长干里,越城也不复往日地位。此后长干里成为一般平民居住区,越城这处台地也逐渐被取土破坏殆尽。


南宋建康府城南长干桥下有西市,形成东西向西市口街,即现在俗称的“西街”。西街道路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


《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将中华门外雨花台以北的区域划定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


三、考古经过


在内秦淮河以南和雨花台之间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都是配合基本建设,陆续在不同区域开展的。但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看,实际上是长干考古。一些考古发现提供了复原长干地理信息的几个重要坐标,逐步补正了长干的历史沿革。2008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宋长干寺塔基和地宫的发现,确定了六朝长干寺的位置,同时可知中华门外雨花路一带就是大长干的核心区域。2015年,在明城墙以南、中山南路以西地块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长江岸线及沿江筑堤的横塘线索,确认了长干西临大江的地理方位。2018年在门西花露岗以西地块发现六朝早期砖瓦窑址,说明孙吴建都初期即开始利用长干岗地。而同在门西花露岗发现的南唐“工”字形建筑基址,证实了长干里格局的历史变迁。这些考古发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献中关于长干的记载。经过考古调查,结合地质、水利方面的成果和老地图提供的线索,古长干山形水势逐渐清晰起来。


在门西、门南部分区域都经过考古发掘的情况下,西街这一人烟密集区,仍然保留着它的神秘,也被考古人寄予厚望。西街从2013年开始拆迁,直到2017年初才完成,考古工作随即开展。根据2016年出台的《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西街地块成为考古前置改革的试验田,是主城在土地出让前全面考古的第一块地。西街遗址面积大、性质复杂、引人关注,故南京认真组织,从2017年10月到2019年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性质的发掘。自2020年度,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但一直到2022年连续三年因各种客观原因,都没能按计划开展发掘工作。2023年主要是对商周遗迹开展细致解剖,对出土遗物整理研究。西街遗址考古工作坚持科学规范和学术导向,历年考古发掘前召开发掘方案的论证会,阶段发掘成果接受国家、省文物部门的评估验收,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多轮专家论证。


四、主要遗存


由于历代叠压,商周文化堆积在历史上就被严重破坏,仅在西街地块北部的台地周围保留部分遗迹。台地原应为湖熟文化主要遗存分布区,但由于后期的人为活动,台地上面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迹。仅在台地边缘,发现了不连续分布的地层以及环壕(编号G)多道、水井(J148、J160)、城墙基槽和门道(Q1)、牛祭祀坑(K1)等遗迹。


环绕台地至少可见4道环壕,形状、走向大体一致,为叠压打破关系。其中建造较早的一道环壕G9打破生土,已发现东北角、东南角和西南角及其间部分,推测西部应在中山南路一带。环壕平面形状为较规则的圆角方形,边长约170余米。对分布在台地东缘的部分进行了解剖发掘,纵剖面呈倒梯形,斜直壁,平底,底部有多道横向生土梗。开口宽5.8米、最深2.2米、底宽1.7—2.5米。壁面与底面皆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填土未分层,呈灰褐色,土质致密,含少量陶片、石块、兽骨、红烧土、炭屑等。遗物数量少,陶片较为残碎,初步辨别为晚商至西周特征,推测废弃填埋于西周中期,开挖使用于商周之际。


80283571-169a-4eac-ba1d-440cceee5894.jpg

台地东缘环壕局部俯瞰(陈大海 提供)


Q1位于台地之外的东北,东距南玉带河约40米,已大部被破坏,仅残留部分基槽,揭露长度30余米,呈西北—东南弯弧走向。基槽纵剖面呈倒梯形,开口宽1.7米、底宽1.2米。存两个方形墩台,墩台边长2.2米,两墩台之间有缺口。根据现存结构,推测应为城墙及城门位置,城门应为一门多道结构,但保存较差,仅存一处门道。填土呈黄褐色,土质较硬,含有少量陶片。推测其时代应为晚商至西周时期。其外侧有环壕G20,与Q1平行。G20为南涧冲刷,只保留一侧护岸。


2785b95a-fc54-4ebf-b1ea-5c6bd832d2dc.jpg

J148晚商水井(陈大海 提供)


J148位于台地、环壕和墙基之外,被G20打破,向下打破生土。开口呈不规则圆形,土坑,斜壁,壁面粗糙,平底。开口南北长2.15米、东西宽2米、深2.65米。填土分2层,第1层呈黄色,土质略松软,纯净。第2层为灰褐色淤泥,土质松软,出土有陶觯形杯、陶罐、石锛等。根据遗物特征,判断J148为晚商时期水井。


K1位于台地东侧环壕密集分布区,开口于7层下并被G8打破,向下打破生土,平面近椭圆形,内有幼牛一头,牛骨虽已遭后期扰乱,但基本完整。无其他包含物。时代为西周。


d7f31ae2-fe6f-4352-96f4-06783cb1fcd9.jpg

J148出土的陶觯(陈大海 提供)


上述遗迹出土有丰富的商周时期遗物,在六朝及六朝以后的地层与遗迹中,也偶见商周时期遗物。商周遗物以陶器为主,见少量石器、原始瓷、印纹硬陶器和骨质遗物,罕见青铜器、玉器。陶器可辨器形包括鬲、甗、鼎、罐、豆、簋、钵、盆、刻槽盆、碗、尊、盘、三足盘、缸、斝、器盖、小陶杯、陶球、陶饼形器、改制圆陶片、钻孔陶片、陶模等。以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数量较少。装饰以素面为主,纹饰见有绳纹、弦纹、梯格纹、三角划纹、方格纹、贝纹、折线纹、云雷纹、圆圈纹、网纹、席纹、附加堆纹、按窝、凸棱、乳钉等。


五、基本认识


(一)环壕、墙基和门道是筑城遗迹,是长干古城的关键要素


西街位于南京主城,遗址历代叠压,台地上已不见商周文化堆积,台地外围也没有广泛分布的地层,发现的都是壕、井这类远低于当时生活面的遗迹。因为遗迹多在六朝地层下,所以遗迹时代的判断只能主要依靠遗迹内部堆积和包含物。


以台地为核心,濒临淮水支流南涧,十分符合湖熟文化遗址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在台地外围发现环壕设施,弥补了淮水流域湖熟文化发掘资料的空白。


(二)西街遗址结构及出土遗物具有典型湖熟文化特征


西街遗址出土有大量以鬲、鼎、罐、甗等炊器为主的生活用陶容器,且时代延续较长,反映了湖熟文化长期稳定的生活面貌。石器以刀、镰、斧、锛等生产工具为主,表明该地湖熟文化居民发展起一定规模的农业与木材加工业,而部分半成品石器则表征本地自主的石器加工行为。少部分制作精致、无使用痕迹的小型石锛、玉璧、硬陶纺轮,可能具有一定的身份指征作用。


(三)环壕填埋、内部堆积最终形成的时代,应在两周之际的前后


本应是古城主体区域的台地,现已无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我们认为应是后期筑城行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两周之际即已开始。


根据出土遗物的分析,遗址自早商时期已有人群活动,晚商至西周时期持续繁荣,两周之际走向衰落。长干古城所依托的台地主体遭到破坏,环壕被填埋。通过遗物,可以看出同时与商文化及周边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四)西街遗址属于古长干的核心


《建康实录》载,越灭吴后,筑城于长干。越城被认为是南京主城区城市的起源,长干是南京最早见诸记载的地名。长干位于古淮水以南,雨花台岗地以北,是山环水抱的一个自然地理单元。这个区域滨江控淮,相对淮水下游地势高亢,其间有淮水支流南涧和低矮岗地,是湖熟文化台形遗址理想选址。


长干区域约有4平方千米,其间因地势又形成三个核心区,即大长干、小长干和东长干。每一个分区或以道路或以河流为交通中心,西街遗址就位于大长干腹地。


台地是越城利用的岗地,周长约1千米,占地约3万平方米。因位于淮水入江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除了浓厚的军事性质,越城还具有对长干地区的管理功能。[1]长干四面都有山水天然屏障,特别是其西紧临长江。长江在六朝及以前,江面开阔约为今日的3倍有余。沿江山脉是南京城防江涛的天然屏障,但在长干以西花露岗与雨花台岗地之间有一段豁口,长干平地与江面相接。为保证长干地区免受江涛影响,自古以来在这一段豁口沿江筑长堤,这段堤叫作横塘。[2]横塘是古人在长干营建的大型水利设施,是伴江而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长干地区具有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在越城位置发现了湖熟文化时期的环壕和城墙门道遗迹,大大突破了越城的时代,在环壕和城墙之外还发现商代晚期水井。据此,我们推测台地及环壕只是长干古城的内城,甚至可以把横塘理解为长干古城的外城,横塘连接两侧岗地,对长干地区形成闭合空间。


长干是湖熟文化的重要据点,它是长江南岸的前哨阵地,在中原地区商周更迭之际,有北方族群和势力南下,长干首当其冲。长干古城在这个时期多次重新开挖环壕,应与上述历史背景有关。而长干古城所具有的军事要冲作用,在此后吴越争霸,乃至六朝建都,长达约1500年间都不断体现出来。


六、两点思考


(一)金陵故吴地


《景定建康志》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府志,系统完备且带有考辨精神。纂者周应合在卷6《建康表》总序中就表达了对越城的质疑并努力做了四个方面的解释:


或问:国始于句吴,都始于孙吴,今表不始吴而始越,何也?曰:始越之说四。


春秋,此地属吴,特泛言耳。吴国于欈李城邑,未见于此地。入于越,越始城之。未城不可表,既城不可不表,一也。


始城之年,周王命句践为伯,未命伯之前不当表,越城此地而为伯,不可以不表,二也。


春秋何始于平王?盖周书至此而终,故鲁《春秋》自此而始。今考句践之时正当春秋之终,则表始于句践,是亦取法鲁《春秋》之遗意,三也。


三代之王也,诸侯封而大者莫多于周之后,次莫如殷,禹之子孙寥寥也。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而祀夏配天。少康之子封于会稽,以奉禹祀,此越之始也。句践乃其二十世孙也,城吴地而周伯之,太史公谓其有禹之遗烈,今表越所以存禹,四也。


这一段文字体现了作者的治学精神、家国情怀和历史观念。肯定了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是其治学严谨;吴越皆三代之苗裔,是其家国情怀;当然法《春秋》之遗意等表述无不体现其历史观念。提出金陵故吴地的思考,避免了在谈到南京城市史时的唯越城论,在此后有关南京的历史研究中一直发人深省,影响至今。


所幸关于越城的文献记载尚清晰。特别是六朝时期,越城作为建康城南大门的一处重要地标,屡见于史载。六朝关于越城位置、功能的记载十分清楚。直到宋代,才有关于越城规模的记载,周长不过二里八十步。这一数据可能是宋人实测的结果。而越城是上古南京主城区建城的最早记载,且有明确的筑城时间(前472),便逐渐被大家接受作为南京建城史的计算起点。


然而熟悉南京城市史的都知道,越城自筑城直至六朝建都近700年间,再也不见踪影,近乎消失于历史中。所以六朝关于越城的认识,很可能基于口耳相传。这与越灭吴后,持续统治了吴地一段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关。无独有偶,关于越城的记忆,在江苏还有多处,江南的苏州、江北的盱眙都有。而且苏州还对越城遗址开展过考古发掘,与南京西街遗址一样都是商周遗存,没有明确越文化遗存。可见,各地越城只是吴地关于越短暂统治的强烈历史记忆。


吴、越之城皆为楚之都邑。楚灭越后,于南京置金陵邑,是置邑前已有吴越之发展基础。


南京的政权皆继承吴,孙权首都秣陵,国号吴;杨行密都金陵,亦称吴;朱元璋据应天,称吴王。这是金陵故吴地的政治写照。


(二)考古学文化发展规律


南京之所以是四大古都,是因为龙蟠虎踞、滨江拥淮的山川形胜,这一地理特征自古有之,并不是六朝建都才具备的。南京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具有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南京险要的地理位置,注定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


南京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在汤山发现距今3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存。南京是文明发生地之一,主城发现距今6000年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南京是王朝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地,在中原地区三代更迭时,南京本地青铜文化随之发展,特别是湖熟文化遗址众多。


在江苏考古地图集上,宁镇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土墩墓最为密集,足以说明本地人口稠密,应为文化中心之一。在长江中游盘龙城和江西吴城都发现商文化据点的情况下,以宁镇为代表的江南不应为真空地带。


宁镇地区不是蛮荒之地,而是泰伯奔吴的必经之地。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发布,早在古国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已发现大量城址。到夏商周王朝国家时期,筑城不仅有技术保障,而且也是礼制需要。正如部分专家所说,从南京商周考古发现来看,南京主城发现长干古城,是水到渠成的事。南京古都地位以六朝为开端,六朝都城也不可能在一片空白之地凭空出现。


长干古城正位于南京城市中轴线上,开启了南京历代城市层累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陈大海,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王志高.南京越城诸问题试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

[2]许嵩.建康实录:卷4 后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