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南通地名掌故——麒麟二匡镇、麒麟长兴镇、汇龙圩角镇

2025-08-14    

麒麟二匡镇

南通地名掌故


IMG_256


二匡镇,它地处海门的中心位置,坐落于通沙河河畔,是东天补沙开生成熟时发展起来的集镇,大约已有280年的历史,是海门地方较有名的市镇。  


旧时的二匡镇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400米左右,街南街北对面店铺,店面房子砖木结构,青色小瓦,大多是7架梁的。街道不宽,大约5米样子,儿时常见街南街北屋檐上的猫儿一跃飞到对面屋面的惊险一幕。街路由紫色的碎石铺就,鲫鱼背状,排水很畅,并且一直向东西延伸,东至三匡河,西至头匡河,全长大约2000米,当时人们都称它“官路”,这个“官”字大约是“公家”的意思。官路延至三匡河,有东虹桥与河东的乡村连通,向西至头匡河有西虹桥与河西衔接。东虹桥是典型的两墩三跨石梁桥。桥面有3块大石条并排,共9块组成,约2米有余,中跨石梁的两侧石勒桥名“东虹桥”,两座石桥墩上刻有一联:通亿万人往来,行千百年方便。字迹清晰优美。头匡河上的西虹桥与东虹桥是姊妹桥,同样坚固美丽。两座石桥把这个集镇与广袤的乡村沟通相连,血肉相依。在那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农村方圆十里八里会有一个这样的集镇作为这个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是二匡镇当年兴旺发达的一个天生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二匡镇百废待兴,许多行业迅速恢复兴盛起来。那时候二匡镇的书场是海门地方最兴旺的书场,海门评弹团最有名的“唱书人”如刘振洪、方慕馨等老艺人,后辈中的王兰英等新秀每年都会到二匡镇来献艺。


(周至硕)


麒麟长兴镇

南通地名掌故


IMG_257


长兴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54),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名镇。


此镇有座横跨青龙河的三接石桥,石桥两端向南往北的青龙河畔,建有长长的河房(一种从河中以木支架建造的房屋),河房经营的主要项目为茶馆与早饭店,身临其境,犹似来到了水乡同里。石桥还将长兴划分为东、西两条石街,其总长达700多米。


镇的西街北端于清嘉庆25年(1800)建有一座海门境内数一数二的关帝庙,终年晨钟暮鼓、香火缭绕,并引来众多骚人墨客赋诗作画。逢到庙会时,赶集的、看戏的、做买卖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它的南边曾有个胡陆镇(以胡、陆两家打铁起家的小镇),后并迁长兴。还有,西北方向五六里的汇源镇,在遭遇严重火灾后,亦有不少商家就近融入长兴。加之它自身拥有青龙河畔及省道掘青线两侧的地理优势,交通便捷,经济繁荣,民风淳朴,迅速地成为兴旺的小镇,老百姓希望它长久兴旺,称它“长兴镇”。


依人所愿,长兴镇一直很繁荣。自从来了日本鬼子,这块宝地才遭了殃。人民奋起抗争,涌现出沙国强等仁人志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长兴更是人才辈出,如很有名声的外交家袁祖德、国防科委的唐元亨少将、空军某部和总参的高级军官王亚雄与宋卫国等,他们都出自于长兴,是长兴这块热土抚育出的一代名流。


(盛永康)


汇龙圩角镇

南通地名掌故


IMG_258


道光二十七年(1847)春,这里是崇明外沙永丰沙北首。因东南角黄小江圩最早围垦开生,故称之谓老圩角。


老圩角第一家杂货店店主是宋文龙,第一家豆腐店老板是王德礼,第一个称“达子”主人是朱维邦。那时,四面八方的人来老圩角做生意。二甲、包场就常有商人来这里放“地盘篮”,做买卖。


同治十三年,海门粮户“倪小麻雀”带了两房孙子来到老圩角造房。这里最早的一爿药店店号是“森森堂”。倪松官就在药店对门办起了“倪万春”花粮行。从此,老圩角就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倪松官是镇上第一个恶霸。当年他虽只有十七八岁,但无恶不作,群众称他为“地头蛇”。人家要办事业,得向他领帖,付帖费,不敢有丝毫怠慢,否则不是打就是骂。

光绪二年(1873),被人称为“福粮户”的倪松官娘舅沙福官也来到老圩角,他见市面形成,就与这里第一位私垫教师王侦仪先生商议镇名。鉴于镇址处于十字路口,跨着四只圩角,遂命名为“圩角镇”。同时,由于同益公粮食行专门贩运粮食,远近闻名,所以也有人称为“余谷镇”。由于沙福官没有将起镇名一事告诉倪松官,倪松官感到很恼火,就请人在河西一店家墙头上写“东兴镇”三字。最后经人调解,倪松官不得不承认“圩角镇”镇名,但“东兴镇”三字到1978年翻建市房时才被抹掉。


民国十六年(1927)春,军阀孙传芳部队在上海被北伐军打败,经过圩角镇时,大肆抢劫。陈裕大、沈三泰、吴立发、协和泰等商店损失较大。


协和泰粮行开业最早,经营作风最坏,重利盘剥无所不用其极。红十四军启东大队决定搞一次“五一”大暴动,他们选择民愤最大的协和泰粮行为打击对象。1930年4月30日中午,红十四军启东大队发动群众百余人,在倪伯良带领下,冲进了协和泰粮行。通过这次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奸商,为群众出了一口怨气。


1941年春,日伪军占领了圩角镇。圩角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地方武装,坚持抗战,打击敌人。当时的圩角正诗乡被誉为打不破的“铁皮乡”,成为全区对敌斗争的榜样。


1946年农历十一月廿六日,还乡团进犯圩角镇,他们在河南黄士凯宅上筑了据点。第二年五月,东南警卫团在合兴乡北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吓得还乡团不再随便出来为非作歹了。1948年“六·八”战役中,我军解放了圩角镇。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区委、区公所驻地,后来是公社或乡机关所在地,直至九十年代行政区划调整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