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运河与里下河
“里运河”,此称始见于宋。
《宋史·河渠志》载,浙江萧山区西兴镇通钱塘江两闸,近为江沙壅塞,舟楫不通。乾道三年(1167),招募民工自西兴至大江,疏通沙河二十里,并疏浚了闸塘和里运河十三里,既畅通了国家大宗货物的运输,也给老百姓的行旅带来了便利。此处的“里运河”,是指从萧山区西兴镇开挖的通往钱塘江的这一段里、外两道运河。
后来,“里运河”的概念又有变化。
如,清人傅泽洪的《行水金鉴》一书中说:大臣张玉书等称里运河、骆马湖之水,俱汇入中河,因中河河道狭窄难以容纳,建议应于北堤修建水坝三座。张玉书此处所指的“里运河”,实际上就是现今人们指称的江北扬州至淮安的这一段运河。

江苏扬州里运河。图源:视觉中国
之所以称这一段运河为“里运河”,其缘由有二:一是因为隋炀帝疏浚取直的新邗沟,自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达江都(今江苏扬州),位于古邗沟(南起长江,北通射阳湖,再抵今江苏省淮安区古末口)的西侧,是在其里,故有此称。其次,“里运河”的得名与“里河”之称有关。如《明史·河渠志》载,明朝初年,运粮河自瓜洲、仪征至淮安这一段的河道称为里河,自淮安五坝转达黄河的河道称为外河。“五坝”是指位于淮安古末口附近的“仁、义、礼、智、信”五座车船坝。以这五坝为界,坝内漕道为“里河”,坝外夺淮的黄河,称为“外河”。
《清一统志·淮安府》亦载:“土人谓黄河为外河,漕河为里河,其漕河东岸泾涧诸河,总谓之下河。”说淮安当地人习称黄河为外河,称淮扬运河为“里河”,称淮扬运河东部的诸多支河为“下河”。
所谓“里下河地区”,指的就是里运河(江淮运河、淮扬运河)流经的东岸地区。
“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由里运河下游许许多多河网构成的一大片河网洼地的统称。这片洼区,南北长三百余里,东西宽二百余里,其间千支百派,纵横交错,汇流入海。它西至里运河,东到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到新通扬运河,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泰州、扬州、南通等地区。下河地区因其地势卑下,四围高而中央洼,故谚有“釜底”之喻。

江苏淮安里运河。图源:视觉中国
还需说明的是,“下河”是和“上河”相对而言的。以淮扬运河为界,运堤以西各水道因处于接受水源的上游,故称之为“上河”。运堤以东各水道,大都属于泄洪入海的下游排灌河,海拔远低于运河水位,故称之为“下河”。清康熙时治河名臣靳辅,对此曾有详细的说明。他说,淮安以南,扬州以北,周围数百里,是一片泽国洼地。运河贯穿其中,有东西两道运堤护持着运道。运河西堤以西为上河,是运河的诸多水柜之所在,旧有氾光、白马、甓社、邵伯等十七个大小湖泊。运河东堤以东为下河,则是洪水下泄的水泽汇聚之地,旧有射阳、广洋、喜鹊、渌 洋、淤溪等三十六湖。上河西南承接滁州、泗州、天长诸山,危冈断陇,起伏相续,地形为高,是洪水的始发区域。而下河东北与海为邻,地势卑下,是洪水下泄的区域。
无论是上河区域,还是下河区域,实际上都会遭受水患,而下河地区尤为惨烈。为什么呢?因为上河西南承受滁州、泗州和天长诸山溪之水,向东注入下河,下河区域只能受之。下河西受上河所注,滔滔无穷之水东注向海,而大海却不能接受。因为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使得海岸抬高而水流朝宗之路被堵塞了,所以人们以“釜底”来比况下河地区。

江苏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图源:视觉中国
那当然,“里运河”也还有特指某一段里、外两条运河的情况。如,从现今江苏省淮安市区内穿清江闸而过的一段古运河(原清江浦河),就称“里运河”。而将“里运河”之南新开挖的运河称为“大运河”。又如,从通州到北京的一段运河,前身本为元代开凿的通惠河,漕称“里漕河”,后来也称“里运河”。
来源:《大运河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