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南通唐闸大洋桥:连接运河两岸的民生桥

2022-05-06    陈崟

在大生码头南边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桥梁——大洋桥。即便在1966年,新建的桥上刻了“唐闸大桥”四个字,但唐闸人还是习惯叫它大洋桥,一直流传至今。大洋桥,最早建于1906年,它坐落于唐闸古镇中心地段,东临河东路,西靠城闸路,横跨于古老的通扬运河之上,连接了运河两岸前世今生的繁华。

大洋桥的前世今生 曹海峰 摄

大洋桥的前世今生 曹海峰 摄

缘起,连通百年

古老的通扬运河将唐闸镇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这里仅仅只是一座被大片农田包围着的小集市。那时候,周边的农户几乎家家都有纺车和织布机,在那些漫长的夜晚,“纺纱鸣机杼,百里声相闻”是南通乡间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大生纱厂的诞生,从前一家一户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机器大生产所代替。短短几年,唐闸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早在20世纪初,唐家闸从通扬河西到河东的交通,都是靠渡口,只有老渡工管春林为大家摆渡,因此又称管家渡,但由于渡船太小,一次装载的人数有限,加上早晨过河到一厂、油厂、铁厂、茧厂上班的工人很多,致使不少工人因等候渡船过河而迟到,这种事屡有发生,张謇了解到工人迟到的实情,并未责罚工人,亲自到渡口考察,拟定建桥的方案。

1899年以后,当初建的大桥,在现今大洋桥北50米处,原大兴面粉厂小街前药店的对面,桥宽5米,为木质结构,方便了工人上下班过河。由于建造了木桥,渡工管春林一家人失去了生计。管春林率长女、二儿子、三儿子一同跪在张謇面前,张謇赶紧扶起管春林一家并安慰说:“撤了渡口,愿做工的进厂做工,不会让你管家人饿肚子……”并拍拍管家三儿子的肩膀说:“明天你到厂里上班,跟宁波人学机匠。”老三叫管瑞山,原来厂里机匠全是宁波人,南通人学机匠,他是破天荒的第一位。管瑞山后来成了很有名的机匠,还带了不少徒弟。管瑞山的大姐,因年龄偏大,安排管理女浴室,老二也进了厂,管家一家人衣食无忧,由此可看到张謇建桥充满了人性化。

1914年,大生纱厂聘请宁波木工,拓宽通扬运河上的木桥,新桥规模仅次于跃龙桥,成为南通地区的第二座大桥。1966年,在原桥址南侧,建造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新桥长48米,宽8.7米,单孔,为水泥路面。1991年12月,为了适应日益繁忙的陆路交通,在大桥南面又建了一座规模相同的单孔双曲拱桥,拓宽了桥面成了双桥。从木质桥发展成钢筋混凝土双桥,规格比乡间小河上的独木桥要大得多,因此唐闸人都爱称其为大洋桥。

蝶变,重获新生

2021年春节前夕,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大洋桥,经过近一个月的“梳妆打扮”,以“盛装”展现在人们面前。

近几年,北幅桥因船只撞击受损严重,已于2021年1月份拆除完毕。同时,政府对南幅桥进行了交通降级,仅供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通行。

为了保障通行安全,南通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对南幅桥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维修和提升,在大桥两侧入口处设置了防撞砂筒和文明桩,桥面中间设置了分隔栏。考虑到栏杆年久老化、混凝土剥落,市政设施管理处还增设了栏杆,并在桥区范围更换了钢栏杆,整体提升了桥梁面貌。

如今,大洋桥已经“旧貌变新颜”,展示出“畅、洁、靓、美”的形象。生活在桥西几十年的胡建鹿兴奋地说:“想不到大洋桥如今被‘打扮’得这么漂亮!”

通扬运河上的大洋桥 徐小欣 摄

通扬运河上的大洋桥 徐小欣 摄

正如张謇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天之生人,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事业,还把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光荣与梦想留给了南通,留给了未来。

作者单位: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