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老照片里看发展:百年钟楼见证南通城百年变迁

2022-10-18    葛晶晶 周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南通经济飞速发展。拿着一些城市老照片,故地重游,对比当时和现在的南通城,可以看到城市的风貌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钟楼,南通的地标建筑,建于1914年,由张謇先生主建,其西式的建筑风格和钟楼后建于元代的谯楼形成了鲜明对比。谯楼在古代是通州城内最高建筑,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而张謇先生把钟楼建在谯楼前,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景观,也是一种革新的体现。钟楼最初的作用除了报时,还有瞭望和消防。一旦城内发生火情,可以在钟楼上观察,用不同的锣声来示意起火的位置,便于人们迅速赶去灭火。

钟楼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南通最高建筑,也是最特别的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钟楼,和在100多年前落成的时候,外观基本上是一致的。它的外观是典型的民国风格,由南通本土建筑师孙支夏设计。钟楼内的大钟仿制的是英国的大本钟。据说,当时张謇先生和英国联系,想找英国工匠来为南通制作大钟,谁知英国答复称大本钟是上海工匠制造的,于是张謇先生又请来上海工匠做了这个大钟。

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钟楼顶端升起一面鲜艳的红旗。1949年2月4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钟楼挂牌。

后来,钟楼年久失修,外墙剥落,由于经济水平、审美观念等等方面的原因,修补后它的外观产生了变化。窗子被封上,外墙用石灰粉刷变成了白墙,大钟也不再加油检修,四面钟的指针指向了不同的时间。

20世纪九十年代,城市飞速发展,十字街一带作为市中心,发展得欣欣向荣,而这座四面粉成白墙的钟楼,反而就拉了市容市貌的“后腿”。1999年,南通市政府决定修复钟楼,2000年初,钟楼竣工,恢复了原貌。如今,钟楼、谯楼这一对“中西合璧”建筑,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在近十年里,钟楼谯楼还在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包括防雷改造工程、大钟维修保养等,钟楼前还建成了下沉式广场。

百年前的大钟仍在运行,只不过钟楼早已不是南通最高建筑了。屹立在城市中心的钟楼,经历了风雨沧桑,也见证了南通城百年变化。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