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江苏扬州:从“砖街”到渡江路

2023-11-22    赵国平

知道江苏扬州曾经有条道路名叫“砖街”的人,现在已不太多了。

砖街面世的时间不短,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起初,它只是辕门桥往南的一条小道,与对面的辕门桥街,隔路相望。

1949年后,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纵横贯穿扬州城的四条主干道先后形成,即是:国庆路、广陵路、甘泉路和渡江路。渡江路的前身是砖街,或者准确说,砖街、翠花街仅是渡江路的北段,南段是拓宽木香巷附近房屋新生成的。

史盼盼 摄(资料图片)

史盼盼 摄(资料图片)

“辕门桥上看招牌,第一扬州热闹街”,光绪年间扬州文坛领袖臧谷在一首竹枝词中这样描述。可见,在清晚期,扬州逐渐形成以辕门桥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街面上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时代飞速发展,以辕门桥为核心的扬州闹市区,随着东南西北道路的开通完成,奠定了它市中心的地位。南边,砖街的旧称已不适应时代面貌,改名渡江路,以纪念前不久轰轰烈烈的渡江战役。作为城市要道,渡江路商贾云集,越靠近辕门桥,繁华程度越火热。

渡江路全长约650米,翻建后宽12米,勉强维持公交车对开的需求。道路南端是古运河,福运门前架设的简陋大荣桥,不久在它的西边新建正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渡江桥。随之,扬州对外交通的重要节点——长途汽车站和客运码头,都在桥畔应运而生。后来交通发展了,才迁到离城更远的地方。

扬州历来享有精致、休闲的美誉,渡江路作为扬州的主干道,清晰地烙上城市特征的印记。

苏唱街是路东的支巷,清代,这里可是闻名于世的百戏之祖——昆曲的发祥地之一,街空上方,时常飘荡着柔糯优雅的昆曲唱腔。街口有座著名的休闲之处——扬州浴室,高档的装修、优质的服务,享誉江淮地区,是市民享受“水包皮”的最佳选择地。

达士巷位于路西,东北到西南的走向,当年是城内的一条交通捷径。巷内保存不少豪宅,12号前后四进,曾开设商号和钱庄,后改为旅社。1960年始成为市古籍书店书库。

20号系宁波会馆,清末由浙商集资而建,又名“银楼会馆”,精美的门楼显示当年它不凡的气概。

24号是中医世家任步青的私宅。任步青,又名述然,年甫弱冠,随父问诊,他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医术造诣深。其弟任继然,排行第三,世人以“老任三”称之,医术精湛,家喻户晓。

54号乃浙绍会馆,清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朝南,正厅坐东朝西,面阔三楹,进深八檩。硬山顶,抬梁式造型,厅前柏木卷棚,构筑规整,挺拔宽阔。尚存道光十八年刻制“重修浙绍会馆记”石碑,见证旧筑的身世。

与渡江路相交的小巷不少,南河下、木香巷、状元巷、犁头街、大羊肉巷、小羊肉巷……虽大都是寻常巷陌,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可小觑。许多面目苍老委顿的门楼,属于待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渡江路丰厚的文化底蕴,盖在于此。

史盼盼 摄(资料图片)

史盼盼 摄(资料图片)

渡江路上有为数不少的旅店,有的已有百年之久。来扬州经商的客户多,旅店有客观的生存空间。同样,林林总总的餐饮店铺,既方便市民日常生活,也繁荣城市经济。

在那百废待兴的时代,翻身解放后的人们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爆发出一股不可遏制的加快经济建设的冲动。市区内办起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厂,规模虽不大,但给凋敝已久的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

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渡江路上的商店种类不知不觉发生变化,涌现出一大批专售五金产品的商店。“船多不碍港”,店家聚集,各具特色,形成所谓的“五金一条街”。无论是工厂还是居民,如果想购买什么五金交电产品,首先想到去渡江路寻找。

城市的面貌必然随着经济业态的不断变动而变动。规模经济的浪潮突起,小作坊很快失去市场优势。加上道路狭隘的局限性,渡江路五金交易市场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转移到渡江桥以南甚至更远的地域。

悄然间,渡江路商业态势回复到服务市民日常生活的旧样。百业兴旺,买卖兴旺,卖吃的、穿的、用的,什么店家都有。单以餐饮业为例,熏烧店、炒货铺、小吃店……鳞次栉比。它们供应京江脐、大油火烧、黄桥烧饼、鸭血粉丝汤……五花八门,要啥有啥,都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城市功能的合理回归,符合经济规律,也切合古城保护的时代要求。同时,那些难以忘怀的熟悉身影,恰好使“老扬州”有了重拾乡愁最佳的落脚地。眼下的渡江路,面貌不再时新,状态带几分落寞,与新兴的城市干道相比,明显落伍。虽赶不上时髦,但城市的记忆却被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