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民 | 邳州蓝印花布:韵味千年,绽放在日常的非遗之花
染于苍蓝,融于日常。蓝印花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与时代记忆。从衣裳到包袱,再到被褥、橱帘,游走的针线、蓝白相间的纹理将坊间日用方方面面连缀成世俗生活。穿越千年时光,蓝印花布的传承在人们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立足当代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蓝印花布植根于民间土壤,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殷切期盼,时至今日,蓝印花布的传承者仍然致力于将这门工艺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就和您一起认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邳州蓝印花布。
邳州织染技术已知有四千多年历史
蓝印花布
邳州蓝印花布是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品,历史悠久,自远古就在邳州地区广为流行。
早在新石器时期,邳州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纺织结网和染色工艺,从大墩子文化遗址、刘林文化遗址、梁王城文化遗址和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纺轮、骨针、织物印痕、彩陶等,都证明了邳州是我国原始的染织工艺发源地之一,至今仍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
《尚书·益稷》载:“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周礼·天官》载:“染人掌染丝帛”,《考工记》记载周代已用沤烁法对植物纤维加工处理,“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从而证明在我国商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已有专业种植蓝草,精通提取制作染料及识别染料优劣的染匠人,熟练的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活服饰。
唐宋时期,出现了凸版印花技术,邳州地区彩花布盛行,染匠人挑担子走村串户收蓝印花布,蓝印花布已在民间开始应用刻版彩印和防染剂技艺,药斑布(也称蓝印花布、蓝花布、青花布)印染在民间流行。
《京杭运河图》局部
明清时期,邳州历任官府大力倡导、鼓励、指导民众发展纺织印染产业,给蓝印花布印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邳州与南北方的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的交流和物质贸易,促进了南北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的融汇与扩展,促进了蓝印花布印染的生产与销售。
当时,邳州有染坊260余家,遍布各个乡镇集市。有民谣形容邳州的染坊:“天下无二行,除了烘炉就是染坊。”可见当时邳州城乡印染作坊之多。每到集日,染坊主都要到市场摆摊设点,收发、出售蓝印花布。每到逢会大集,周边接壤地区的染坊主都齐聚集市设摊,形成了竞争局面。
邳州的蓝色、青色印染色布是邳州乡村90%以上的老百姓的主要衣着布料,有民谣曰:“赤日炎炎照缁衣,田野一片青汗衫。”此民谣既是描述当时人们的穿着服色,也记载了当时邳州印染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蓝印花布的美丽传说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印染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采用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以灰药刮浆形成的斑布(染缬工艺的旧名),后因靛蓝印染为主流,又称“蓝印花布”。
传统的蓝印花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蓝底白花,一种是白底蓝花。制作蓝底白花布需要一块花版印花,白底则需要两套。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种制作流程就要走两遍。
从纺纱、织布到印染,蓝印花布是全部纯手工制作而成的。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来自民间的纹样图案,寄托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蓝印花布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的工作。
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当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经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邳州蓝印花布传承与发展
邳州地处苏北、鲁南地区,盛产棉麻、蓝草,邳州蓝印花布是以纯棉布、黄豆粉、石灰粉混合防染剂、天然植物靛蓝为染料,手工印染。邳州民间染匠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研磨总结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民间印染工艺。
邳州蓝印花布受苏北、鲁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蓝印花布的花纹题材内容、纹样的结构布局、印染的材料应用,工艺技法等,都与其他地区的蓝印花布不同,其花纹造型古朴豪放,千变万化,色彩古朴素雅,绚丽多姿,蓝白分明,清新明丽,产品别具一格。纹样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邳州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精致细腻,染色牢度强,具有染色不褪、耐洗耐晒、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纹样愈洗愈明显的显著特点。
2008年10月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宝马集团等单位和部门组成的“宝马中国文化之旅”运河一行120余人,前来邳州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王如坤的染坊参观采访,给予高度评价,多家电视台、报刊、网站对邳州蓝印花布作了详细报道,并拍摄了专题片,向海内外推荐了邳州蓝印花布,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邳州的民俗民风。2009年6月,邳州蓝印花布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4年2月,王如坤被认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
王如坤为了不让祖传印染失传,保护和收藏了祖传的明清至民国的印花版近200片和印染器具,以此恢复祖传印染老技艺和老染坊。90年代末,他复制了老印花版,更好地保护传统花布图纹。2000年,恢复了染坊,让蓝白相间、古朴亮丽的蓝印花布重现人间。系统地传承了祖传蓝印花布技艺,对绘图、刻版、制浆、印染和靛蓝,提炼技艺熟记于心,操作于手,精益求精。2009年,王如坤被中国艺术学会授予“2009年度艺术人物、国粹艺术传承人和技术大师”称号。他的蓝印花布作品两次获得省级铜奖和银奖,被国内外友人和博物馆收藏。
作者简介:张法民,男,笔名星火。江苏省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徐州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言论等2000余篇,有的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现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运河》杂志顾问。
- 上一篇:风筝:徐州的文化瑰宝与历史传奇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