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樊斌: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10处遗迹

2025-05-07    

清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因亏空巨大,获罪入狱,曹家变卖家产偿债,却被弹劾转移财产。雍正帝震怒,次年正月下令查抄曹府,曹家被遣返北京归旗。从此,“呼吸会能通帝座”的江宁织造曹家曹寅一支一败涂地。时年,曹雪芹13岁。


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奏折提及“细查其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四百八十三间”。这些房产究竟在南京何处?到目前为止,经专家学者考证认定的曹家住房仅有江宁织造府、随园、丹凤街绍德堂三处。反复推敲隋赫德奏折中“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的表述,如果将“房屋并家人住房”的概念涵盖并外延至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府邸、宅院、园林及家庙中的所有房屋(建筑物)等,即可大致厘清十三处,四百八十三间房产之所在。


自康熙二年(1662)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南京任职起,曹雪芹家族在南京的这些府邸、宅院、园林、家庙遗址迄今已360余年,集中分布在利济巷大街江宁织造府(署)周边约三四公里的区域内,有倭缎堂(今常府街24号大院内)、西园(太平北路原大行宫小学校园内)、绍德堂(今丹凤街)、鸡笼山、香林寺(今太平门内佛心桥37号)、万寿禅寺(今中山东路291号)、水月庵(今珠江路太平桥以南)、曹公祠(今雨花台)和小仓山麓的随园(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


一、江宁织造府(署)


江宁织造府建于清初江宁府上元县地界,其遗址即今南京大行宫一带。东起利济巷,南起吉祥街(今太平南路),西至碑亭巷,北对两江总督府(今总统府)。


〔乾隆〕《上元县志》卷3《廨署》:“江宁织造署,在督院前街内,有圣祖行宫。”〔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12《建置》:“江宁行宫,在江宁府治利济巷大街,向为织造廨署,圣祖南巡时,即驻跸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有绿静榭、听瀑轩、判春室、镜中亭、塔影楼、彩虹桥、钓鱼台诸胜。”〔同治〕《上江两县志》卷5《城厢》:“大行宫,向为制造廨,圣祖南巡时,驻跸于此。”可见,江宁织造府先是康熙帝南巡时充作行宫,后乾隆帝下江南时改建,正式作为行宫,到了同治年间,就把这个江宁织造府所在地方命名为“大行宫”。


江宁织造府曾是曹玺、曹寅、曹颙和曹頫祖孙三代办公的地方,专差久任,前后一个甲子。康熙帝南巡时,有四次是曹寅接驾的,《红楼梦》第十六回赵嬷嬷言“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艺术再现了那盛大的场面。


2004年,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123号的江宁织造署遗址范围内开工复建,于2013年5月1日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


二、江宁织造倭缎堂


常府街24号大院内迄今尚存一座清代建筑大殿。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7《建置》说:“织局旧在西华门大街汉府内。”〔乾隆〕《江南通志》卷150云:“织染局系明代汉王高煦旧第,故相沿称为汉府。”〔同治〕《上江两县志》卷13引仇善培云:“在西华门汉府地方者纱、、段、装、蟒等机五百五十四张。有坊曰‘尚方华衮’。在常府街桥者,曰‘倭紬堂’,有倭绒、素段等机四十六张。每年约织万数千匹,遭乱皆毁……往时又有神帛堂,在驻防城北安门内,额设诰命制帛机六十八张。”又据黄册档案记载,江宁织造署下设织造局三处:织造机房(在汉府街一带)、倭锻机房(在常府街一带)和诰帛机房,诰帛机房也称神帛堂,在北安门内。乾隆三年(1738),倭缎堂设有织机46张,人匠236名,年产倭缎一万多匹。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新证》中亦引用以上记载,据此可见,常府街24号大院内的这座清代建筑应是倭缎堂的一部分遗址。

 

2014年秋季,在北京中国书店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上,有多件清代云锦织品同时上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914号清乾隆皇家御用红底金凤牡丹织金漳缎拍卖品。倭缎名似产自日本,实则福建漳州、泉州所产,所以也叫漳缎,在清代被奉为比云锦更稀罕的“珍品”,主要用于封赏。曹寅奏折曾提到经办倭缎,江宁织造撤销后,倭缎也就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件拍卖织品通幅金碧辉煌,特有的起绒技艺使其纹饰更加富有立体感,有“丝绸上的浮雕”之誉,其缎尾嵌织有“江宁府江南织造倭缎堂”的款识,与文献记载吻合。


三、曹家会客的重要处所——西园“楝亭”


根据曹寅的《楝亭集》考证,江宁织造府的西花园简称西园,内有西池、西亭、西轩、楝亭、鹊玉亭、鹊玉轩等景点。曹寅《西池》诗云:“晓风吹动木兰桡,两岸无人过板桥。”可见池上有桥,池中可以划船。


1984年8月17日,南京市幼儿教育馆在离江宁织造府原址向北数百米处的大行宫小学东南角破土动工。当地基开掘到1.4米深处时,地下突然露出一垅完整的假山石基和一些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此时离玄武区文管会发出“征集曹氏家族遗址”公告整整一个月。后又在1.6米深处发现石基北侧的下层有多种条石衬底,并有木桩残基,呈现出西池南河沿的旧貌。开掘中发现的胭脂红、深绿色、蓝锭色、中绿和草绿色染料,证明这里确与江宁织造署有关。此外,还发现黄腊一块,以及“大清雍正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和有“怡”字残留片,另有饰有五爪蟠龙图案的瓦当和滴水,这些都是皇家行宫中亭子上用的,从而推断这里就是曹家的楝亭所在,因此确定了江宁织造府西花园遗址的范围。


楝亭是曹家会客的重要处所,据叶燮《楝亭记》和尤侗《楝亭赋》所记,曹玺在康熙二年(1662)任江宁织造后,曾在西花园中手植楝树一株,“久之,树大可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言令二子,读书其下”,这二子就是曹寅和曹宣。康熙二十三年(1684),曹玺病故,曹寅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别号和文集的书名。


四、曹家祖宅——绍德堂


绍德堂在江宁织造府西北方向,相距一二公里,曾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居住过的曹家祖宅。珠江路丹凤街一带民间有个传说——丹凤街与双龙巷的相交处有座皇帝奶妈住过的房子。根据文献记载,曹寅的母亲孙氏当过康熙帝的保姆,康熙帝南巡时曾在曹家接见孙氏。


关于绍德堂,据著名红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考证:《曹玺传》中有相关记载,“孙颙,字孚若,嗣任三载,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医调治,寻卒,上叹惜不置。因命仲孙頫复继织造使者,頫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曹頫“好古嗜学”“绍闻衣德”(《尚书·康诰》),这是对曹頫颇为称职的评价,说他能够继承曹玺、曹寅和曹颙的遗志,为朝廷忠实服务。再从绍德堂遗址的发现情况来看,据说那里存有康熙时的匾额,题为“绍德堂”,可以相互参证。


徐恭时撰写的《曹雪芹传略》中记载:“曹家在江南生活了一个甲子之久,在金陵除织造署及西花园为居息之地外,在小仓山房置有‘曹园’,在双龙巷筑有‘绍德堂’及层楼园宅……”这也说明绍德堂为曹家所建。有文献记载,有物证,有传说,绍德堂为曹家在南京的祖宅。


惜之!这座极富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绍德堂,至今已经荡然无存!


五、曹家祖庙在鸡笼山


说及曹雪芹先世与南京的渊源,必须从南京鸡笼山说起。鸡笼山又名北极阁,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乃紫金山入城余脉。因形似鸡笼得名,高约百米,古时是金陵城中重要制高点,历经更名,南朝称鸡鸣山,明初名钦天山,清初俗称北极阁。


曹雪芹的两位显祖——宋武惠王曹彬和明安国公曹良臣都有庙祀于鸡笼山。〔康熙〕《江宁府志》抄本中《曹玺传》云:“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裔也。”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武惠王即曹雪芹之远祖。《宋史》载,开宝七年(974),曹彬伐江南,驻军采石矶。因其进次秦淮,陈兵十万于金陵城下,迫使南唐后主李煜投降,避免一场血战,民感其德,建庙于鸡笼山祀之。


《洪武京城图志》云:“功臣庙,国朝建鸡笼山南,凡本朝开国元勋,功在社稷,泽及生民者,则祀于此。”又见《明会要》有云:“帝钦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曹良臣,凡等二十一人。”


曹雪芹的两位显祖曹武惠王、曹安国公庙祀鸡笼山,固有曹雪芹家族祖庙在鸡笼山之说。至今,鸡笼山依旧葱茏,而曹家显祖曹武惠王、曹安国公庙已无存。


六、残存一座大殿的香林寺


791b1552-eb6c-46aa-ba6b-9d05a13a0320.jpg

南京佛心桥37号香林寺(樊斌 提供)


1975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佛心桥37号大院内发现了“香林寺庙产碑”。碑文刻:“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州田地一百五十余亩。”立碑时间是嘉庆三年(1798)九月,“前织造部堂曹大人”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家既为香林寺大施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铁槛寺的地方很多,第十五回中写道:“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有香火布施。”这和曹家布施香林寺香火相合。《红楼梦》中写铁槛寺的方位时云:“宁府送殡仪路热闹非常……竞奔铁槛寺大路而来”,“小厮带着轿马岔出人群,往北而来”,“秦钟远看宝玉所骑的马……跟着凤姐的车往北而去”。书中从宁荣府“往北”去铁槛寺,现实中与从江宁织造府往北去香林寺的方位相同,香林寺即是《红楼梦》书中的铁槛寺,是可信的。因为香林寺是康熙帝赐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便直言,就采用了“真事隐”的艺术手法,改称“香林寺”为“铁槛寺”。至今香林寺还残存大殿一座,殿后还有三株古银杏树,郁郁葱葱!


七、曹家家庙——万寿禅寺


1991年3月12日,就在距离江宁织造府原址不足百米处的中山东路逸仙桥附近,意外发现了曹家家庙——万寿禅寺。万寿禅寺不仅有史籍可考,还有殿堂石碑为证。


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初四日,曹寅在给康熙帝的奏折中说:“普提子织造局内所种四粒,已出一棵,枝杈叶色相同,惟叶下有刺,少异于众。万寿庵、水月庵两处所种,亦俱于六月内各出一棵。”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在雍正六年(1728)七月初三日给雍正帝的奏折中谈道:“窃奴才查得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内,有藏贮镀金狮子一对,本身连坐高五尺六寸。” 


曹敦沐、许琦编著的《曹雪芹与南京》记录了1991年3月12日踏勘万寿禅寺及碑刻的情况:万寿禅寺位于中山东路逸仙桥东面291号院子内,残存一座大殿,原有三座殿堂,民国时期开中山东路时,第一、二座殿堂被拆了。残存殿堂长15米、宽10米,殿内木柱虽经日月销蚀,仍可见红漆斑驳,系清初建筑风格。隔壁289号院内水龙头旁有一石碑,碑刻“寿、禅、寺”三字清晰可见,“万”字断裂,仅剩一角。碑身长200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可见,万寿禅寺即是奏折中所说的“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


至于万寿庵如何演变为“万寿禅寺”的,南京地方史志均没有记载。隋赫德奏折中仍称“万寿庵”,雍正帝对曹家有敌意,是不会将“庵”改为“寺”的。有人推测,可能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将江宁织造署正式改建为行宫时,“万寿庵”被改为“万寿禅寺”。


八、《红楼梦》中的“水月庵”在太平桥


从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初四日曹寅给康熙帝的奏折中可知,水月庵离江宁织造署不远。 


菩提子是皇上传旨赐种的,所以曹寅郑重其事地在织造局、万寿庵和水月庵三处下种,居然出苗成长,欣慰之余,便将之作为喜讯上报。皇上赏赐的菩提子不是随便乱种的,曹寅必得选定可靠的地方播种,织造局是他直接管辖的,万寿庵和水月庵则是他的家庙。


那么,这水月庵究竟在何处?袁枚所著《随园诗话补遗》记载:“金陵水月庵有僧镜澄,颇能诗。闭户焚修,名场竟不知有此人,殊可敬也。”这使我们推论出水月庵在金陵即南京。


清末陈作霖《东城志略·志山》中云:“正觉寺,初名水月庵,嘉庆中,僧镜澄获妖人方荣昇,奉敕改建,规模宏敞,予犹及见之。”这说明,在嘉庆年间,水月庵已经改名为正觉寺了。


1926年胡祥翰著《金陵胜迹志》说:“正觉寺,初名水月庵,在太平桥南。”这和〔同治〕《上江两县志》上的图示是相符的,可见水月庵就在珠江路附近的太平桥以南。


清代邓启贤绘制的《江宁省城图》,亦标明水月庵在竺桥附近。曹敦沐、许琦编著的《曹雪芹与南京》记载:“曾有考证人员走访过住在后宰门,年逾古稀(71岁)的沈宏模老人,他是水月庵最后一位僧人(后还俗)。他说,这紧靠太平桥南东侧的大悲庵(即水月庵),门对大悲巷,镇风水,有八间房,供观音菩萨,1946年还有15人,靠做佛事维持生活,无庙产。1990年前后,庵房拆除盖楼房,为居民住宅。”


水月庵地处的太平桥在江宁织造府正北面,相距不到1公里,距离香林寺也不过二三里路,这与曹雪芹笔下的“水月庵离铁槛寺不远”的记载完全吻合。水月庵在康熙时代就已存在,曹寅可能是施主,给予资助,一度归他掌管。所以曹雪芹直呼其名,将它写入《红楼梦》。


今太平桥、大悲巷尚在,水月庵已无存。


九、有文献记载、有址无遗存的曹公祠


曹公祠是南京云锦业界人士为感恩曹寅,在南京雨花台为其修建的祠堂。


康熙二年(1662)至雍正五年(1727),在长达65年的时间内,曹雪芹家族三代4人任江宁织造,负责监理向朝廷供应云锦、绒、缎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乾隆十一年(1746)袁枚监修的〔乾隆〕《江宁县新志》卷10《祠祀志》载:“曹公祠在雨花台,祀织造曹公寅,康熙间建。”〔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15云:“江宁机房,昔有限制,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此抑兼并之良法也。国朝康熙间,尚衣监曹公寅深恤民隐,机户公吁奏免额税,公曰:‘此事吾能任之,但奏免易,他日思复则难,慎勿悔也。’于是得旨永免,机户感颂,遂祀公于雨花冈,此织造曹公祠所由建也。”


文献中记载的其人、其事、其址是很清楚了,曹公祠究竟在雨花台何处?笔者曾多方求证,数次实地踏勘,翻山越岭,踏遍地图标识的整个雨花台(冈)区域,没有一点痕迹可寻。


十、曹家林园——随园


随园原系清康熙年间曹家三代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所有,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曹家被抄家,即归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有,是为隋园。乾隆十三年(1748),“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为江宁知县袁枚购得。次年,袁枚辞官,锐意经营20余年,易“隋”为“随”。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随园为夏官丞相所居,惜毁于同治初湘军围困天京战役。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面讲,《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吾家之随园也”。那么,袁枚讲的有没有道理呢?尽管红学界对此有争议,但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地理位置上看,清代江宁织造府原址在今总统府对面一带已经是确定的,2007年已经在原址位置上重建了江宁织造博物馆。而曹家的西花园(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之一)即在距离江宁织造府1公里左右的小仓山,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与袁枚有过交往的裕瑞在《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稿本)中云:“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新红学”的开创者胡适也主“随园说”,他在《红楼梦考证》中说:“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是他的随园。我们考随园的历史,可以信此话不是假的。”


鉴于随园和大观园的“原型”关系,南京有关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在随园一角的乌龙潭筹建了南京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前方一尊手捧书卷的曹雪芹坐姿雕像立于沁芳桥旁,左侧的石碑题“大观园故址一角”,右边一块大石头上写着“石头记”三字,楹联“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曹雪芹的一生。


随园是曹家在南京的历史遗迹之一,可谓“天下所称名园也”, “虽无奇伟之观,自得曲折之妙”。而《红楼梦》“大观园之结构,即雪芹胸中丘壑也,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耳”。尤其是在曹雪芹的那段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他那挥之不去的对随园易主的无奈和对故土府邸、宅院、花园的不尽眷念。“大门外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峥嵘轩峻;就是后面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蓊蔚茵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发生在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导致整个曹氏家族曹寅一支在南京的全面衰败,铭心刻骨!这种深入骨髓的刻骨铭心孕育并催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作者简介:樊斌,专栏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栏目编辑:胡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