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章国荣:东台海滨方言文化初探

2025-07-03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海岸线长85公里,海域面积404.5万亩,占江苏海域总面积的8%,其中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面积约156万亩,占江苏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总面积的22%。从西汉时期到清朝中叶,东台一直是闻名全国的淮南盐产地,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极其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海滨方言。东台海滨方言属于如泰方言语系,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它不仅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东台历史的见证者。


一、移民浪潮铺就融合底色


东台地区历史悠久,其发展与中国盐业和移民迁徙密切相关。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东台海滨的煮盐业吸引了四处流民纷至沓来。


东汉献帝时,曹操为防止沿江郡县为孙权所夺取。遂迫令庐江、广陵几地十余万户人口向东迁徙至江淮间数百里无人居住地带。孙吴五凤元年(254)复置海陵,居民回归,南北语言交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汉族世家迁居江淮,朝廷设侨置郡县安置移民。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前后,淮南太守毛璩曾抵青蒲治乱,《晋书》卷81《毛璩传》详记此史实:“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燃,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青蒲”在今东台溱东,地名至今犹存。


明朝初年的“洪武赶散”,从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强迁4000余户居民前来充作灶丁。永乐年间又有大批苏州人迁来避乱。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境内淮南中十场有灶户5074户,灶丁37371人。


明末清初,随着沿海滩涂不断扩展,官府多次从外地发配“罪民”或招民来此煎盐,人口日渐增多。据〔嘉庆〕《东台县志》载: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全县编户215219户,丁男485151人,未成丁者358912人,妇女大小471911人,计1315974人。为东台人口最多时期,也是东台产盐鼎盛时期。


从汉初的人口迁移,到三国时期的北上人口回迁,从晋朝北方人到此避难,再到明朝初年江南民众大规模的迁徙,从南到北,多次的人口迁移使得东台海滨民众的语言得到不断丰富,既有北方语言的平直又有南方语言的韵味,虽然不完全是吴侬软语,但听起来,也不失儒雅,韵味十足。比如“息刻功夫”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用“息刻”可见其短;“冲茶”就是灌开水的意思,这里用“冲”代替“灌”,蕴含着充满的意思,而过去盐民喝水时买不起茶叶,把白开水称作“茶”,是一种很体面的说法;还有问人明白不明白,会说“你过醒得?”“醒”就是醒悟的意思;表达谢谢会说“难为你”;吃剩丢弃的汤水,不称为“泔水”,而是叫“恶水”,既形象又生动;形容一个人肚子里装的东西多,有学问,称之为“扎实”;打扮得整洁、漂亮称为“刷刮”,因为要漂亮、整洁就必须洗刷干净;而“帅子”,就是衣着时新、爱漂亮的人;“乖乖侬的个东”是一句感叹的口语,形容了不起,很厉害。


在东台海滨方言里,有很多词汇来自江南一带,从中可见吴文化对东台海滨方言的浸染。


比如“推板”这个词,比喻差劲、质次。古代,在江南一带,由于文风斐然,使得印刷业发达,在使用木版印刷时,用人工将平板雕刻成凹凸的印版,一旦部分地方雕坏了,就须将整版全部推平重雕,要推的板自然是废版,于是吴语就以“推板”来比喻差的事物或人的品质。如今这个词在海滨地区还是一直用得很普遍,且含义未变。


“落雨”在吴语中表示“下雨”的意思 ,“落”自上古时期一直是降落义的常用词。吴方言中,先民始终保留原来的语言习惯,用“落”来描述雨雪降落现象。如今,“下雨”和“落雨”这两种说法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方称为“落雨”,北方则称之为“下雨”,而在东台海滨地区则“下雨”与“落雨”都可以,但还是以“落雨”的说法为主。


“笃”是一种在锅里小火烹调的方法,烧菜唯恐火候不到家,苏州、上海一带的人们就会说“再笃笃”。江南地区有一道名菜——腌笃鲜,而“笃”字,在东台海滨地区的叫法用法都和江南地区一样,这里也有一道乡土菜——麻虾笃豆腐,两道菜所用的烹调方法都是一样的。


在吴地,古代花市上每盆花的价格,均以盆花花头多少论定。盆花的花头多,价格就高;盆花的花头少,买价则低。买方常因花头多少与卖方讨价还价,如“你的花头少,他的花头多”“呒啥花头”,意在杀降花价。由于花农们种花本领大小各异,故所植之花花头多少亦不一。由此观之,吴地“花头”俗话则成了双关语,“花头少”“花头多”“呒花头”实又隐指卖花花农种花技术水平高低。吴地还常把花头十足作为满脑歪点子、馊主意、鬼花样的隐喻词,这里的“花头”则带有贬义。在东台海滨一带,吴语“花头”演变为“花头精”和“花头经”,所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不过其语气及语意都有所加重。


“搭浆”也是一个吴语词汇,本意是指用糨糊搭黏破裂处,引申为做事差、东西滥,特指敷衍应付、质量差、做事马虎,相当于普通话的“不靠谱”。而在东台海滨方言里为了加深其含义,延伸出方言“画符搭浆”,“画符”本是道士捉鬼拿妖骗人的伎俩,与“搭浆”组合起来说明更“不靠谱”了。


二、沿海煮盐催生特色词汇


沿海盐民在煮盐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口语体系,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海滨方言,如果不熟悉这一地区的煮盐历史,是较难理解这些方言的。如“场”“灶”“亭”“䥕”“团”“垛”“仓”等,均源自煎盐集中地、居住地、活动场所及煎盐工具。


“场”,即为煎盐的盐场,由于历史变迁,如丁溪场、何垛场,东台场等地名中的“场”字现已省去,而“场”字的相关方言仍沿用下来,如“麦场”(晒麦用的空地)、空场(空旷的平地)、搭场(在平地上搭棚子)。


“灶”是指煮盐用的盐灶,从清末张謇在东台“废灶兴垦”以来,盐灶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但带“灶”字的方言还是比较多的,如形容一个家庭生活没有着落,习惯说成“家里过是倒呃灶啦?”


“亭”,过去煮盐的地方搭起的棚子称为“盐亭”,东台古称“东亭”即由此而来,现在一般老百姓家的院落门口称为“门亭子”。


“䥕”就是煮盐用的铁䥕锅,后来在盐灶周围居住的人渐多,形成村庄,派生出潘家䥕、华家䥕、曹家䥕等地名。现在引申称锅子为“䥕锅”,圆形的带浅凹形的器具一般也称为“䥕䥕”。


“团”,唐代用盘铁来煮盐,每灶都有好几户共煎,称为“团煮”“团煎”。现在方言中,“团着块儿”就是好多凝聚在一起的意思,“兜六团团”是指四周的意思。


“垛”,盐民将盐聚集在一起称之为“盐垛”,秋冬季将海滩草荡的草收割起来留着煎盐用,堆成的一个草堆,称为“草垛”,后来引申为四周临水居人的大土墩称之为“垛”,如“梁垛”“何垛”“张家垛”等。


还有一些是以海边特定事物所引申的方言,如弶港的“弶”,字典里面以前就没有这个字,现在收录了,“弶”在东台海滨方言里是挡住的意思,如“弶好了”即挡住了。


“圩”,即海水冲来的泥沙形成的高地,现在方言“在圩上”,指在高的地方。


以前煎盐废弃下来的咸卤水称为“潲”,这种“潲水”很咸,现在如果菜做咸了,就称之为“菜太潲了”,因煎盐取潲的速度很快,“潲”在方言中又有快的意思。


盐民们在阴雨天不好煎盐,烧不起来盐灶就称为“熄火”或“散火”,现在演变成“事情办不成了”“分散开了”。


像这些海滨所独有的方言,还有很多,仔细品读,才能知道它们的内涵。


三、渔业生产形成特殊避讳


035e79db-d021-4805-9f63-311bdf194de6.jpg

东台市弶港海滨渔民捕鱼(章国荣 摄)东台市弶港海滨渔民捕鱼(章国荣 摄)


海滨渔民长期在海上漂泊,以船为家、以渔为业,因渔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他们很少使用不吉利的词汇,读音与忌讳字词相近的也都改成另外一种说法,体现了海滨渔民趋利避害、求福避祸的心态。


比如渔民在船上说话不能有“fan”的读音,对渔民而言,最忌讳翻船的事故发生,所以要回避这一类的字眼。如一条大鱼的一面吃完不能翻过来吃另一面,只能将鱼骨夹去,再吃下面的,称之为“转了吃”;吃南瓜称“吃转瓜”,因南瓜又称番瓜,“番”音同“翻”,不吉利;舌头称“招财”,因“舌”与“蚀”同音,不吉利,渔民怕蚀本,故称为“招财”;眉毛称“时毛”,因“眉”与“霉”同音,渔民忌讳之,呼为“时毛”。


姓氏读音上也同样有讲究,如姓“梅”的要说成姓“时”,“梅”与“霉”谐音,读成“时”,就有“时来运转”的意思;姓“孟”的与“梦”谐音,不吉利,就改成为“浑”,“浑”有“浑浑噩噩”的意思,意即做梦是稀里糊涂的事情。


渔民对各种潮水亦有其独特的说法,“五潮水”称“半汛潮”,“五潮”音同“舞潮”,潮水跳舞大不吉利,因正处于十个潮汛的中间,故名;“七潮水”称“草滩潮”,弶港方言“七”与“吃”音同,“吃潮汛”乃大不吉,因该潮水可涨至草滩处,故名;“十潮水”称“下网潮”,弶港方言“十”与“失”音近,且“十潮水”处于潮汛跌水转小汛起始,旧时渔民小汛时可下网作业,故名。


东台海滨方言中,还有一些常见的避民间忌讳、而变换了说法的:鱼死了称“文了”;鱼打少了称为“否了”;吃饱了称“撑了”;吃不下去,称为“䬬住了”;豆腐称“陡富”;斧头称“代富”;水小称“水直”;烧锅称“掭锅”;失火称“走水”;吃称“淘”;汤勺称“瓢儿”;蟹称“海”;做梦称“做想象”;海里的浮尸称“元宝”;生病称“有讲较”;空称“满”;虾子称“哈子”。


渔业生产对大自然有极大的依附性,渔民的这种方言特点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他们在长期海上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四、风土基因编织乡音密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东台海滨方言在历史更迭和人们与自然博弈中沉淀并形成。


东台海滨方言深植于文化典籍的土壤,民间流传中完成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让典籍智慧落地为生活语言。如海滨渔民称杀鱼为“魝鱼”,《说文》记载“魝,楚人谓治鱼也”。而现在所有教材都不用“魝”,而用“刮鳞”“剖肚”“宰杀”等表述,虽通俗易懂,但显得繁琐,而“魝”一个字代表了许多,更有文化内涵。


“吃的什哩杲昃”,外地人听不懂这句话。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杲杲日出”之句,《文心雕龙》解释说:“杲杲为日出之容。”《易·丰》云“日中则昃”,《说文》解释说:“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太阳东升西落,“杲昃”因此被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泛指任何事物的“东西”,“吃的什哩杲昃”就是吃的什么东西。


“釜冠”,即锅盖,“釜”是锅的意思,项羽当年“破釜沉舟”,其实就是把煮饭的锅全砸了;“冠”是帽子,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釜冠”就是锅的帽子,这是一个带比喻意味的形象化说法,锅当然无须戴什么帽子,它的帽子,就是一顶锅盖。


“神气大六国”则相传源自战国时期苏秦六国拜相的典故。苏秦当时做了六国的宰相,很是威风,现在指人精气神十足。


海滨方言中亦留存着先民与海洋共生的智慧。如曾经为了挡海水筑的堤坝——“堰”,随着大海东移,已经失去本来的作用,却在方言中留下了印记,如“打堰”表示把土筑高;而“茅缸”是“厕所”的意思,源于过去渔民搭建的简易厕所,在茅草棚下安一口大缸;船上用于取暖的“汤婆子”,是用铜锡或者陶瓷做的,用上了它就好像有个婆娘在帮着暖被一样,也成了方言词汇。


长期的口口相传更是孕育了大量方言,这类方言也就是海滨方言中最主要的部分。如月亮称“腊子”,从前称“一大头”,现在称“等时”,爸爸称“拜拜”,树苗称“树秧子”,吃饭称“吃茶饭”,受苦称“挨搞”,捉迷藏称“躲蒙球”等,举不胜举。


(作者简介:章国荣,东台市新四军和苏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文化委员会副主席。)


栏目编辑:胡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