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蔡佞:乡土地名读音辨正 ——以苏州地名为例

2025-08-12    

近来,关于苏州地名读音的网文转发频繁,掀起了一阵讨论地名读音的热潮。例如,广为人知的观前街的“观”读ɡuàn而不读ɡuān,这条街道因位于玄妙观前而得名,玄妙观是座始建于晋代的道观。干将路的“干将”读ɡānjiānɡ而不读ɡànjiànɡ,“干将”源于古代吴地铸剑传说,是古代人名和宝剑名。《吴越春秋》记载楚王命干将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二剑,雄剑名为干将,雌剑名为莫邪。由此可知,要确定地名的普通话读音,特别是乡土地名、多音字地名,首先应该弄明白地名含义,根据词义再确定相应读音。


一、乡土地名读音的确定原则


13e8e09c-fa6f-43ae-ba82-65f30dd2968a.jpg

光福聚坞(蔡佞 摄)


历史地名、乡土地名在当地都有口耳相传的传统读法,用本地方言交流时通常不会觉察到问题,但外乡人遇到或者需要说普通话的时候,往往就会拿不准读音。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方言词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普通话存在多音现象,民众有时很难确定恰当的读音。


一般来说,普通乡土地名的读音可以通过查询辞书来确定,部分多音字地名需要先弄清楚地名的含义再确定合适的读音,少数方言俗字地名则需要地名专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研究会商后确定“标准读音”。在本文中,我们以苏州地名为例,搜集了一批普通话中容易读错的地名,分条缕析,并逐一给予了匡正建议。以下根据地名通名和专名分别阐述。


二、通名中容易读错的字


地名里说明地物、地貌本身含义或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名称简称“通名”,主要用于标识地名所属类型,如灵岩山、越来溪、山塘街、许家桥里的“山”“溪”“街”“桥”。苏州地名通名里容易读错的字有“浜”“溇”“坞”“坊”“舍”等,基本都是吴地方言词。


“溇”“浜”是吴语特色名词,多出现在太湖平原的圩田地区。“溇”在吴方言中指田间的通水沟,用于灌溉和排水,古称“出水溇”,如今乡村里仍有“溇浜”“夹溇”“白溇”等说法。苏州洋沟溇、百脚溇、俞厍溇等地名中的“溇”在《苏州市地名录》等专业志书中均记作lóu,《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也仅有“溇(Lóu),溇水,水名,在湖南”一个义项,缺少相应的吴地通名音义。实际上,沟渠义的“溇”古音“郎斗切”,《汉语大字典》注音为lǒu,与湖南溇水的专名lóu读音不同。


“浜”常见于苏嘉杭地区,是苏州一带的标志性地名词。吴语的“浜”指的是只有一端通外河的停船河汊,常泛指小河沟。辞书里“浜”通常有“bānɡ”“bīn”两个读音,其中河沟义“浜”应读bānɡ,如全国人民都熟知的沙家浜、洋泾浜。读bīn时,实际是“滨”的俗体,今日语地名里比较常见,例如“横浜”“高浜”“丰浜”。吴语里“浜”“滨”分得很清楚,地名里“浜”不能读“滨”,同样苏沪一带地名里“浜”也不能写成“滨”。蠡墅老镇“庙泾浜”门牌写成“庙金滨”并不可取,造成了“浜”“滨”字形和读音的混乱。


“坞”多见于苏州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方言“山坞”指两山相夹形成的山坳,例如西山有樟坞、旸坞、葛家坞、倪家坞,光福有聚坞、珍珠坞。“坞”字平常大众习惯读wū,《苏州市地名录》里注音也是wū,实际是不对的。古往今来“坞”都读去声,例如《集韵》读“乌故切”,《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标注为wù。这个字读错,想来主要是因为形声字声符“乌”的误导,当然吴语连读变调复杂,不单独成词的字声调不易确定也是重要原因。


“舍”在吴江一带常写成“厍”,方言里指村舍、屋舍,作为名词当读shè。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吴语里“舍(厍)”读[so5],但少数地名里它仍保持古音,读如“厦[sɑ5]”,例如木渎的胡家舍。


“坊”目前在规范性辞书里收录有“fānɡ”“fánɡ”两个读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坊”表示小手工业者工作场所时读fánɡ,比如作坊、油坊、染坊、磨坊等;而表示里巷、街区、牌坊等义时读fānɡ,《汉语大字典》fānɡ音下还补充了村舍、屋舍等义项。按照如此分类,苏州地名中的醋坊桥、糖坊湾、冶坊浜、车坊、磨坊基里的“坊”都是指专业作坊,应读fánɡ。读fānɡ的义项多,地名也较多,如城内因街坊、坊巷得名的吴趋坊、大成坊、嘉余坊、通关坊等;因牌坊得名的三元坊、仁德坊、通和坊等。此外,农村地区的“坊(fānɡ)”常作村舍、屋舍解。在吴中一带方言里,村落称“村坊”,大村庄俗称“大村坊”,东山的新村坊、胜浦的旺坊,用普通话来说即新村、旺村。苏州水乡农人出行原本以舟当车,村落里常见歇船的“船屋”“船棚”,乡下称“船坊”或“船坊棚”。木渎有船坊头,浒墅关有大船坊,船坊里的“坊”指简易的屋棚,所以也要读fānɡ。早期苏州城里也有船屋,今南园宾馆周边还有地名船坊巷、船坊桥,只是书写时将“坊”类化成了“舫”,本名逐渐埋没了。


三、专名中容易读错的字


专名指地名中用以区别相同属性或类别地名的词语,它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如吴中区、人民路中的“吴中”“人民”。苏州地名专名中容易读错的字常见有“洗(洗马)”“饮(饮马)”“藏(藏书)”“行(行春桥、猪行河头)”“蠡(蠡口、蠡塘)”“相(相城、相门)”“浒(浒墅关、浒溪仓)”等。


苏州城里有王洗马巷,文庙前原有洗马池。地名里“洗马”不读xǐmǎ,应是xiǎnmǎ。“洗马”又作“先马”,本义是前驱,汉代时作为太子属官,是仪仗队伍的先导。后代建造文庙时,在黉门内一般都建有洗马池、洗马桥,具有前导威仪的作用。与马相关的易误读地名还有饮马桥。饮(yìn)马即给马喝水,明末《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吴县还有饮马池。


“蠡”在苏州常用于蠡口、蠡塘、蠡墅等地名。普通话“蠡”有“l픓lǐ”两个读音。《吴县地名录》里“蠡口”作镇名时标作Líkǒu,在蠡口村、蠡口大街等村街名里又标作Lǐkǒu,其他如蠡塘桥、范蠡桥、蠡墅镇等地名中的“蠡”也都标lǐ音。蠡口、蠡塘等地得名皆与春秋时越国范蠡有关。早在北宋,元丰《吴郡图经续记》记载“蠡口,在长洲界,又谓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盖尝经此”。因此蠡口、蠡塘地名里“蠡”应该读同范蠡的“蠡”。人名范蠡的读音没有争议,古今一致读lǐ。《汉书颜氏音注》注释说“蠡,范蠡也,蠡音礼”,用直音法注音“礼”。如今《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也都读上声。蠡墅的情况比较特殊,〔正德〕《姑苏志》记录它本名李墅,后同音雅化为蠡墅,文人多附会因范蠡得名。但不论本名“李”还是雅化名“蠡”,读lǐ不存在争议。


苏州城北古有相城镇(现写湘城),今有相城区,传说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时“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而得名。这里“相”读xiànɡ,指仔细观察。今吴方言里审视仍说“相”,老苏州会讲“帮我相相该个啥个字”(替我瞧瞧这是什么字)和“盯牢我面孔相仔半日天”(盯着我脸看了许久)。相门是苏州城近代新开的东门,地名里“相”也应读xiànɡ。相门地名迟至清末才出现,〔同治〕《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城东有匠门塘,今名相门塘,因此相门名称当是古匠门演变而来。《吴地记》说匠门本名干将门,因春秋时铸剑工匠干将而得名。“匠”吴音[ziã4],音近“相[siã5]”。用现代语音学观点看,它们区别在于有无气声发音,因此“相”在普通话里读去声比较恰当。


“藏书”是苏州西南郊乡镇名,今以藏书羊肉出名。经常听到人们谈论时读成Zànɡshū,实际不对,这是不了解“藏书”地名来源造成的。藏书镇本名善人桥,区域内有祭祀汉代会稽太守朱买臣的藏书庙,乡镇因此庙而得名。相传朱买臣耕读多年始终未有功名,遭到妻子嘲笑,平时只能将书藏在野外。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穹窿山脚建了朱翁子藏书庙。藏书,指将书隐藏,这里的“藏”应读cánɡ。今藏书周边有藏南路、藏北路、藏中路,还有连接光福、胥口的藏福路、藏胥路,这些道路都因藏书乡得名,所以都要读cánɡ。与此同时,甪直地区有海藏路、海藏西路,“海藏”为传说中大海龙宫的宝藏,此处“藏”则应读zànɡ,指储存东西的地方。


苏州地名里“浒”的特殊读音经常成为地名传说的主要谈资。古城西北的浒墅关、常熟浒浦这两处地名里“浒”都读xǔ。从地名用字历史演变来看,这两处的“浒”在宋元时本写“许”,后来书写时衍生出“氵”旁,变成俗字“浒”。文字变化了,但百姓口耳相传的读音并未跟着改变,造成了读音与文字的不匹配。老百姓不了解地名演变原理,民间附会出诸如乾隆皇帝读半边字之类的传说。这两处地名里“浒”的写法历史较长,也比较固定,汉字审音时考虑到两个镇的实际情况,《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规范类辞书都收录了俗字“浒”的读音xǔ。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苏州“浒”字地名都读xǔ,阊门内浒溪仓、园区沈浒村、浒泾等地名里“浒”是本字,仍读hǔ,《苏州市地名录》《吴县地名录》注音xǔ就有问题。


“华”在苏州地名里出现场合较多。城西华山,今亦作花山,其西侧称天池山。此处“华”为“花”的古字,读huā而不读huà。“华”只在用作地名陕西华山和姓氏时才读huà。苏州华家里、华家浜、华家村等地名里,“华”很明显是姓氏,应读huà。园区华池浜,今名不易理解,实际原名是华氏浜,由于苏州话“池”和“氏”同声韵而讹写。元和县24都22图旧有华氏浜、华宅前,25图有四安桥,〔乾隆〕《元和县志》原注“里人华廉夫建”,说明清代跨塘一带华姓为当地大族。由此看来华池浜地名里“华”为姓氏,应读huà。然而,石湖边的华村《吴县地名录》注音huà则不妥。“华村”在民国以前称“红蓼村”,是蠡墅镇西的大村,一个自然村曾分为新南、新北两个行政村。华村居民以周、林等姓为主,并无华姓,因此读huá即可。“华”有繁盛之义,既可指人口多,也指村域广大,简言之,“华村”即“大村”。当代《长桥镇志》记载,该村村名早年被写成夏村,“夏”正是“大”义。望亭等地有华阳庙、华阳桥、华阳浜,“华阳(huáyánɡ)”是道教词,指道士,也比喻神仙,这类地名往往由名为“华阳”的道观衍生而来。另外,原吴县有张华、横华、张华桥、朱华浜等“华”字地名,经研究这类地名里“华”实际是“巷”的变体,它们经常处于地名的中字或末字位置,读得轻,语音发生弱化音变。由于是记音字,普通话读常用音huá即可。


06d17e7d-4f3d-4671-b429-c30e7cc3bbf5.jpg

苏州华山,亦称花山。(蔡佞 摄)


容易读错的还有“行”。普通话里“行”的常用读音有“xínɡ”“hánɡ”两个,读hánɡ时一般作行列、排行以及行业、商业机构解;读xínɡ时指行走、游走。猪行河头、鱼行浜(皆在苏州)、木行港、银行弄(皆在吴江)、花行桥和柴行街(皆在太仓)等地名里银行、木行、柴行、花行、鱼行和猪行都是具体商品交易的商行,所以这些地名里“行”均读hánɡ。老地名行春桥中“行”的读音目前存在争议。《苏州市地名录》将其注音为hánɡ,《虎丘区标准地名志》却标注为xínɡ,这说明地名业务主管部门也不确定到底该怎么读。行春桥是座宋代古桥,古代“行(xínɡ)春”通常指游春。范成大《行春桥记》里提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续编)》同样也认为“石湖为著名旅游胜地,古有游春踏青之俗,以致地方官有春日巡游之举,此之谓行春。桥以此俗而名”。“行”在此处应是行走、游走的意思,读xínɡ比较恰当。另外,从方言角度看,行春桥石湖当地村民说[ɦã231tʂhən22ʥiɐ44],苏州话[ɦã2]对应普通话xínɡ,而不对应hánɡ,这样看来,“行春桥”应读Xínɡchūn Qiáo。


综合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地名和新拟地名的词源和含义比较清楚,简单翻查字典就能找到对应音义,基本不会读错。苏州地名读音出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地名和乡土地名,词源不清、方言义不明、书写变异等原因导致难以了解地名含义,一旦普通话是多音字,读音就容易错选。此外,还有少数地名字较为生僻,普通话对应比较困难,例如五潨(cónɡ)泾、(wò)村等。


(作者简介:蔡佞,苏州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


栏目编辑:胡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