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方志苏州 | 王安石诗赞垂虹桥

2025-11-26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上《本朝百年无事箚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宋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王文公集》《临川先生集》等。


IMG_256

▲王安石像


浏览吴江历代方志,王安石写吴江的诗颇多。宋嘉祐六年(1061),裴如晦来吴江任知县。裴如晦即裴煜,字如晦,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


IMG_257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裴煜任吴江知县


他动身来吴江时,王安石和欧阳修、苏舜钦、苏洵、梅尧臣、王安国(王安石之弟)、姚子张、焦伯强等人设酒宴相送,席间多人咏诗送裴如晦宰吴江。王安石与梅尧臣写有《送裴如晦宰吴江》同题之诗,王诗为:

震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到县问疾苦,为子求所经。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垂虹桥美景的向往之情,但“欲往独不得”,不能陪裴如晦前去吴江,只能目送他乘船离京“都门看扬舲”。“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则进一步抒发了他对垂虹桥的倾慕之情。


IMG_260

▲宋代《长虹卧波图》


据宋人诗话载,在这次酒席上还以“黯然销魂唯别而已”分韵作诗,苏洵得“而”字押韵,王安石又作两首押“而”字韵的诗。遗憾的是苏洵之诗没能流传下来,据南宋龚颐正在《芥隐笔记》中记载,惟存有“谈诗究乎而”这么一句,与唐代崔信明为吴江留有孤句“枫落吴江冷”堪称如出一辙。好在王安石的“而”字诗流传了下来,清乾隆《吴江县志》上刊载了王安石的《送裴如晦即席分题三首》,其中两首即是押“而”字韵的,中有“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和“傲兀何宾客,两忘我与而”之句,后人评之为“最为工”。随之,“春风垂虹亭,一杯湖上持”“行不顾斗米,自与五湖期”“还当捕鲈鱼,载酒与我期”等深情吟咏垂虹亭、太湖、吴江鲈鱼的诗句也流传了下来。


IMG_261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王安石诗


另据吴江方志记载,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王益柔作了《松江亭》二首,王安石遂和《松江亭次益柔韵》二首,其一为:

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

五更缥缈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

鸥鹭稍回青霭外,汀洲时起绿芜中。

骚人自欲留佳句,忽忆君诗思已穷。


该诗把垂虹桥的壮美景色比作“宛宛虹霓堕半空,银河直与此相通”的人间仙境。


王安石对于吴江不光赞美,也很是向往。他在《过吴江》中吟道:

莽莽昔登临,秋风一散襟。

地留孤屿小,天入五湖深。

柑橘无千里,鱼虾有万金。

吾虽轻范蠡,终欲此幽寻。


王安石在此诗的尾联中说他虽然轻视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功成之时便身退、隐迹江湖的做法,但是见到吴江秀色可餐的美景和丰阜富饶的物产,不免产生了在这里“终欲此幽寻”的念头。


IMG_266

▲《千里江山图》中的垂虹桥


王安石写发源于吴江之地的水源——吴淞江的诗也有。其《松江》咏道:

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

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还送去时船。


诗题“松江”,即现今的吴淞江,古称吴江、松江、枫江、笠泽江等,诗中的“松江桥下水”即指此水流。


IMG_269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松江(吴淞江)


在王安石所处的北宋时期,吴江垂虹桥离太湖颇近,只有三华里。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吴江区横扇街道菀坪社区),北至瓜泾口(今属江陵街道),都是吴淞江的上源。


IMG_270

▲吴淞江源头瓜泾港


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以垂虹桥为要口。清代起垂虹桥淤浅,吴淞江便北移至瓜泾口为上源。


IMG_271

▲吴淞江源头瓜泾口水利枢纽


现在,吴淞江自源头瓜泾港与大运河相交的分水墩起,东流5.5千米至同里九里湖,均为吴江、吴中两区的界河,由此往东一直流到上海市区的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


IMG_272

▲吴淞江与大运河分水墩


王安石吟咏吴江的诗中最为有名的,当数《长桥》这一首,全诗为:

三江五湖口,地与天不隔。

日月所蔽亏,东西渺然白。

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

谁投此虹霓?欲济两间阨。

中流杂蜃气,阑楯相承翼。

初疑神所为,灭没在顷刻。

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

犹怜造化功,不谓因人役。

令君持酒浆,谈笑顾宾客。

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

荧煌丹砂柱,璀璨黄金壁。

中家不虑始,助我皆豪殖。

喟余独感此,剥烂有终极。

改作不可无,还当采民力。


诗中把垂虹桥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写得清清楚楚。说他自己“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令君持酒浆,谈笑顾宾客”,在垂虹桥上从早晨坐到中午,并与宾客聚饮。“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这两句则对垂虹桥作了极高的评价。


IMG_275

▲清康熙《吴江县志》载王安石《长桥》诗


历史文化颇有传承性,在王安石逝世700多年后,生于清嘉庆年间的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姚承绪用当年王安石写垂虹桥之韵写了一首垂虹桥诗。姚承绪,字缵宗,一字八愚,博学能记,好访古题咏,曾遍访吴地胜迹,每至一处,必题咏以记之。道光九年(1829),他将自己所题汇聚而编之,凡五百四十六首,题之为《吴趋访古录》,书于道光十八年编就。书名中的“吴趋”,为吴地歌曲名,后以“吴趋”作为吴地之别称。


IMG_276

▲《吴趋访古录》


《吴趋访古录》中的垂虹桥诗为:

江潮接湖流,东西路遥隔。

欲济无津涯,茫茫水天白。

有桥亘其中,永息风波阨。

构木驾层虚,作亭显翼翼。

俯仰入混茫,烟云幻顷刻。

日景丽晴川,滉漾变朝昃。

往来萃车徒,喧杂无主客。

垂虹落天半,雌蜺笑非敌。

塞险守夷途,坚若墙与壁。

至今利涉功,卒赖倡始力。


该诗在诗题后标注“用王荆公韵”,王安石诗中有“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之句,对垂虹桥极尽赞美之辞,姚承绪在诗中与王安石的对应之句为“垂虹落天半,雌蜺笑非敌”,对垂虹桥也予以大力称颂,说“雌蜺”也敌不过此桥,堪为继承了王诗的衣钵。